傳承非遺|9·1維園開鑼 盂蘭文化節潮玩神功戲「劇本殺」
(大公報 記者 易曉彤)香港盂蘭勝會在2011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主辦方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潮總)表示,期望將盂蘭勝會植根全港18區,推動潮汕文化,成為香港一個重要而普及的民俗文化。
說起盂蘭節,一般人會想起燒街衣、祭祀等。潮總下月1至3日舉辦的盂蘭文化節,會場設置盂蘭非遺科技創作展,以鼓勵青少年用科技創作和盂蘭有關的作品。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董胡炎松表示,現場設有兩、三架無人機,有專人指導,市民可免費體驗。另設有虛擬實境盂蘭勝會導覽,為香港首創盂蘭勝會虛擬導賞平台,市民可透過電腦、VR眼鏡或手機穿梭盂蘭情景。
場內設非遺科技創作展
場內並引入「盂蘭聊天機器Chat GPT」,透過人機交換技術,生成相應的語言回答聊天機器,解答有關盂蘭的各項迷思。胡炎松稱,盂蘭ChatGPT主要目的是引起公眾對盂蘭的討論,「大家不知道它的回答對不對,就會向我們求證」。
為吸引年輕人參與,場內並加入角色扮演推理遊戲劇本殺元素,聯乘劇本殺體驗館1Larp,創造盂蘭文化節限定劇本《夕拾蘭盆》。會場內有一個以巴士為外形的空間,內置幾個場景,將結合環幕投影及AR技術。參與者根據劇本情節,沉浸式體驗扮演不同角色。活動設網上登記「預約版」,每節45分鐘,現場登記「公眾版」每節約10分鐘。
「盂蘭節不止講鬼」
負責設計劇本殺及盂蘭ChatGPT的閔偉傑表示,遊戲融入AR(擴增實境)元素,參與者可透過手機見到70年代的場景,體驗穿越時空的感覺。劇本內教導盂蘭節背後的文化精神,並打破迷思「盂蘭節不止講鬼」,感受盂蘭節的多姿多彩,而不止「驚驚」。
胡炎松稱,劇本內容講一個家庭在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將盂蘭文化施與受、因與果的普世價值賦予劇本中,透過創新科技和潮流文化,吸引青年加入弘揚中華文化。
昨晚潮總率先舉辦「穿越盂蘭夜」活動,邀請媒體和團體乘坐開篷巴士,在車上試玩簡短版劇本殺。參與者Leo說,獲分配角色後會有任務共同解謎,主持人提供線索,逐步了解劇本的故事,有演員帶領找出主角的身世,體會到這些善意會令世界更美好。
文化節內的盂蘭文化歷史展,介紹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的歷史發展,紙糊紮作回憶展則展示潮汕地區傳統紙糊竹架紮作工序。場內並有盂蘭3D拍攝區。胡炎松稱,搶孤競賽的公開賽和校園賽各有約30隊參加,公開賽有來自大灣區的隊伍。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席陳振彬表示,盂蘭文化是潮汕文化傳統的「根脈」和象徵,弘揚及傳承文化既是居港「潮人」愛國的表現,是團結鄉情的具體行動,更是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文化自信」。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表示,盂蘭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盂蘭文化體現的行善濟世等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
話你知|「盂蘭盆」源於「目連救母」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盂蘭盆」一詞音譯自梵語,是源於佛教經典中「目連救母」的故事而來。原意是「救倒懸」,就是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的意思。目連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他的母親劉氏常口出惡言,不敬三寶,死後落入阿鼻地獄日夜受苦。目連遂以神通觀看母親死後情形,見其亡母,墮生餓鬼道中,不能飲食,皮瘦見骨。目連心生悲哀,用缽盛飯餵食母親,但其母飯食未入於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吞嚥。
目連悲傷哭啼,遂請示佛陀,佛陀告訴目蓮,十方僧眾須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備百飯五果供於盆中,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於厄難中者,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才能渡其母脫離餓鬼道。目連依法施行後,其母果然脫離一切餓鬼之苦,目連便稟告佛陀,將來佛門弟子行孝道者,須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七世父母作盂蘭盆普施佛與僧,從此中元供盂蘭盆的習俗便廣為流傳。
(來源:大公報A6:港聞 2023/08/1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