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為夢想點火 香港學生首次實地觀看火箭發射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嚴璐瑤)由香港教育裝備行業協會主辦,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為支持單位的「動火箭-航天夢之旅」香港第一團早前前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地觀察衛星火箭發射。
7月27日4:02,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隨後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本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80次發射,至此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創下了連續150次發射成功的紀錄,亦是香港學界師生首次實地觀察衛星火箭發射。
「我第一次實地看到火箭發射時備受震撼,這種震撼的程度無法用文字來描述,這種感受與過往看電視直播完全不一樣,當時第一想法就是希望學生們也有機會實地感受國家航天科技力量的強大。」香港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會長尹繼賢如是說。正因如此,「航天夢之旅」就啟程了。

於航天夢之旅長見識、增友誼
是次交流團由32位師生組成,學生在這次旅程中既增長見識,亦收穫珍貴的友誼。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的江浩筠同學表示,跟隨交流團經過重重檢查關卡後進入神秘的軍事重地,感到既緊張又期待,在他原本的認知中「火箭」等同於載人航天,但經過是次交流學習,他了解到火箭不止一種,例如衛星火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PS、網絡信號、電話信號等都離不開衛星。
培道中學石穎希同學分享旅途中令她感動的小故事,由於天氣原因,衛星火箭不能如期升空,高鐵票亦因此要臨時改期,座位只剩下15個。她說,在這個時候,老師同學們都願意互相扶持、幫助,部分同學願意將座位讓給生病或更有需要的同伴,拿着行李在高鐵車廂內站了約三個小時,這份互助有愛的精神,讓人為之感動。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四年級的戴絃同學是交流團中年紀最小的成員,這次旅程她經歷了許多個人生中的「第一次」,「我在旅程中經歷了第一次不在爸爸媽媽身邊『坐飛機』,第一次『通頂』,第一次和少數民族彞族的朋友一齊跳舞,第一次吃成都火鍋。旅程中,不但我的視野變闊了,我還和很多哥哥姐姐建立了友誼。」

航天夢的種子悄然發芽
石穎希同學告訴記者,在「航天夢之旅」中,他們參觀了衛星發射中心,看見眾多航天飛船模型甚至是神舟一號的回收文物,亦體驗了VR載人飛船登陸月球的活動,而她最大的收穫是見證了長征二號發射升空,她說,經過四個小時的漫長等待,終於親眼看見火箭發射,雖然只有短短30秒的時間,但看着一道紅紅的火柱如烈日升空,伴隨着震耳欲聾的聲響,她實在深受震撼,亦為能夠見證這個特別的時刻感到喜悅和滿足,她為祖國的航天科技發展感到自豪。
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的楊熙俊同學選讀物理科,實地觀察火箭的發射是他自幼的夢想,他認為能親眼見證祖國在航空科技上踏入新的里程碑的機會十分難得,如有機會,他希望在大學能進修航天相關的專業。楊熙俊還抓住寶貴的機會,向基地的教授請教成為航天員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教授回答他知識儲備和強壯的身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培養香港航天人才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培道中學帶隊老師陳瑩瑩對這次旅程感觸良多,她表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推動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祖國大地各方面發展,尤其是感受國家科技發展,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潛能。她形容火箭升起的那一刻猶如「盤古開天闢地」,這種震撼的程度無法紙上談兵,希望此後有更多學生能有機會親身實地去感受。不少學生通過此次活動對航天科技產生興趣,但可惜短短幾天的行程未能深入學習,因此她希望未來能有更系統化的課程,讓更多香港學生可以參與其中。陳瑩瑩提出,香港回歸祖國26載,香港學生的學習範圍不應限於香港,而是要放眼全國,要了解國家發展的需求,培養本港學生相應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會長余綺華認為,活動籌備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人手不足,甚至需要帶隊老師自費出行,希望特區政府、教育局能給這些有意義的活動予以支持。而尹繼賢總結整個活動時表示,從學生很滿足的反應來看,他認為本次航天夢之旅的整體效果超出預期。航天夢之旅會延續,亦會繼續改善,例如思考如何令整個旅程更暢順。另外,他亦希望關於教育交流活動中帶隊教師的費用問題,政府能夠給出清晰的指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