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上)|各種需求急增 安老服務如何維持?
(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方熙)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早前發布《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其中,香港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每名婦女平均僅生育0.8名子女。照現時人口老化速度推算,2050年香港將有40.6%人口為65歲或以上,人口結構或漸現勞動力斷層。長者人數持續上升會增加各項安老及醫療服務的需求,亦會給政府財政預算帶來壓力。
長者現金援助預算約754億 較五年前高出四成
今年92歲的徐伯是全靠政府發放的津貼及長者的社會福利生活,因沒有子女贍養,每月4060元的長者生活津貼和1570元的高齡津貼就是徐伯的全部經濟來源。徐伯說早年為了給兒子治病,自己的存款全部用盡了,現在還好有政府幫助,雖不寬裕,但自己住在公屋,平時非常節省,津貼也夠用。此外,徐伯所住屋邨的家福會還有13元的福利餐提供,徐伯表示,「每天包一餐,13元真的好平,我用了6年。」
事實上,徐伯只是本港150多萬長者其中一員。根據2023年財政預算案,2023至2024年度政府投放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預算為1210億元,佔整體政府經常開支21.6%,當中,投放在安老服務的經常開支預算約150億元,用於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齡津貼等現金援助的預算經常開支約為754億元,較5年前高出約四成。此外,政府還計劃將「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恒常化,隨着長者人數增加,這些財政開支肯定持續上升。
養老制度缺乏 強積金無法保障退休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榮休教授周永新表示,隨着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齡化,政府在維持安老及社會福利上必然會有更大的壓力。周永新指,香港現時經濟增長不如以前高速,稅收增長慢,追不上長者的增長速度,而本港養老制度缺乏,除了強積金,其餘養老支出都需要依賴政府,這勢必會給政府造成很大的財政壓力。
周永新分析,長者生活津貼在社會保障支出中佔比最大,而到2035年,本港長者比例將達到每四個人就有一名長者,「養老僅靠強積金是絕對不夠的」。對於很多低收入的打工仔來說,強積金積累不多,不足以保障退休後的生活。周教授指,本港近380萬打工仔中,有約200萬人在接近退休時強積金賬戶積累不到30萬元,而強積金無法保障退休,就會令長者生活津貼的需求增大,政府的財政支出也會相應增加。
安老院舍需求大 大灣區養老性價比高
長者數目增多亦會加大安老院舍的需求,現時公營安老院舍為政府資助,周永新認為,香港可以研究增加「安老院保險計劃」,即年輕時交保費,用於年老後入住安老院舍,可以減輕政府資助壓力;另外,可以參考內地「養老金」計劃,推出相似的「供款性計劃」以彌補強積金積累不多的不足。周永新亦建議政府考慮是否徵收「商品及服務稅」來穩定稅收增長及應付長者津貼等開支。
在節約開支方面,周永新認為大灣區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政府可以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安老院舍合作,讓港人去大灣區養老。周永新指,以前大家不願去內地養老是覺得太遠了,不方便家人朋友探望,但現時交通方便,大灣區的醫療發展亦十分不錯,只要政府監督,港人在大灣區的退休生活就能夠有所保障,土地及人力成本降低,政府的開支亦可以減少。
善用「錢跟人走」概念 促進良性競爭
立法會議員顏汶羽亦表示,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安老服務的需求不斷攀升。他指出,在安老服務嚴重供不應求情況的環境下,服務供應者之間沒有競爭性,亦令服務提供者沒有誘因去提升水平。顏汶羽倡議政府推行安老服務券,善用「錢跟人走」的概念,讓長者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安老服務,如參與長者活動、安老院舍、日間護理等,以強化服務提供者間的競爭性。
此外,顏汶羽亦指出,要從根本上改善老齡化問題,政府需要積極鼓勵生育,可從彈性工作安排、育兒補貼、家庭發展基金、增加資助託兒服務等方面着手,有助釋除夫婦對將來照顧子女的憂慮,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亦可釋放婦女勞動力。
更多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