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港人|張國正:深情譜寫滬港雙城故事的「先行者」

來上海工作生活二十多年,「上海女婿」張國正認為,這是他人生最精彩的一段時光。

(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帆 上海報道)三十多年過去了,張國正憶起那天晚間看的電視新聞依然激情澎湃。那是1992年初,他在仲量行香港公司工作。那一夜回家調到九點新聞,正看到鄧公南巡抵達上海,與當地官員們談起浦東開發。「浦東這兩個字就進了我的腦袋。」

或許張國正自己都沒想到,多年後的現在會在浦東上班。透過他辦公室明亮的落地窗抬頭遠眺,矗立在陸家嘴的幾幢上海標誌性建築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有孟浩然詩中「氣蒸雲夢澤」的磅礴氣勢。但比起孟夫子,張國正要幸運很多,在國家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中,他從不是「欲濟無舟楫」的旁觀者,還是一個「先行者」。

拉開窗帘怦然心動

張國正說,自從看到電視新聞後,他就特別留意去了解浦東,了解上海。回到公司,他追問曾經到過內地的同事:「浦東像不像曼哈頓?」當聽聞那裏還是一片農田,他仍然不敢相信。直至通過《大公報》、《香港文匯報》看到真實的照片,才知道同事所言非虛。但這並不妨礙他對內地的嚮往。1993年,他加入梁振英測量師行。當時,公司管理層已經受到鄧公南巡講話的鼓舞,要為祖國的建設投入更多,這也促成了他第一次到上海出差。

那一年的上海,浦東仍然有大片農田,整座城市與香港的差距不言而喻,但張國正在第一個清晨就怦然心動。那次是半夜抵滬,入住延安西路的貴都大酒店後就睡了。第二天一早拉開窗帘「我有點驚呆了。」酒店周圍一大片紅磚瓦片的老房子映入眼帘。之後,他抽空沿着邊上的烏魯木齊路散步,途徑已經成為中福會少年宮的嘉道理公館,以及很多歐式老洋房,無不讓中學時代就開始在英國生活的他心生親切。「上海原來是這樣的!」他早就了解過,上海是中國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交匯點,香港雖後來居上,但很多富有情懷的老建築已經被高樓替代。而上海在城市改造進程中,還保留着這些歷史文脈,看得見摸得着:「太感動了。」

「上海情結」的種子由此播撒在他的心田。

張國正(右三)是在滬港人的「精神領袖」,每一次在滬港人活動從不缺席。這是他參加2022年12月的「滬港慈善健步行」。

破釜沉舟為「愛」移民

「我們可以算第一批真正參與到內地房地產發展的人。」張國正講到自己的專業工作,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梁振英測量師行不僅是港商中較早關注內地發展的,更是最早付諸行動的,還逐漸把香港一半市場放棄,轉投到內地來。張國正來上海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專門請了老師學習普通話。更重要的是,他們將以測量師為代表的房地產專業服務首次引入內地。

在工作中,他親眼見證了內地房地產市場從無到有。最初,還沒有針對本地居民的房地產交易。他們在上海的業務,基本限於為境外人士處理在境內的業務。但業務量也快速增長,因為來上海做生意的境外人士越來越多,帶來更多在房地產方面的需求。很快,飛來飛去處理業務已跟不上節奏。他笑着說,以前港片裏有一個粵語俚語叫「二五仔」,是指告密者或出賣他人者。最初,他們這批人保持着每周一或周二飛來,每周五飛回去的往返頻率,也被戲稱為「二五仔」。但隨着工作深入推進,他深感繼續做「二五仔」不僅推高了時間、交通成本,也不利於掌握瞬息萬變的當地市場動向,更無法真正融入祖國發展。「必須接觸當地,準確把握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因此,他向管理層建議:「不如我直接就過來了。」

談到這裏,張國正的眼神中又閃現出些許溫馨,笑着說,決定落地上海「也有我個人的原因,就是我在香港認識了一位上海姑娘。」當時,女友是做投行的,在深圳協助內地企業處理在港業務,也有機會轉到香港工作。但是兩人討論了很久,一致認為還是應該回到上海。1996年,他們結婚了,「上海女婿」賣掉了香港跑馬地的房子和奔馳轎車,帶着破釜沉舟的決心為愛前行。公司對於他的建議也非常認可。1997年,張國正出任梁振英測量師行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用他自己的話說,「基本上就是移民了。」

兩位數增長「打擊」老外

張國正記得,自己正式來上海工作比香港回歸還早了半個月。之後,梁振英測量師行在深圳、北京等地的業務也全面鋪開。從那時起至今二十多年,整個市場都基本維持着向上的態勢。2000年,梁振英測量師行通過互換股份的方式,與英國DTZ公司及新加坡戴玉祥產業諮詢公司合併成立戴德梁行,張國正繼續擔任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之後又出任戴德梁行中國行政總裁、亞太區董事局主席兼大中華區執行總裁。他管理的團隊從20多人發展到數千人。

作為一家房地產領域的專業服務企業,他們的主要業務包括了物業管理、投資諮詢、研究顧問、房地產價格評估、規劃設計等等。張國正笑着介紹,團隊在上海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在浦東的「上海招商局大廈」。接下來十多年間,又先後參與了外灘商業街、靜安區南京西路商圈、大虹橋商務區的商業布局規劃設計,上海中心的招商。上海世博會期間,他們承擔了園區策劃和場館建設管理工作。此外,還有一些單體物業的招商和規劃。忙碌也給他一個獨特的視角,見證祖國的騰飛。

張國正難忘20世紀末某年,公司接待一批美國人,向他們介紹中國經濟發展情況時,講到中國的GDP年增長是18%,一個老外當場站起來表示:「你們肯定搞錯了,我們美國都只有3%。」接着一定要他們立刻打電話去負責數據統計的香港總部核實。最後,當詳實的佐證材料擺在眼前,「確實是兩位數增長」,這位老外仍然固執地說「無法相信」。但是,沒過多少時間,海外對於中國的看法就逐漸轉變了,特別是很多人親身踏上中國的土地,親眼目睹後,無不會感嘆:「你們中國太厲害了!」

過去幾年香港遭遇的波折,張國正沒有坐視不理,經常參加各類活動支持香港。

用「腳」和資本相信他

除了將香港在房地產規劃設計、管理運營等現代服務業經驗和人才「引進來」,讓這座城市更加現代化和國際化,進入新世紀,張國正團隊還不斷接到外企進入中國市場的諮詢委託。在他印象中,2001年是關鍵一年。在此之前,內地並沒有商業地產概念,房地產長期等同於住宅。但隨着APEC會議迎來諸多外國元首和國際知名企業家親臨,海外對於上海和中國的認識更加直觀。與此同時,上海還提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等規劃,之後又成功取得世博會舉辦權,一系列的利好消息都推動着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投入更多,投資策略更加多元,特別是港資企業。「你看,當時基本沒有內資公司會蓋辦公樓,只有香港公司和少部分新加坡公司會。現在半條淮海路和南京西路的一大片,都是港資地產商的項目。」香港的地產商幾乎無一缺席。

張國正還注意到,上世紀90年代初,港資地產商進入上海時僅把這裏看作全球投資的一個點,且多為短期。但2001年後,基本都把上海當成第二總部了。他認為,這都是因為看到了鄧公繪製的藍圖。「他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美好的未來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像我離開香港來到上海,是用腳來相信他。那麼多外企,是用資本來相信他。」

參加支持《香港國安法》簽名活動。

成為受羨慕的一群人

回首在上海的風雲歲月,張國正最大的感慨是「幸運」,「基本上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定居上海後,他的生活很幸福,孩子在這裏出生,讀書也很好。和很多港人一樣,長期在內地發展,還幫他們抵禦了不少世界經濟動盪帶來的風險。他笑着說,1997年金融危機時回港出差,看到很多同事都愁眉苦臉,曾忍不住慶幸自己早就賣掉了房子和車子。曾幾何時,很多港企為了鼓勵員工到內地發展,還要給足他們外派津貼。「當時是求着他們來。但是後來很多人開始搶着要來。我們成為受香港的朋友同事羨慕的一群人。」

還有令他欣慰的是,發展現代服務業,香港是內地公認的良師。作為「老師」的代表,他目睹了學生不斷進步。張國正說:「我們測量師有一個工作是評估房屋價格,然後出一個報告給銀行。當時,我們遇到很大的困難,就是有些客戶會認為價格可以隨便寫,或者多給你一點費用,你幫他寫高一點。我們解釋給他聽不可以,他不同意不接受。另外還有對於契約精神的理解,很多人簽了合同好像沒有一回事的……」如今,這些困惑早已蕩然無存。上海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排名的還在逐年提升,更是對「老師」最好的回饋。

站上新賽道「再出發」

2019年,張國正離開戴德梁行,與戰略投資人普洛斯(GLP)共同創立安獅資產 (ACR Asset Management)。他說,當下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逐漸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未來更加需要關注既有資源的優化整合,使之在國家新發展階段煥發新生,這啟發了他換一個賽道再出發。之前在戴德梁行做的是服務型工作,現在偏向投資型。藉助基金的力量,他們已經在京滬等地收購一些園區,結合國家最新產業政策需求後,重新改造、重新招商運營。

張國正舉例說,近幾年來,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造車新勢力、元宇宙這些板塊持續升溫,他們就特別聚焦打造專業的園區。比如生物醫藥,不是單單把樓房裝修一下,而是要在園區建立對應的實驗室、成果轉化平台、引入專家庫,並幫助對接醫藥企業參與,使得入住企業不僅無後顧之憂,在從0到1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才有從1到N的更多可能性。這兩年來,他們還專題研究了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共二十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對於香港的多次講話。「『一國兩制』方針可以堅定推行,國家對於未來發展規劃的明確性,政策穩定性,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大期待。我可以做更長遠的計劃了。」一方面「希望運用我們的管理運營經驗,繼續推進不動產資本化。」另外一方面則是加快年輕一代人才和團隊的培養。目前,他的公司裏年輕人佔了絕大部分,而且都是內地的青年人才。為了,他也願意給更多香港青年提供學習和鍛煉的平台。

持續賦能兩個引擎

熟悉張國正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板塊是社會活動。來滬後至今,他先後擔任了多個在滬港人社團領袖,還是一個資深的政協委員。他說,早在英國讀書時,就認識到不能局限在港人和留學生圈子,必須融入當地人中間。回港後,他也會有意識地參加一些社團幫自己增長見聞。這個好習慣在上海得以發揚光大,則要感謝太太的引領,不僅讓他比其他在滬港人更方便與上海人交朋友,有了「家庭學校」的耳濡目染,他對於國情、內地風俗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把握也更加準確。

憶起自己因為國情知識不足而鬧過的笑話,張國正自己講一次都會笑一次。「我開始以為中國只有一個政黨,13億中國人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直到後來朋友介紹,才知道還有民主黨派,還有一個很厲害的組織叫政協。我就想我應該要參加。」當時還在盧灣區上班,打聽到區政協的辦公地址,他就直奔那裏申請做政協委員。令他非常感動的是,接待處的工作人員不僅沒有將他拒之門外,還帶他到二樓展廳參觀,耐心地向他普及政協的知識。「原來政協委員是相關組織提名推薦的。那個人還歡迎我『以後有機會參加』!」

這個「以後」並沒有等多久。因為不斷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間,張國正加入了歐美同學會、上海海外聯誼會等組織,還被推選為盧灣區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除了為上海的發展建言獻策,他也將「協商民主」理念引入到港人團體發展中。他說,在很多港人團體裏,很多代表不同陣營的聲音競爭激烈,民主固然是好事,但若理解不當就容易分化,帶來內耗。因此,在他領導的團體就一直推崇通過協商來幫助大家勁往一處使。2020年,當疫情和「修例風波」讓在滬港人的心情籠罩在陰霾中,他又發起成立了「在滬港人同心盟」幫大家提振信心。同樣也是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將滬上不少港人社團組織集結起來,在上海本地推廣香港品牌,或者在重要時刻組織活動或為香港聯合發聲。這不僅受到在滬港人的一致擁戴,大家也更堅定了信心要繼續扎根上海,聯通滬港。

張國正將在政協學到的「民主協商」引入到在滬港人團體中,2020年,他又發起成立了「在滬港人同心盟」,團結滬上各個港人社團,一起為香港發聲出力。

從香港精英到上海女婿,從港企高管到內地港人團體領袖,從參與經濟發展到積極參政議政……多年來,張國正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書寫了一部頗具浪漫色彩的「雙城記」,如今還未完待續。那麼,滬港雙城在他心中各自地位幾許?面對記者這樣有點老套的發問,張國正並不覺得意外。他笑着說,非常贊同時任上海市市長徐匡迪當年的比喻:一架飛機兩個引擎,分工合作,共同推動祖國經濟向前發展。現在,在他心中,兩個引擎還應承擔一個新使命,那就是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把中國故事講好。

張國正曾擔任多個在滬港人社團的領袖,受到在滬港人的高度肯定和愛戴。

其實,三十多年來,張國正自己身上又何嘗不是有兩個引擎在驅動,不斷創造事業和人生新的精彩?那就是他對滬港雙城同樣的熾熱的、不變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