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港人|張奕敏:傾情「服務」上海20年的「工程師」

在上海打拚二十多年,張奕敏一直在做牽線搭橋的工作,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將很多香港的成功經驗和優秀師資引入內地。

(大公文匯網 記者 張帆)在上海打拚20多年,概括張奕敏這些年從事的主要工作,用一個內地民眾熟悉的詞並不為過:靈魂工程師。但是,奔波忙碌之間,他又不止於教書育人那麼簡單:引入香港專業服務和品牌、協助制訂行業國家標準、推動上海高校走出去、幫助港青扎根內地……這點點滴滴,更像是在築橋鋪路。由他擔當「設計」和「建造」的一座座知識之橋、溝通之橋、情感之橋,見證了他的進取,也讓兩地聯通更為緊密。

如今,「桃李滿天下」的張奕敏卻並不滿足。承載着新的夢想,他的耳畔,已經響起新「橋」墩打樁的聲音。

把專業服務引進來

2001年,張奕敏所在的香港金融管理學院獲得了國家外國專家局頒發的國家人才交流服務境外機構資格證書,成為國家外國專家局境外培訓合作夥伴,在內地教育界有了一定知名度。2002年,學院派他來上海設立分支機構,引入他們擅長的職業教育、培訓和考試,在長寧區註冊成立了上海晉才教育培訓中心。率先把在內地已經相當熱門的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會員資格)和ICPA(國際註冊會計師)培訓和考試點落地上海。

即便在公眾對「四大」、「註冊會計師」等名詞已經非常熟悉的當下,國際註冊會計師依然是上海歡迎的緊缺人才。在本世紀初,內地能夠獲得ACCA資格或是ICPA證書的更是鳳毛麟角。原因之一就在於熟悉國際規則和課程的師資以及受到認可的考試點數量太少。在這方面,香港有明顯的優勢。張奕敏說,在香港會計師公會成立之前,都把ACCA作為標準,所以港人在教師、教材和教學方法上有豐富的經驗。香港專業培訓機構一頭聯通國際,另一頭又與內地在文化、語言、情感上相通,比起純老外還更有「自己人」的親切。

當然,新的開拓不可能一帆風順。回想當年,張奕敏印象最深的,是在內地的銀行開立一個賬戶沒有香港方便。微信尚未發明,與外界實時交流只有QQ。他剛來時還正趕上申城掀起新一輪大規模城市建設,到處有工地。加上全國的環境治理都在起步階段,時常遭遇揚塵和霧霾。還有親友會擔憂他,人生地不熟,風險太大。「他們說都替我捏一把汗。」但是,這座城市一派欣欣向榮的氣氛總能感染他堅持下去。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所長正是當下祖國所需」,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成為克難前行的最大動力。

助推上海高校走出去

張奕敏的預判沒有錯。加入WTO讓內地對於現代服務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國外和港澳地區已經成熟的各類新興服務業也開始起步。港澳教育機構所從事的教育服務和諮詢等工作,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了更廣闊施展才華的舞台。

在上海成功引入專業國際會計師課程和考試之後,張奕敏所在的機構還先後成為「美國運輸與物流協會」註冊物流師(CTL)、英國註冊採購與供應學會等等認可的認證培訓機構。現在,「晉才」不僅被評為5A級社會組織,香港金融管理學院的課程和師資也以上海為起點,向內地其他城市拓展。

在張奕敏和團隊的努力下,香港金融管理學院的課程和師資以上海為起點,向內地其他城市拓展。

在推動上海專業人才培訓接軌國際的同時,張奕敏他們也較早認識到,教育還應該服務港人融入國家發展。他說,回歸後內地與香港聯繫更加緊密,有很多企業希望到香港開展業務,或者上市掛牌,對於香港本地專才有更多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更多港人希望到內地開拓業務,但是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法規、風土人情、營商文化,甚至是語言缺乏了解。這方面,內地高校更具優勢。因此,也是在2002年,張奕敏開始醞釀介紹內地高校「走出去」,搭一座新橋。

讓張奕敏感到「很榮幸」的是,沒多久就找到了上海財經大學。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經國家教育部批准、香港教育局審核,在香港設立了上海財經大學教學點,以金融學和企業管理學兩個專業起步,面向港澳台地區推出碩士、博士課程。這也是教育部首個批准的內地大學在香港的研究生教學點。與本港高校不同的是,他們採用全中文教學,課程不僅涵蓋專業知識,還有赴內地高校和企業的考察內容。截止2022年,這個項目累積修讀學生人數已超過五百人,畢業人數將近兩百人。生源來自港澳台的金融業、保險業、工商界、教育界、信息科技界等,大多擔任中高級管理職務,其中不乏上市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等。翻開上海財經大學網站,還能看到畢業生在母校熱情留言:「老師很專業友善,課程除了科目的知識外,還可以了解內地的實際情況。很值得推薦。」「我們企業正全心全意開拓大中華市場,這課程提供給我分析該市場之知識與技巧是其他同類課程所沒有的。」「課程以國際視野深切剖析中國市場實況,對於發展國內業務有莫大幫助。」……

精細化優勢貢獻國家

學生和業界的肯定,讓張奕敏的工作更有動力。更令他感動的,還有祖國內地各級各部門對他們的支持。2005年,香港金融管理學院成為上海市人事局的境外培訓基地。之後,浙江、福建、天津、重慶、雲南、安徽、貴州、山東等省市也相繼在他們學院設立境外培訓基地,協助當地政府和企業開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年培訓量超過10000人次。

張奕敏介紹,有了祖國對於港人的認可和信任,近年來也常常受邀為一些企業和政府部門講課,或者為政策制訂提供建議參考。最令他意想不到的,莫過於隨着各地區各部門都開始狠抓落實精準思維、繡花功夫、精細化管理,他們的香港經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他還受邀參與了《政務服務中心服務現場管理規範》國家標準的起草。這項於2018年起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對於政府和很多事業單位面向百姓的接待現場建設,確立了統一的軟硬件指標。大到硬件環境,小到接待人員的儀容儀表,都有明確規定。

參訪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日本有限公司。

作為標準起草人之一,張奕敏還受到很多部門邀請前去講課,或者在他們根據自身行業特點制訂細分化標準時,提供更細緻的指導。「一些政府部門的大型接待窗口,後來又更加下沉到細分行業,醫院有醫院標準,社區有社區標準……」

前不久,張奕敏團隊還榮獲上海市政府質量獎。不過,對於他來說,「金杯銀杯都不如百姓口碑。」他坦言:「可以為內地同胞做一些服務,也是一件比較開心的事情。」

從人師「進階」為學生

在張奕敏印象中,並沒有經過多少年,昔日在港為他擔憂的親朋紛紛「鬆了一口氣」,周圍渴望通過他了解祖國內地的朋友還越來越多,但他留在香港的時間卻越來越少。「開始時滬港兩頭跑,後來是時間一半一半。到現在,每年在香港的時間基本只有1/4,剩下的1/2在上海,還有1/4在全國各地跑。」

忙碌讓張奕敏快樂,但快樂之源不止於成就,還在於他有了更多機會做回一個學生,深入祖國山川大地了解風土人情,參加各種有意義的國情教育培訓班。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讓他的人生實現了新的進階。

談到自己上過的課,張奕敏如數家珍。他記得在浦東幹部學院培訓時,參觀交大的錢學森圖書館,很多女同學都感動哭了。「我們第一次知道錢老是在生命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還要回到祖國。如果他不回來,實在很難想像我們現在還會受到多少威脅。」還有讓他大開眼界的,莫過於井岡山幹部學院的培訓。「在課程安排上,為了讓我們香港同學更容易接受,不僅用了繁體字,還用了很多香港案例和視頻,使我們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張奕敏介紹,他們在井岡山學習「井岡山精神及其時代價值」、「中國近代史」等課程,了解到真實的中國共產黨和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奮鬥。「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如果沒有正確的精神和思想指引,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還有很多事情讓我非常震撼!」學習之餘,張奕敏也不忘聯繫自己的本行,他希望能夠將內地類似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育和中文教育課程引入香港,讓更多香港同胞準確了解祖國的歷史,感受偉大的精神。「其實內地有很多非常好的課程和師資力量,不好好利用就可惜了。」

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幫助貧困地區青少年。

心系下一代融入祖國

行走在滬港兩地,「多面手」張奕敏還有不少成功的實踐案例至今仍為業界津津樂道。比如推動雙城的優質品牌互通。他是上海著名餐飲品牌「小南國」赴港上市的重要推手。他還將昔日西貢漁村外默默無聞的甜品店「滿記」引入上海,將之打造成內地堂食甜品第一大連鎖。店主方先生獨創的榴槤班戟,以及正宗的港式楊枝甘露等,帶來的回味歷久彌新。

不過,低調的張奕敏從來不會主動自誇過去的輝煌,更喜歡總結和展望。他說,無論是教育品牌還是甜品店的成功,無不證明了內地廣闊市場對於香港的重要性。同時,儘管時代變遷,港人依舊有很多優勢,所以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有好的渠道,認真去做,一定可以有好的發展。何況今時今日,祖國對於港澳同胞的支持力度還越來越大。

由此,張奕敏自然還想到了時下的香港青年。他說,近年來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業餘參與滬上各個港人團體發起的港青學習交流項目,擔任聯絡人和創業導師。在他看來,香港青年正迎來「進可攻,退可守」的好時代。「香港本身正迎來新時代,你留在香港也好,到內地也好,機會越來越多。」但是,作為過來人,他更加鼓勵港青們能夠先到內地來看看,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議不如一行」。他至今記得,十多年前的一個香港青年上海實習團,臨行前還有年輕人問他:「到上海應酬要不要喝白酒?會不會被灌醉?」

疫情結束,讓張奕敏能夠重啟推動滬港兩地專業交流的各項工作。

當然,今天的上海對很多港人來說,已經不再停留在傳言裏。快樂的「新上海人」張奕敏還更加自信地認為,香港年輕人來了一定會喜歡。何況還有他們這批前人做堅強後盾。「年輕人不能再一放假就往日本歐洲跑,應該多來中國內地。多了解,多接觸。我們作為滬港交流的平台,很願意提供更多信息和資源協助。」這些協助除了生活瑣事,還包括了為他們做實實在在的長遠規劃謀劃:尋找哪些領域更適合;怎樣才能讓他們不僅來得了,還留得住?怎樣加強港青與內地同齡人的交流互動等等。

這點點滴滴,彷彿張奕敏為新「橋」繪製的圖紙上那些線條,明晰、堅毅,每一條都直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