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港人|劉奮洋:借「海」揚帆「港你知」的文化創客

放棄英國和香港的工作機會,隻身來上海闖蕩的劉奮洋,獨闢蹊徑創辦粵語培訓機構,立志要更好推廣粵語和中華文化。

(大公文匯網 記者 張帆)2023年春節前的上海,正逢新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尾聲,周遭沒有了以往過年前的熱鬧。但劉奮洋的辦公室充滿暖意。他帥氣的臉龐上,那對真誠的大眼睛,還有給人充電的魔力,能量的來源之一,自然是疫情下仍然企穩的公司業績。

十年前,這位在上海無親無故的港青,拿出打拚三年攢下的全部積蓄8萬元人民幣,創辦了滬上第一家專職粵語培訓機構「港你知」。如今,「港你知」的業務已經在國內遍地開花。疫情期間,劉奮洋和團隊完成了從線下到線上的升級轉型,還簽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單」:成為國務院港澳辦指定粵語培訓機構。因此,雖然還是無法回港過年,劉奮洋毫不氣餒,新年新計劃也早已排滿:推動粵語出海,開啟普通話和粵語教學雙向互動。還有很重要的是,這位新晉「上海女婿」,要和心儀的「她」在上海安一個家。

一見鍾情的眷戀

「我在上海第一份工,起薪是人民幣4000塊。」憶起當初,劉奮洋的笑容裏滿是感慨。對他來說,跑來上海拿4000塊,頗有點「自討苦吃」。祖籍廣東中山,生在澳門,長在香港,劉奮洋一直就像他外表看上去那樣,在「乖乖仔」的道路上健康成長。中學就讀於香港著名男校皇仁書院,和孫中山先生是校友。在校期間,他還是一個籃球高手,曾代表香港出戰亞洲U18青年錦標賽、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畢業後,他又考入英國名校杜倫大學修習金融學。這樣的履歷,畢業後若留在英國,或返回香港家人身邊找工作,獲得高薪和安穩生活,應該是簡單輕鬆加愉快的。他自己也很清楚,同一時間,同學們已經拿到的月薪都在三至五萬港元,但他偏偏喜歡不走尋常路。

劉奮洋坦言,對於祖國內地,他一直有發自內心的眷戀,所以大學時候,就會在暑期主動到內地遊學。對上海,他更是一見鍾情。第一次來滬是2009年,實習短短一個多月就愛上這座城。「上海和香港很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風暴,讓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美大國一蹶不振,在那裏求學的他感受到了更多的不確定性。相比之下,中國內地還是一派欣欣向榮。「我感覺上海比倫敦還好。」2010年暑假他又來上海,正趕上世博會,更被周圍不竭的活力所鼓舞。「那時就想,要不畢業後就到這邊找工作。」

說走就走,完成學業後,劉奮洋回香港短暫停留一陣就直奔上海。為了節約交通費,他捨棄滬港航班,從香港搭乘過境巴士到深圳機場。「因為深圳到上海機票比較便宜。這樣至少節約幾百塊錢。」雖然省下的錢與上海的房租相比,只是杯水車薪。但是,為了夢想打拚,為了融入祖國發展,他毅然堅定前行。

劉奮洋在疫情期間將「港你知」成功轉型為線上培訓機構,這是他和團隊在網絡直播上課。

兼職啟發創業靈感

憶起「滬漂」生活的起點,劉奮洋又露出了乖乖仔的可愛表情,帶點羞澀地介紹,來上海時帶了幾萬塊,來自家人資助和從小到大的積蓄,還有小時候的壓歲錢,當然不敢隨意揮霍。剛開始,住房與人合租,出行全靠公交和步行。另外,熟練掌握英語的他,突然來到一個全中文的環境,還要在業餘時間上當時熱門的土豆網學普通話的書寫和會話。海投200多份簡歷,才收到20多個offer,之後才有了那份起薪4000元的工作,在一家基金公司當分析師。

劉奮洋坦言,剛開始心理落差還是蠻大的,也不敢把真實收入告訴爸媽。除了房租,開門七件事的開銷都不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一家大型語言培訓機構兼職教粵語,從此,每周一至周四的傍晚五點半下班就直奔上課點,上到晚上九點半。周末兩天則是從早上九點半到晚上六點半全部在上課,只有周五下班後可以休息一下。他說,這樣的艱苦換來的只是每月9000至10000元人民幣的額外收入。但也挺享受,因為都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他母校皇仁書院的校訓,無論是中文的「勤有功」,還是拉丁文"Labor Omnia Vincit",都在那幾年被他實踐到極致。

兩年多的跌打滾爬,還為他積累了工作經驗,更養成了臨危不亂的鎮定,以至於突然面臨新的轉折點沒有手足無措。工作兩年後,他獲得一家科技創業公司的新offer,去那裏擔任部門經理,月薪漲到了15000元。但也就半年時間,公司管理層在與投資方的對賭中落敗,全員被替換,25歲的他失業了。那正是2013年初,上海尚未入春,冬寒仍在作最後的掙扎。寒風中他開始搖擺:一定要這麼苦嗎?回港還是留滬?結束還是繼續?

長久的思索後,他選擇了第三條路——留滬創業,把兼職變成主業,創辦一家粵語培訓機構,這就是現在的「港你知」。

劉奮洋向記者拿出自己珍藏的照片,是他在上海創業起步的工位。當年,他在這個月租1200元的辦公桌上,創辦了「港你知」。

從「百里挑一」到門庭若市

當時的內地,語言培訓市場固然火爆,但最熱門的始終是英語。如果全職投入做英語培訓,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短時間獲得高收入對劉奮洋應該難度更小。但即便身上僅存8萬元,他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賺快錢。他說,兼職讓他看到內地粵語的需求量並不小,但沒有看到有專門機構去做,他希望能填補市場空白。另一方面,從小愛國愛港的他踏出這一步還帶着情懷,所以特地取張學友的粵語歌《講你知》的諧音來為機構命名,「港你知」,就是要把粵語和香港文化「講」給更多人「知」,向世界講好粵語和香港故事。

在自己跑遍職能部門拿到營業所需的證照後,劉奮洋在長寧區一座辦公樓以每月1200元租金租了一個辦公桌開始。第一間門店則設在附近一個小型商場,月租3000多元,他既是老闆,也是客服,還要負責打掃衞生。但開張之初首先嘗到的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寂寞,品牌沒有知名度,上門報名者寥寥。他還記得有很多人聽到「港你知」這個名稱,第一反應以為是茶餐廳。轉眼就會花完的數萬元啟動資金,根本無法支撐他去投商業廣告。若是上街發傳單,覆蓋面不廣也不夠精準。他測算過,半年內沒有足夠業務,「港你知」將很快像悄悄地來時那樣悄悄地離開。「我都做好重回公司打工的準備。」

劉奮洋目前帶領着一個近30人的團隊,服務海內外的學員。

山窮水盡之際,在朋友推薦下,劉奮洋報名參加了上海東方衛視的相親節目《百里挑一》。但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優質男,卻志不在找到女嘉賓牽手,而是為自己的品牌作推廣。至今,網上仍然能找到他參加節目的視頻,他帶有磁性的「港普」,對於自己的母校、工作、經歷娓娓道來,時而秀出粵語繞口令,時而出其不意地幽默自嘲,還巧妙「植入」公司品牌,都贏得了滿堂彩。節目播出第二天,他就接到了不少諮詢報名電話。「喂,請問你們就是那家『港你知』公司嗎?」這對於當時的劉奮洋,無疑是天籟之音。

也是從那時起,「港你知」的業務逐漸走上快車道,還受邀開始承接企業培訓。2016年,北京教學點開張,越來越忙的劉奮洋可以暫時不用回去打工了。

劉奮洋當年為了推廣品牌,報名參加上海電視台的相親節目,大獲成功。至今他參與節目的視頻仍在網上流傳。

內容為王文化立魂

業務蒸蒸日上並沒有沖昏劉奮洋的頭腦,除了不走盲目擴張、亂找加盟這樣的不理性發展道路,他還深知教育不是上綜藝節目,有噱頭就能贏得掌聲。所以一開始就專註在教學內容上下功夫。「我自己也不是教育和語言學專業出身,都要從零開始學。」所以,從建校之初,就專門聘請語言學、教育學人士組成專業團隊,編寫教材定製課程。「港你知」最初的學員大致分三部分,有想要與香港上司、客戶加強交流的跨國公司員工,劉奮洋的第一位學生就是在港資銀行工作的女生。還有一些是將要赴粵語區工作、求學的。當然也不乏喜愛香港文化的TVB電視劇、粵語歌曲的忠粉。

目前「港你知」開通了針對成人、青少年兒童、企業的不同課程,學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一對一、一對三等不同教學模式,課程分初、中、高三個級別。一般情況下,學完初級能夠完成基本聽說,高級班上完日常對話沒有問題。劉奮洋特別介紹,他們在設計課程時非常重視粵語知識和港式文化的推廣。其實,保留了「九聲六調」的粵語,是比較接近古漢語音韻的語種,有獨特的「塞音韻尾」與「鼻音韻尾」,還多用單音節詞。因此可以說,每教會一個人說粵語,其實也是讓他們更了解傳統文化。劉奮洋還舉例說,目前在他們的課程中,不乏古漢語的精粹,也有香港地名、地鐵站名的全方位普及,還慢慢增加了「粵語正音班」、「企業培養粵語」、「粵菜烹飪」、「內地香港文化差異」等特色內容。

扎根上海推粵語「出海」

「你接下來幾年還會留在上海嗎?還是會去別的城市或是回香港?」「你會到別的城市開分校嗎?」2014年在參加相親節目時,有女嘉賓曾這樣詢問劉奮洋。當時,他就明確表態:會長期留在上海。分校不會每個點都開,因為正打算往線上發展。

如今看來,這些規劃都頗具前瞻性。特別是2015年開始發展線上課程,為他們在疫情期間保留了一盞微光。現在,「港你知」已經成功轉型為在線粵語,有一支近三十人的教師團隊面向世界,學員累計超過8萬人次。還不斷接到新的邀約,為企業和機構的作定向培訓。

網絡還架起了一座座無形的橋,吸引了更多海外學員慕名而來,這也讓劉奮洋看到了粵語教學的更多可能性。他說,全球範圍內,粵語使用者覆蓋了150多個國家與地區,人數達7000多萬。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大趨勢下,學習粵語的需求也在增多。因此,在可見的將來,他要做一個推動粵語「出海」,以粵語為媒更好弘揚中華文化的「超級聯繫人」,不僅要用普通話教粵語,還要用英、韓、日語教粵語。與此同時,回望國內,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也讓粵語的使用空間在無形中延伸,這讓他對粵語教學市場前景更加充滿信心。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他們也會增加粵語與普通話,甚至上海話等等雙向互動課程,讓語言為媒,拉近內地民眾與港澳同胞的心靈距離。

這是2013年劉奮洋事業最為艱難的時期,他依然保持笑容,克難前行。

「要講你知我的故事,這一秒即使心再不跳,在記憶潛意識,愛是已在心中,永世不變……」這是張學友的那首《講你知》中最高潮的一句,現在聆聽,也恰似劉奮洋內心的真實寫照。回顧他在祖國內地這十多年來的奮鬥,我們不難看出,在他心中的「你」有更寬泛的含義。心中的愛,是對祖國,對家人,對團隊和學員……近來,還多了終於能牽手的上海姑娘。

相信在可見的將來,一定還會有更多人願意聽他「港」,也幫他一起「港」,這未完待續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