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醫療跨境紓壓力 「過河」睇症惠市民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劉啟業)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七一視察香港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四點希望」,其中包括香港增強發展動能,抓住國家發展機遇等。在醫療衞生領域方面,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透露,特區政府將促進兩地醫療體系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融合,為香港公營醫療體系減壓,包括資助港人到港大深圳醫院覆診,以及擴大長者醫療券使用範圍到其他內地醫療機構,讓醫療福利「過河」。
盧寵茂上任後多次率團到內地訪問,亦與到訪香港的內地省巿衞健委官員商談合作。他指出,合作均圍繞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四方面,新冠疫情期間居於內地的港人有長期病症,因未復常通關不便回港覆診,「如果要大家安心在大灣區生活、工作,養老,就要做到醫療融合。」
在病人同意下推電子病歷聯通
過往港人北上就醫的最大障礙是病歷未能互通,但一場疫情為問題帶來轉機,香港特區政府2020年11月為居於內地、需要覆診的醫管局病人推出特別支援計劃,讓他們在港大深圳醫院診症。該支援計劃今年5月完結後,醫衞局隨即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使居於內地港人繼續在港大深圳醫院覆診,亦容許居港病人選擇北上診症。
「疫情有危有機,給我們一個機會去突破,這計劃亦包括在病人同意下將香港電子病歷發送過去作覆診之用。」盧寵茂指出,電子病歷聯通,為港人北上診症奠定基礎,「醫療福利帶過河(深圳河),異地結算,就是資金流通的突破。」
至於電子病歷會否擴展到內地更多醫療機構,他強調有關安排涉及私隱,加上香港電子病歷有其獨特性,包括全以英文撰寫,而且有不少英文簡寫,不熟悉的內地醫生或「睇到一頭煙」,需要更多時間磨合。
有望更多內地醫院接受醫療券
他表示,該局會用一年時間觀察該支援計劃的成效,但初步調查顯示逾六成內地港人選擇繼續在深圳覆診,醫衞局會持續了解香港病人北上就醫的意願。同時,香港正與內地商討擴大醫療券使用範圍方案,不排除日後在內地更多的三甲醫院使用,但需考慮管理辦法,亦需內地醫療機構明白醫療券的限制,以及電腦系統對接等。
香港與廣東省亦討論跨境緊急病人轉運問題。他說:「如(港人)在內地有病選擇回港,或內地人在港生病要回內地就醫,現已有一條綠色通道,惟仍要在關口換救護車,並非最理想。但這個問題不單涉及衞健委或香港醫衞局,還涉及海關、入境處、消防及運輸署汽車登記等問題,香港救護車可否直達內地行駛,或內地救護車如何在香港行駛?現正加快討論。」
人才互通方面,特區政府將深化醫管局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除首批醫護人員外,今年底或明年初將有第二批人才來港,並希望雙軌發展。盧寵茂說,「灣區有8,000多萬人口,不少病例在香港較少見,香港醫生是否可以利用內地的病例加快培訓?」
將本港優秀培訓制度引入內地
他指出,人才流通上,香港更可輸出培訓制度的優勢,「令整個灣區人才培訓達至高水平,做到同質化。」他表示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深圳衞健委與港大深圳醫院合作,2019年創立「深港專科醫生培訓中心」,將本港醫專培訓制度、醫生評核等引入深圳,醫專15個專科中已有4個專科開展培訓,會擴展到深圳其他醫院,將來有愈來愈多專科和更多內地醫院參與。
他說:「培訓制度參考香港模式,但要融合內地的培訓制度,香港是一年實習加六年專科培訓,內地三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規培),我們會在內地醫生完成三年規培後,加上四年專培項目,希望未來整個灣區以至全國也是香港模式的培訓,這亦是我所說的創出香港。」
盧寵茂月前到訪上海,參觀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及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其中上海交大仁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肝移植在數量和質量上也是世界第一,疫情前每年有800宗肝移植,全球不少有名的器官移植中心以至國際移植學會都組團參訪。他與當地衞健委商討人才交流,考慮讓香港醫護人員到當地培訓。他亦與國家衞健委討論器官移植互助機制,以及拜訪國家藥監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商談關於藥物器械註冊審批等問題。
不再用嚴厲方法抗新冠
香港社會疫後已全面復常,但早前仍出現新冠小高峰。盧寵茂在訪問中直言新冠病毒不會突然消失,預計今年冬天會再出現小高峰,但病毒已變弱,公營醫療機構有應對和治療的能力,「所以我們好有信心再有下一波時,如果沒有出現不尋常的病毒變異,我們有能力去應付。」
他強調新冠經變異已非十分致命的病毒,不會再用以往的非常手段控疫,但維持呼籲高危群組繼續接種疫苗加強劑。
不過,他指出今年冬天是本港解除「口罩令」後面對的首個冬季流感高峰期,預期屆時患流感人數會特別多,因此預防十分重要,會加倍努力推動長者、兒童、長期病患者等群組接種疫苗,並呼籲有關群組要每6個月打新冠疫苗加強劑,「如果上次疫苗接種或上次感染已經超過6個月,便應打加強針。」流感疫苗則每年接種一次,特區政府會繼續維持到學校為學童接種疫苗的服務。
特稿|歷人生三跑道 責任愈來愈重
盧寵茂掌管醫衞局一年,回顧角色變化,他表示自己經歷三條跑道,分別是外科醫生、港大深圳醫院院長,以至如今成為醫衞局局長,直言眼界擴大,責任則愈來愈重,由面對自己醫治的病人,變為負責全香港近750多萬巿民的健康,雖然責任重大,更全天候工作,但對上任後香港穩步走向復常之路而感高興。
從醫生到院長再到局長
他在訪問中表示,當年作為外科醫生時,面對的是病人和其家屬,其團隊則是手術室和病房內一批醫護人員;到踏上第二條跑道成為港大深圳醫院院長,「我睇嘅同埋責任就闊咗、大咗,我要面對醫院內每日數千名門診病人、千多名住院病人,以及醫院內當時多達3,200位同事。」雖然面對的持份者增多,但他表示無論病人也好,醫護人員團隊也好,在醫院發展方向上,仍容易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
去年7月成為特區政府班子一員,責任更重大,「作為局長,面對的是近750萬人的健康,政府團隊大得多,不止是政府內部團隊,也要面對傳媒、立法會、行政會議,以至不同的專業團隊,需要大家溝通合作,政策要各方的支持,醫療政策牽涉不同群體,永遠會有不同聲音,要全港大部分人支持,涉及的過程較長,需花多些力量凝聚共識。」上任後其中最大的感受,尤其是抗疫政策「不單只是健康問題,亦牽涉到民生經濟問題,好開心上任後,我們每一個策略都穩步邁向復常。」
最大安慰多與家人相處
另一最大感受則是能夠回港工作,「現時雖然工作很忙,甚至可以說真的是24/7(7天每天24小時工作),因香港所有醫療事件也與我有關,我也要知、即時作出決策,工作忙,但始終身在香港,能與家人多些時間(相處),特別可以多啲睇孫女。」
研設器官過關綠色通道恒常機制
當時僅4個月大的香港女嬰芷希去年出現急性心衰竭命懸一線,幸獲內地一名腦死亡幼童捐出心臟延續生命,為兩地建立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開展新一頁。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訪問中指出,兩地正考慮跨境運輸問題,如器官在省外等較遠地區捐出,或考慮使用航班或高鐵運送,費用由兩地政府負責,無須家屬承擔,並研究為跨境器官過關設綠色通道。對於網上存在虛假言論攻擊兩地互助機制,他強調內地捐贈移植制度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和公開透明,重申香港器官輪候者的資料絕對無須提交內地,不存在私隱問題。
盧寵茂指出,芷希的個案是特例,當時深圳有一名4個月大嬰兒的心臟未能在內地匹配到合適的受捐者,剛好芷希急需移植,促成今次跨境捐贈,香港特區政府醫衞局、醫管局及內地不少部委成立應急中心,安排移植團隊、運輸車輛,並建立綠色通道,結果破紀錄只用8分鐘完成過關程序。
「我們要有恒常機制,要打通所有關卡。」他指出芷希的個案,捐贈者來自深圳,毗鄰香港也要用不少精力安排,建立互助機制後或擴大至省外更遠地區,「可能要飛機(運送),但民航機要看時間,晚上或沒有航班,因為有些地區航班疏落。」他表示運送費用不是重點,以芷希的個案為例,「國家完全沒有收取香港的錢。」兩地相關部門希望便利運送,「成本可能由雙方(政府)承擔,更重要是考慮航班、高鐵能否做暢順(運送),特別去到海關,日後有常規制度,器官來到有綠色通道過關。」
內地捐贈制度獲國際稱讚
對於互助機制被抹黑,他強調近10年內地有關制度已改革,「2015年1月1日起已全面不用死囚器官,都是公民捐贈,(捐贈者)根據國際標準是腦死亡或心臟停頓死亡,規範化所有捐贈及移植活動,有法律規管,任何違規行為都非常嚴厲打擊。」有關制度並獲世衞組織及國際移植學會認可和稱讚。
他表示,內地去年近6,000個器官捐贈者、涉及近1.8萬個器官捐出移植,內地有110個OPO(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器官獲取組織)和183間認可的器官移植醫院,全有規管,所有移植活動由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匹配。對於網上仍有人製造恐慌,指香港會將器官輪候者資料送往內地,「其實第二層機制下,當內地COTRS系統在全國匹配不到合適受捐者,才通知港方及提供內地捐贈者的不記名資料,交由港方自行匹配。
(來源:香港文匯報A01:要聞 2023/07/1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