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建立長遠廚餘處理機制
環保署去年在五個公共屋邨試行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桶,至今半年多以來已經收集逾400公噸廚餘,成效顯著。但這只局限在公屋範圍,佔全港屋苑比例並不高,香港要真正解決廚餘問題,仍有很長一條路要走。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制定一套長遠的處理廚餘機制。
廚餘問題一直是本港環保政策中最「棘手」的部分之一。據去年環保署公布的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堆填區的固體廢物量平均每日為15533公噸,其中最大部分的廚餘佔了30%,也就是接近4700公噸。光是每日平均廚餘數量,就已經超出今次計劃總成果的十倍以上。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計劃必須擴展至全港屋邨才能發揮更大成效;二是不能光靠屋邨內回收桶的作用,如果不能在食肆、商場、酒店等「重災區」訂立更具針對性的回收機制,也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其實香港本來就有一定數量的廚餘收集商,完全有條件應付。但問題是不少收集商缺乏足夠的「動力」。例如,現時回收塑膠、紙、鋁罐等垃圾,政府都會提供一定補貼,但在佔固體廢物最多的廚餘方面,政府配套反而較少。在缺乏誘因情況下,回收量只會越來越少。
外國其實也不乏以公私營合作來處理廚餘的例子。香港處理廚餘政策雖然起步較晚,但仍然有不少獨特條件。除了在政策上要加大支持外,也可以加強兩地合作,例如以中間人形式協助在大灣區設廠房,或建立通道將經處理後的廚餘供應給內地農場和養殖場。
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市民對廚餘回收重要性的認識,以消除「鄰避效應」。有效處理廚餘,是一套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動員全社會各界力量,才能取得實效。
(來源:大公報A5:要聞 2023/07/1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