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張國鈞:成立「律政同行」 凝聚青年力量

張國鈞表示,為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律政司會成立名為「律政同行」的內部青年律師聯盟。(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黃子龍)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7月1日在香港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為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律政司會成立名為「律政同行」的內部青年律師聯盟,成員為律政司中工作經驗在7年以下的青年政府律師。成員會積極參與法律專業活動和發展,面向社會以及其他青年介紹律政司的角色和工作,並參與其他法治推廣活動,「律政司正在籌備開放日,而第一個開放日將會面向年輕律師,以及正在就讀法律的學生,並且讓『律政同行』的成員籌備。」

張國鈞介紹,「律政同行」透過由青年政府律師與私人執業的青年律師互相分享,對外可體現三大「同行」:律政司與青年政府律師「同行」、律政司與業界「同行」、律政司政府律師與私人執業律師「同行」,希望讓香港青年更了解律政司,打破律政司可能予人「高深」的印象,同時展示律政人員如何與私人執業的律師共同協作。對內則可讓律政司青年政府律師有更強歸屬感,進一步提升士氣。

正籌備開放日增律政司與社會聯繫

「律政司過去給大眾的感覺,是一個神秘的部門,希望藉開放日加強律政司和社會的聯繫,同時透過聯盟助力特區凝聚青年力量,讓他們對未來抱有盼望,自強不息,在社會盡展所長,貢獻香港及國家。」張國鈞相信「律政同行」成員可通過開放日累積經驗,日後在面向香港中學生的開放日等,便可由他們進行解說和介紹。他亦希望透過開放日,讓年輕政府律師能夠與法律界以外的朋友有聯繫。

倡青年律師把握灣區機遇

籌備開放日只是「律政同行」的「頭炮」,他還計劃於本年第三季率領青年律師和法律系學生代表訪問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希望透過訪問相關法院、司法行政機關、重點企業以及其他與法律相關等不同的機構,與持份者就相互關心的議題交流分享,讓青年律師和法律學生加深認識內地法制的最新發展,了解香港青年在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同時體現律政司與青年律師同行,鼓勵和培育青年律師把握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為整個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建設,以及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作出貢獻。

談到今屆特區政府的一個關鍵詞是「搶人才」,張國鈞表示,律政司成立「律政同行」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助力律政司招募人才。「律政司希望盡快搶到市場上最好的人才。」

他坦言,律政司過去招聘人才較私人市場遲,一些律師樓會在學生畢業前一年甚至兩年便發出聘書,讓學生畢業後便能馬上工作。「律政司的薪酬、福利、見習培訓內容都非常具有競爭力,甚至有機會派年輕律師到海外交流,但往往別人在畢業前便已經收到聘書,之後就不會再搵工或跳槽,所以現在我們希望可以盡早進入校園介紹律政司,亦會提早發出聘書,同出面私人市場競爭人才。」

冀灣區資訊平台明年見成果

領導「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對張國鈞而言最具挑戰。圖為專責小組早前舉行第二次會議。(資料圖片)

由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領導的「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上周同意推進建立大灣區資訊平台等。張國鈞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大灣區共同發展是未來趨勢,但許多人對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最新的法律、法院最近的判決、對自己可能有影響的法規等,都並不太了解,甚至要查詢都是一件艱巨的事情。因此我認為,最重要的第一步,應是建立大灣區資訊平台,下一步就是要有一個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平台,讓大家可以共同解決面對的問題。」他希望明年可以見到有關資訊平台的建設成果。

擬優化民商事司法互助安排

張國鈞透露,大灣區資訊平台會匯總大灣區內關於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等各方面的資訊,利便企業和市民查詢信息,並設立高層次平台就大灣區內民商事司法互助等議題進行恒常交流和研究。

在建立大灣區資訊平台的同時,專責小組還會優化現有的民商事司法互助安排。他指出,由於香港和內地法律制度的不同,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到真的要解決時,就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一些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在處理香港的法律問題時,需要完成誓章,雖然只是回港讀一句聲明並且在律師面前簽名,但由於需要回到香港完成,特別在疫情期間,此事便成為市民生活上的難點、痛點。

張國鈞指出,由於香港及內地法例不同,不論是讓香港律師到內地宣誓,還是讓內地律師協助宣誓,均不可行,加上香港《宣誓及聲明條例》不具域外效力,即使在香港之外發了假誓,回港後也不能拘捕,擔心可能成為法律漏洞,因此要解決有關問題,就需要與內地相關部門合作。

在談到與內地部門合作時,「過去一年我有個體會,就是在處理大灣區融合的時候,我充分感受到內地部門,無論中央部委還是地方部門,都非常有心,是真心想解決問題的,所以現在就法律文書的送達,大家都合作得非常融洽,亦非常樂意和我們一同去思考和解決。」張國鈞相信,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通過大家的努力得以克服和解決。

復常後頻外訪 做足功課解說

香港恢復正常通關後,張國鈞已到多地訪問。圖為張國鈞訪維也納。(資料圖片)

說好香港故事,是今屆特區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在香港恢復正常通關後,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已到多地訪問。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道,自己每一次外訪前都會「做足功課」,預備好當有人質疑香港國安法,或攻擊香港司法制度時及時作出回應,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原來除了一些有既定立場的外國政客外,根本沒有人主動問這些,他們對香港根本已有基本的了解,外國商界及專業人士,問的都是有關香港投資者的保障。」

「這些商界、專業界別人士,不搞政治,但與香港做生意的是他們,服務外國投資者的專業人士是他們,建議在合約中使用香港法律的也是他們,所以向他們做好解說,比改變外國政客更重要。」他說。

張國鈞認為,外訪只是其中一個消除誤解的方式,更實際和重要的,是讓外國投資者來香港看看,「我每一次外訪,都會爭取邀請外國商會等來香港看看,只有他們親身前來,自己觀察,才可了解到香港的自由,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

反華勢力近年經常散播一些對香港不公平的論調,今屆特區政府對此反應迅速。張國鈞提到,西方國家在發出這些聲明的時候,往往已是香港晚飯時段,甚至更晚,許多時候不止一個政府部門需要對此作出回應,「然而,所有政策局的同事對此都能上下一心,即使只靠電話溝通和修改,甚至需要完成中英文版本,大家都抱着不完成便不休息的態度,力求迅速作出符合事實的回應,將有關言論對香港造成的影響減至最低。」

按照「四點希望」 做好與內地制度對接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7月1日在香港發表重要講話時,對新一屆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官員以此為行動指南。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律政司今年按照「四點希望」,着力完善制度建設,做好同內地的制度對接,為居住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人一一解決難題,並做好法治教育和國安教育。

在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方面,張國鈞表示,制度建設是提高治理水平的前提,律政司除了推展「律政同行」計劃外,亦加強了內部培訓,特別是關於國家安全的教育,「每一位律政司的律師都要對國家安全有正確全面的了解,雖然未必每位都做國家安全案件,但大家要有這個意識,希望透過這些提升律政司的制度建設、人才培訓,提高治理水平。」

在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方面,張國鈞表示,香港融入整個大灣區發展,有助增強發展動能,因此,律政司今年一直致力於在法律制度上與內地做好對接,特別是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對接,從而讓香港律師能在整個大灣區發展。

「律政司雖然並非做民生工作,但亦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張國鈞透露,許多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會因為香港和內地在制度上的不同而出現難點、痛點,律政司會逐步一一解決。每次和業界朋友溝通時,他都會細心聆聽他們提出的建議,遇到部分並非單靠律政司可解決的問題時,他就會協助聯絡不同部門,希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律政司在推動法治教育、國安教育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張國鈞透露,律政司正製作有關香港國安法案例的總匯編,內含目前已有的案例和就香港國安法條文的解釋,相信這對香港法律界從業員而言非常重要,而社會各界亦可以透過這本工具書更加了解香港國安法。同時,「法治教育督導委員會」正製作有關香港國安法的教材,以及推出面向法治督導培訓者的培訓班。

回顧上任一年:忙得開心起勁有意義

今日(6月30日)是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的生日,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回望自己加入特區政府這一整年的時光:「看看自己的生日,就知道上任近一年了。用一個字來總結今年的工作,就是『忙』,但『忙得開心,忙得起勁,忙得有意義』。」

「這一年律政司的工作,是『最開心、最具挑戰、最難忘、最感動』的一年。」張國鈞解釋,可以參與問責團隊的工作,看到律政司部門同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共同面對今年大大小小的問題,希望為香港勾畫發展藍圖,令他感到最開心。

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工作,領導「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對他而言則最具挑戰,因為香港與內地的法律對接、系統銜接沒有先例可循,香港既要融入整個大灣區發展,又要保持自身獨特優勢,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

上任之初,香港正處於疫情陰霾下,大家都需要戴口罩,「朝夕相對的律政司同事、內地部門視像會議的朋友,大家都戴着口罩,當解除口罩令後,大家再溝通時,會感到聲音非常熟悉,但又似乎從未見過,這種感覺非常特別,相信也是獨特背景下難忘的時刻。」張國鈞笑說。

家人支持最為感動

家人過去一年給張國鈞的支持就令他最為感動,「進入問責團隊後,每天都要追着時間表工作,甚至夜晚和周末也要參與公開活動,代價就是與家人見面的時間少了。」但他會盡力做個好爸爸,「有一件事我至今依然堅持,就是每晚兩個女兒睡前,會滿足兩個女兒的要求,先到小女兒房間講睡前故事,再到大女兒房間聽她說心事,這十多分鐘,是我和兩個女兒最重要的時間,除非不在香港,我基本上都可以維持到。」

從議員到官員 已適應「角色轉變」

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曾擔任區議員、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在被問到是否適應「角色轉變」時,張國鈞表示,自己已經完全適應。在談到自己對議員與官員角色分工的理解時,他指出,議員是監察政府,會更多從批判的角度尋找問題,而作為官員,需要對問題全面考慮,着手解決問題。

冀藉穩定政治環境解難題

張國鈞表示,議員走在社會最前線,與市民接觸,更易於發現問題,並在看到問題後盡量提醒官員,官員則要運用權力及能力,推進解決有關問題。看到今屆政府的問責官員無懼辛苦,他希望在現時穩定的政治環境中,解決一些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相信這也是市民樂見的。

(來源:香港文匯報A04:要聞 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