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視察香港一周年|劏房戶喜「上樓」 住得寬心也寬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唐文)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視察香港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表示:「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言猶在耳,現屆香港特區政府不負中央厚望,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表,在房屋問題上的成效尤為顯著:公屋輪候時間由去年上任初期的6年回落至5.3年,其間並推出全新的「簡約公屋」政策,覓地建屋的多項指標超額完成,造福基層市民。香港文匯報追訪多位受惠於政府房屋政策、告別劏房的市民,有人過去一年成功「上樓」,也有人入住過渡性房屋,「住得寬敞」使他們心也寬,臉上流露幸福感,對未來充滿憧憬,「我感覺自己的生活變得愈來愈好,香港社會也在變好。」
46歲的梁女士與香港文匯報記者相識於一年多前一次劏房戶探訪活動中。當時,她和鄭姓兒子居於土瓜灣一處百多平方呎的劏房單位,房間內堆滿衣服雜物,訪客也無從落腳,臉上滿露愁容。記者近日再次造訪,母子倆已遷入啟德德朗邨逾兩個月,小小一間公屋單位經過簡單裝修後,顯得舒適而溫馨,他們的精神狀態也明顯振奮許多。
劏房租貴蟲咬鼠竄 公屋終有家的感覺
梁女士坦言,「住」不光是容身之所「咁簡單」,住也令他們有「家」的感覺,才有底氣憧憬未來。未「上樓」前,母子倆總有「漂泊感」,「香港高昂成本的生活環境對我們這類單親家庭並不友好,由於我要照顧兒子,能夠外出打工的時數極少,只好靠領取綜援維生。」
早年因為家暴與丈夫離異,梁女士租住了一間狹窄的劏房單位,租金每月4,000多元,生活費所餘無幾,經濟拮据。不但租金高昂,環境更相當惡劣,「每逢下雨,牆壁漏水是家常便飯,另外由於劏房長年潮濕,滋生木蝨,導致我們兩母子經常皮膚痕癢,晚上還會聽到老鼠在天台附近跳來跳去。」
望穿秋水,輪候幾年終於收到「上樓」的好消息。梁女士表示,輪候時間比她預期短,且獲分配的公屋單位距離原本居住的劏房不遠,兒子無須轉校,令兩人都喜出望外。雖然獲分配的德朗邨已入伙10多年,單位也有歲月痕跡,但梁女士已十分滿足,「單位整體都好新淨。我們申請了單親媽媽搬遷的相關津貼,加上所有的積蓄,支付起裝修費用。」
母子實現各睡一床 同坐梳化觀看電視
她說,裝修師傅是胞妹介紹的朋友,因此給予特別優惠的價格,且在設計上做了諸多巧思,「我兒子從出世起就一直和我睡一張床,現在長大了,需要有自己的床鋪。」由於新居僅220平方呎,裝修師傅動動腦筋,為他們訂做兩張床和一張梳化,兒子晚上做完功課,便能跟母親一起在梳化上看電視,是他們最愜意的享受。
梁女士表示,搬進新居後,每日過得平淡而充實,每朝6時起床為兒子準備早餐,中午放學後接他去補習班,晚上再帶他回家,兩人有時路過街邊公園,會一起散步做運動,再聊聊當天的家常,這是她一直期盼的簡單寧靜的理想生活,「我們平民百姓最希望的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身體健康,小朋友聽話,每個人都過上滿意的生活,社會也就平安了。我感覺我自己的生活變得愈來愈好,香港社會也在變好。」
被問及對兒子的期望,她直言未有太多望子成龍的想法,只願他健康長大,未來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兒子則志存高遠,因為媽媽早年曾做過牙科診所助理的工作,他也對牙科工作格外感興趣,「希望將來有一天我能開自己的牙科診所!」
過渡屋改善居住 子女享獨立空間
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針對短中長期的住屋需要,長遠而言是要興建更多公屋讓基層市民安居樂業,短中期則有過渡性房屋,以解燃眉之急。梁女士一家是新來港家庭,一家五口過往蝸居在旺角一間僅90呎的劏房,全屋僅有一張床,父母和子女每晚被迫要擠在一起睡覺,「開始的幾年很苦,也對前景有過懷疑,大人小朋友都唔開心。」直到早前搬入長沙灣英華街過渡性房屋「喜信」,300多呎的單位面積讓她的子女可以享有獨立空間,「我心裏真的是很感恩。」
梁女士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雖然過渡性房屋租金與劏房相若,都是每月6,000多元,但兩者的居住環境有天壤之別,不僅房間更為寬敞,更有公共空間、運動設施等,小朋友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許多,僅6個月大的幼子也在這間屋內出世,一家樂也融融。
住劏房曾疑來港是否正確
平淡的幸福得來不易,梁女士憶述一家來港初期,曾對前景感迷惘,甚至懷疑移居香港的決定是否正確,「本來是為了小孩讀書,我們一家人才選擇來港團聚,開始的幾年很苦,也有過懷疑,大人小朋友都不開心,但是現在生活變好了,一切都很有希望,一邊住過渡屋一邊繼續等上樓,也不感覺辛苦。」
梁女士是家庭主婦,其丈夫從事建築地盤工作,月入約兩萬元,「我們一家五口主要靠丈夫收入支撐,也申請了在職家庭津貼,每個月算是剛好夠用,我也沒有太多要求。其實只要解決住房問題,我們的生活條件就改善了一大半。」
住房問題曾是梁女士一家的「痛點」,目前「痛處」有所紓緩,但她仍十分關注政府的房屋政策。她感受到特區政府對市民的房屋需求愈發重視,在跟以往居住劏房的街坊聊天時也發現,不少街坊都認同政府編配過渡屋和公屋的速度有所加快,「希望政府能夠繼續保持現行的施政方向,幫更多基層市民早日上樓。」
特稿|社福界:港邁上告別劏房之路
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從事扶助弱勢社群的社會工作近28年,她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對於現屆特區政府在解決房屋問題上的決心深有感觸,中央政府對香港民生問題的關心,使社福界更確信香港正朝着告別劏房的道路前進。
對於特區政府的工作,她說,「這幾屆政府都好願意聽取意見,比如上一屆(政府)實施了租金津貼,也為租金管制措施開了頭,現屆政府推出『簡約公屋』,房屋局局長和勞福局局長都經常和我們團體一同落區觀察,確實是有心解決貧窮市民的房屋問題。」
過渡屋簡約屋解基層燃眉急
社協目前參與營運數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包括英華街「喜信」、域多利道「喜居」、柴灣常安街項目等,雖然規模不太大,每個項目一般提供數十個至百多個單位,但勝在建設期短,能解燃眉之急。她說:「有的項目是利用賓館或者現有建築改建,其他則是用『Mic』組裝合成建築法,較一般房屋建設期短,能夠好快幫到街坊,大大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特別是那些有小朋友的家庭,急需好的讀書環境。」
隨着「簡約公屋」即將落成,與過渡屋的服務對象或有重疊,施麗珊建議政府放寬過渡屋的申請資格,增加名額讓輪候公屋未滿三年的劏房戶申請過渡屋,進一步改善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
(來源:香港文匯報A01:要聞 2023/06/3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