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新藍圖5|提供稅務優惠 創新管理模式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由廣東省與澳門特區共同管理。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中英街是地標式的歷史文化景點,沙頭角有豐富的山海旅遊資源,這麼好的條件不應該浪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深圳社團總會會長鄧清河兩年前已委託顧問進行研究,提出推進沙頭角發展成為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以及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本身經營中醫藥生意的鄧清河認為,沙頭角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及地理優勢,港深兩地協同發展旅遊消費區,有助創造雙贏,「肯定有得做,我敢帶頭去做!」

「我老家就在沙頭角附近,這麼多年過去,基本沒有什麼變化,香港這邊開放得太慢了。」鄧清河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沙頭角大片土地被列為邊境禁區大半個世紀,雖然近年禁區範圍大幅縮減,但釋放出來的土地沒有完善規劃,沙頭角墟至今仍列為禁區,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均受影響;反觀深圳近年大力推動鹽田區發展,提出以沙頭角跨境免稅消費為核心,帶動周邊經濟活力,他直言香港應學習借鑒。

「香港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應該更多關注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經濟發展,特區政府應盡早全面開放沙頭角禁區,同時提升跨境合作層次,推動區域一體化水平,共同把握好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機遇。」

鄧清河指出,沙頭角旅遊資源豐富,加上有地理優勢,發展應配合特區政府營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策略,透過港深兩地協作發展旅遊業,並釋放區內土地潛能,推進沙頭角成為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及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打造合作區 帶動周邊發展

「從沙頭角中英街,到鹽田、大小梅沙、大鵬古城,是深圳最受歡迎的旅遊路線,每年吸引八百、九百萬遊客,應該要用好這些旅遊景點,發揮更大的效益。」鄧清河倡議,港深合作推動沙頭角發展,包括爭取放寬進入中英街禁區的人數、解除禁區過夜限制、提升合作區免稅購物額度至每年每人10萬元等,打造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帶動周邊發展。

鄧清河建議,沙頭角旅遊消費合作區可以中英街為中心,分別向港深兩邊延伸,港方範圍可延伸至現時的沙頭角墟,甚至納入附近合適的已解禁用地,發展零售、餐飲、休閒娛樂、酒店民宿、旅遊文化等產業,「遊客在遊玩完周邊的景點後,可以在這裏住宿、購物;這裏本身也有不少歷史文化景點,過來了解中英街歷史、享受美食、購物,也很有吸引力」。

「沙頭角發展必須兩地協同發展,建立開放便利的管理體系,創新治理模式,深港兩地共建共管。」鄧清河認為,特區政府應積極主動與內地溝通,共同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沙頭角合作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確保發展目標的實施和落實。

在稅收、金融、貿易等方面,兩地可以探討實施優惠政策,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吸引更多企業和投資者參與沙頭角發展;此外,兩地應就合作區協同立法和營商環境,在堅持本地立法創新與國家法制統一相結合的原則下,充分利用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的經濟特區立法權,探索兩地協同立法和法律合作,逐步實現兩地法制環境趨同,並營造參照香港的營商環境。

借鑒橫琴「境內關外」模式

至於邊境管理,鄧清河認為兩地應合作爭取中央給予突破性政策支持,在延長通關時間、提高免稅額度等政策開綠燈。另外可以借鑒橫琴合作區採取的「境內關外」模式,「一線開放,二線管住」:在合作區內與境外實現貨物、資金和人員等要素的自由流動,進一步放寬貿易管制;從合作自貿區出入國境內其他區域的貨物,納入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實行常規監管。

鄧清河說,連接沙頭角的交通配套都需要提升,據他了解,深圳方面已展開沙頭角口岸重建,並爭取鐵路接駁至沙頭角口岸,及預留與香港鐵路銜接的空間,「港方應加快研究將北環線東延線延伸至沙頭角一帶,並善用已建的交通基建如香園圍公路,擴闊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並開發毗鄰土地的發展潛力」。

話你知:跨境合作區有先例

全國政協委員鄧清河倡議,港深合作推動沙頭角發展,打造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其實類近的跨境合作區早有先例。位於廣東省南部橫琴島、佔地約106平方公里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深合區),比鄰澳門及珠海市,是廣東省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共同管理的特殊經濟區。2021年,中央政府決定透過深化粵澳合作,推進橫琴發展,並試驗新的合作體制,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體制。沙頭角發展跨境旅遊合作區,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深合區設「一線」關和「二線」關,管理人員貨物流通。往來人員經「一線」關,即澳門與橫琴之間的通道,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二線」關,即橫琴與內地其他地區之間的通道,人員進出沒有限制。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粵澳雙方聯合組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委員會,統籌決定合作區的重大規劃、政策、專案和人事任免。委員會實行雙主任制,由廣東省省長和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共同擔任,澳門另委派一名常務副主任,其他副主任則由粵澳雙方協商確定,廣東省和澳門特區有關部門、珠海市政府等亦會成為成員單位。

凌嘉勤:合作打造綠色旅遊

本港2021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首次以跨界視野提出「雙城三圈」概念規劃,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協助制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沙頭角所處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自然資源、人文及旅遊資源豐富,港深兩地可合作創造可持續生態康樂及綠色旅遊機遇,豐富兩地居民的休閒生活選擇。

凌嘉勤認為沙頭角一帶的鄉郊景色,對遊客有吸引力。 (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透過跨境合作機制加強溝通

「可能很多人認為發展就是修路、建高樓大廈,但發展不是只有一種模式,除了看GDP(國內生產總值),還要看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凌嘉勤指出,在「雙城三圈」規劃中,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主要包括蓮麻坑、香港沙頭角、印洲塘、沿岸村落和其他外島,對接深圳的沙頭角、鹽田和大鵬半島,圈內兩地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自然保護區、海岸公園及地質公園,生態及環境價值高,也有豐富的人文及旅遊資源。

「當城市發展密度愈來愈高,(香港)沙頭角一帶的鄉郊景色、小鎮風情將會成為稀缺空間產品,可吸引遊客。」凌嘉勤說,根據北都規劃,新界東北日後會有大規模人口增長,對戶外康樂亦有較大需求,蓮麻坑、沙頭角一帶會是北都新市鎮重要的「後花園」,亦會成為本港新市鎮及深圳沙頭角兩個高密度發展區中間的「呼吸位」。

對於接壤兩地的中英街發展,凌嘉勤認為,需要兩地政府「好好傾下」,「中英街的商貿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興旺起來,但隨着香港2003年開放自由行、內地商業零售發展越來越成熟,如何重塑中英街的特色,大家要好好討論。」他認為兩地可透過現有跨境合作機制加強溝通。他又認為政府應合理提升蓮麻坑、沙頭角一帶的基建,增加環境容量,包括適當增加公共交通及康樂設施配套;協助傳統鄉村轉型,鼓勵發展農家樂、現代化有機農業等,避免愈來愈多農地因荒廢作業而棕地化等。

葛珮帆倡成立「起動沙頭角」

5月曾到沙頭角一帶考察的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因未能及時申請「禁區紙」而無緣到沙頭角中英街,不過隔住圍牆成功與對面的深圳市民「打招呼」,她引述數據指出,今年春節期間,從深圳進出中英街的遊客單日約有1.2萬人次,而今年1月至4月上旬,中英街通行證辦理總量更突破50萬人次,「一邊是禁區,另一邊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一邊仍按傳統手續申請『禁區紙』,一邊是網上申請通行證,申請進入中英街的措施有天淵之別」。

遊客在沙頭角與對面的深圳市民「打招呼」,兩地市民盼望中英街可以盡早開放。

打造中英街「愛國教育基地」

葛珮帆指出,沙頭角保留許多歷史文化痕跡,除了舊消防局、郵政局郵箱外,還有抗戰遺址「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烏蛟騰烈士紀念園」等,足以打造出沙頭角中英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附近一帶亦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包括淡水沼澤、紅樹林等,她認為當局應全盤審視沙頭角現有資源並做好分配,當中包括陸續增加泊車位、廁所、污水收集、排水設施等社區設施,提升承載力,以及開設新旅館,助力深度遊。

葛珮帆續指,沙頭角正是2021年施政報告「雙城三圈」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旅遊圈」範圍內,要將沙頭角連同中英街打造成港深旅遊合作區,提供購物、文創、生態一體化的旅遊小鎮,其中以「港進港出」、「深進深出」的原則是可行方案,她建議成立「起動沙頭角」,類似「起動九龍東」和「躍動港島南」模式,由專責辦事處就規劃和發展作全盤考慮。

(來源:大公報A5:要聞 2023/06/01)

相關閱讀:

沙頭角新藍圖1|村民嘆淪邊城:沙頭角太落後了

沙頭角新藍圖1|沙頭角獨一無二 村民盼開放旅遊

沙頭角新藍圖2 | 開放禁區 實施「港進港出 深進深出」

沙頭角新藍圖3|沙頭角明年1月起分期開放

沙頭角新藍圖3|市面蕭條 第二期開放不包括中英街

沙頭角新藍圖4|一共識 兩手段 安全開放沙頭角

沙頭角新藍圖4|共建中英街 全速對接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