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創新合作模式在南沙實踐 推動港青尋找內地發展機遇

廣州南沙(資料圖)

文/郭杰駿

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簡稱:南沙諮委會)上周在香港成功舉辦今年第二次工作會議並進行了規劃行業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南沙諮委會是廣東省和香港特區層面的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高層次決策諮詢機構,旨在推動粵港深度合作園開發和建設管理,是在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倡導下,由廣州市政府於2021年成立,筆者亦有幸成為諮委會的委員之一。南沙諮委會由內地和香港委員組成,參考香港行之有效的諮詢委員會運作模式,聘任來自內地和香港各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等無償接受具體諮詢,共同形成符合粵港實際需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建議。南沙諮委會除了下設金融、商貿、科技合作、青年創業就業、土地規劃發展、法律與爭議解決等專項工作組,同時亦設有服務中心,集聚了30家香港會員機構,包括知名商會及專業服務團體等,通過發揮群聚效應,促進粵港合作交流。過去兩年,南沙諮委會成功推動一系列項目落地,包括港式國際化社區、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和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等。南沙諮委會的成功經驗亦被其他內地城市參考,海南及福州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諮詢委員會,推動有關城市與香港的深度合作。

除了以上的亮點,南沙諮委會也設立了「青年創業就業」工作組,這除了顯示粵港對兩地青年交流和人材的重視外,也可以看得到在南沙諮委會的框架下,粵港合作的領域十分廣泛和全面。筆者作為青年創業就業專項工作組一員,過去兩年通過諮委會工作機制,與南沙區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和港澳青年等持份者緊密溝通與合作。事實上,南沙區政府對港澳青年十分重視,過去在制定包括南沙「新十條」等與港澳青年創業就業相關的政策以及項目時都會充分諮詢港方委員意見,集思廣益,希望有關人才政策和青年項目落地時能更貼合港澳青年的需要,解決他們到南沙創業、就業和生活所面對的問題。過去,內地與香港合作的其中一個障礙就是遇到互相之間的「不知道」。以青年工作為例,內地方面未必很了解港澳青年到內地生活、工作和學習時所遇到的困難;同樣地,港澳青年亦未必十分了解內地的最新情況以及發展機遇。南沙諮委會的機制正正可協助解決雙方「不知道」的問題,既確保南沙所推出的有關配套措施能夠真正解決香港青年北上發展時所面對的困難,同時亦能夠讓香港青年更了解內地和南沙的發展機遇,從而更有效地推動兩地青年交流和融合發展。

香港過去一直被詬病經濟結構單一,發展側重於金融、地產等傳統行業,而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機會相對較少,不少擁有理工和藝術背景的香港畢業生和青年缺乏足夠機會一展所長。同時,香港青年也要面對居住空間不足、創業成本高和向上流動難等問題。反觀內地,幅員遼闊,產業豐富,各省各市各區都有不同的產業優勢和發展機遇。以廣州市南沙區為例,其產業結構多元,近年積極發展海洋科技、新能源、航天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相信大家想不到與香港為鄰的南沙竟有火箭、船舶生產基地,而不少知名企業,包括豐田汽車、三菱重工等也已落戶於此。加上南沙近年積極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向到南沙就業、創業和生活的港澳青年提供優越的補貼和配套,相信可為有志到當地發展和探索的香港青年提供有力的支持。

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的成立既是一種內地與香港新合作模式的探索,也是在新時代下,港人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國家事務的重要實踐。青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百多年前的五四運動、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等從不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身影。事實上,青年在推動一地經濟和創新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創科產業能發展蓬勃,很大程度是因為其能吸引全世界頂尖的人才及學生,所以作為年輕人的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小看自己的力量。最後,我鼓勵香港青年朋友除了努力裝備好自己,同時也要積極發掘和尋找內地的發展機遇。只要大家敢於跳出1,114.35平方公里的舒適圈,相信大家也能打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創造無限可能。

(作者为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