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盛放洋紫荊4|港NGO聯手內地醫療隊出海掃「盲」 50年柬埔寨白內障患者復明:我能看到了!

「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之四

白內障——最容易影響生活的眼疾之一。它是一種常見的眼睛退化性疾病,眼睛水晶體混濁後,讓人眼前霧濛濛,看不清,任其發展會致盲。資料顯示,全球約半數失明個案,都與此症有關,而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法。隨着現代醫學科技進步,20分鐘就能完成一台白內障治療手術,患者次日就能拆紗布重見光明。

但是,全球卻有很多生活在貧困地區的白內障患者,無法得到及時的手術治療,讓這個手術成功率極高的眼病一拖再拖,發展成他們認為的「不可治療的失明症」。柬埔寨就是其中一個白內障個案數目積壓嚴重的國家。

柬埔寨的白內障患者。(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地處熱帶的柬埔寨,全年高溫,紫外線強勁,白內障等眼科疾病高發。由於當地眼科力量薄弱,全國具資格的眼科醫生僅35名,民眾缺乏白內障眼病的觀念,負擔不起治療費,全國積壓了超過8萬宗白內障個案,並有每年2萬宗的數量增長。很多柬埔寨患者因為得不到及時的白內障手術治療,最終失明,生活陷入黑暗困頓之中。

柬埔寨人民正在有序等候眼睛檢查。(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許多柬埔寨人民因患有嚴重白內障而無法自行行走。(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這一天,生活在柬埔寨波羅勉省的人迎來了一個來自香港的NGO(非營利機構)、一支來自中國內地的醫療隊、兩架Made in China的流動手術醫療車。這裏的白內障患者迎來了生活的轉機。「我能看見了!」這句話,讓這片土地又煥發了生機。

這一次的中國故事,由這個地方說起。

共享基金會與中國廣西醫療隊成員在醫院駐地——柬埔寨波羅勉省醫院的合影。(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來自中國的白衣天使使命:消除當地白內障個案】

柬埔寨首都金邊以東的波羅勉省,有一座外觀簡易、規模不大的地方醫院,因中國廣西援助醫療隊的到來,突然變得熱鬧起來。據醫療隊成員、手術醫師鍾海彬醫生介紹,儘管在類似柬埔寨首都金邊的大城市有私家醫院可以做眼科手術,但到了各個省下面,眼科力量非常薄弱,比如波羅勉省當地醫院就不做白內障手術。

波羅勉省有120萬人口,據統計,白內障患者達到一萬人之多,他們之中有很多還是家中經濟支柱。「很多當地人對於白內障的認識不足,認為可能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楚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醫療隊隊長、手術醫師徐帆醫生說。有些人即使確診白內障,卻也沒有條件接收手術治療。「還有些別的疾病,可能在我們國內或其他地方能夠醫治,在這卻得不到及時治療。」鍾海彬遺憾地說。

醫療隊隊長、手術醫師徐帆正在流動手術醫療車上給柬埔寨病人做手術。(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手術醫師鍾海彬正在給柬埔寨白內障患者做檢查。(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醫者仁心,兩位醫生以及醫療隊全員,這次來柬埔寨就只有一個目的:通過免費手術幫助當地患者復明。促成這件事的,則是來自香港的非營利性華人慈善組織共享基金會(GX Foundation)。

「共享基金和柬埔寨政府合作的一個項目,是在波羅勉省做全面消除白內障項目。」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介紹,基金會聯同中國廣西援助醫療隊一行九人,針對因為年紀大、沒有機會得到醫治的白內障病人提供免費手術,目標在兩至三年內完成約1萬台手術,完全消除波羅勉省的白內障積壓個案。「(手術)令病人不止可以重新看到,還要令到他們可以再投身社會。」陳英凝表示,幫助柬埔寨白內障患者復明,在減輕家庭的負擔之類,也令柬埔寨可以減少照顧這些病人的額外的資源,對個人、家庭和國家都是意義重大。

2022年12月6日,基金會與柬埔寨衞生部在波羅勉省啟動「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

「柬埔寨王國波羅勉省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啟動儀式,從左到右分別為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柬埔寨王國特命全權大使王文天、全國政協副主席、共享基金會主席梁振英、柬埔寨副首相因蔡利。(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2022年12月,共享基金會正式在柬埔寨波羅勉省啟動,從左到右分別為全國政協常委、共享基金會理事高永文醫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柬埔寨王國特命全權大使王文天、全國政協副主席、共享基金會主席梁振英。(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20分鐘手術解決50年舊疾 柬埔寨患者:感謝你們來到這裏】

項目開始的第一天,醫療隊和基金會在波羅勉省醫院準備。還沒開始診治病人,大家就要面對第一個難題——物資沒有及時到齊,這仿佛暗示了這次行程絕不輕鬆。

沒有到齊的物資中,包括核酸檢測相關的儀器。由於項目剛啟動時新冠疫情仍十分嚴重,原定所有病人都要在檢查前即場進行核酸檢測,有陰性結果才可以開始診症。未就位的儀器打亂了醫療隊的安排。

正當基金會和醫療隊討論需不需要延期開始時,醫院門口傳來騷動,一些得知可以做手術的病人已開始聚集。身為醫療隊隊長的徐帆當機立斷,決定以快測代替核酸,立即着手為病人診症。

在正式手術前,醫務人員會先對患者進行初步檢查,分析患者眼疾情況是否適合做手術。幸而,當日接診的大部分人眼睛都還有救。其中有位徐帆醫生接診的一位女患者已飽受白內障困擾50餘年,在白內障病發時她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半世紀來一直忍受看不清、看不到的困擾,對她自己和家庭都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聽到她的情況後,徐帆和醫療隊成員都很痛心,想盡快給她進行手術。

一名受白內障困擾50年的患者正在進行眼部檢查。(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一名受白內障困擾50年的患者正在進行眼部檢查。(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手術過程非常順利。醫術專業精湛的中國醫療隊用20分鐘便解決了困擾這位患者50年的問題。術後第二天,醫生為她揭開紗布,她的視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也沒有眼睛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覺。「有這個機會能把眼睛治好,心裏很開心,很激動。」這位患者說,「我感謝醫療隊所有成員幫我治療眼睛,非常感謝你們來到這裏。」

恢復視力的白內障患者對中國醫療隊表示非常感謝。(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難忘病人復明喜悅 中國醫生:他們需要幫助 我非常願意來】

這一日,醫療隊又開始了忙碌的接診、治療工作。只一上午,僅徐帆一人就已完成12台手術。在緊張和壓力下工作,是醫療隊的常態。「今天的手術量還好,還是感覺比較輕鬆的。」徐帆一邊從手術車上下來一邊說,有多少患者來,醫療隊都會盡力去滿足患者的需求,有時甚至會工作到深夜。徐帆說,看到原來需要攙扶的患者,術後自己能走路,能夠清楚地看見四周,甚至能看到醫療隊衣服上的標誌,「(患者)那份喜悅的心情,我們同樣也感受到。」

徐帆醫生準備上手術車,提前進行手術前的一系列準備。(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我們作為眼科醫生,最希望患者第二天做完手術之後打開(紗布),說『哇,我能看到了』,非常開心,我們也是感同身受。」徐帆笑着說。

對徐帆形容的這份「感同身受」心情最清楚的,莫過於鍾海彬。磅湛三次,老撾一次,再加上這次柬埔寨,這次已經是鍾海彬第五次援外醫療經歷,「我碰到最大的年紀應該是98歲,最年輕的是8歲。」

鍾海彬醫生正在給柬埔寨患者進行眼部檢查。(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鍾海彬醫生正在流動手術醫療車上為柬埔寨白內障患者動手術。(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鍾海彬回憶說,那位98歲的患者,好幾年沒走過路,長期臥床,吃飯什麼的都需要人餵。手術後,他能看見,能自己吃飯。家人也在幫助他訓練,讓他重新走路。

至於那個8歲的年齡最小的患者,鍾海彬原本拒絕了他的手術請求,因為手術車不具備全麻的條件,怕會有危險。但那個小孩很勇敢,他對鍾海彬說:「如果你不幫我做,我就不能上學了,我要去幹活才能掙錢做這個手術。」鍾海彬被深深打動,就與小孩測試了一下他能不能忍受疼痛,在保證患者安全前提下順利完成了手術,效果還挺好的。

還有一位老人也讓鍾海彬難忘。這位老人手術結束後,將家中一個同樣罹患眼疾的孩子帶來做手術。之後,老人天天都在醫療隊駐地門口徘徊。鍾海彬奇怪地問翻譯,為什麼這個老人每天來。翻譯了解後得知,這個老人感激醫療隊幫他和孩子做了手術,因此自發來這裏幫醫療隊宣傳。

口碑累積,來求診的人越來越多。「這裏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病人,我們當醫生能夠幫助到病人就是我們最有意義的工作,我真的非常願意來!」鍾海彬認為,選擇做醫生是他人生中非常正確且光榮的選擇。

正在忙碌的中國廣西醫療隊成員。(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中國廣西醫療隊成員正在為老人進行術前準備。(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國產手術車幫大忙 「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波羅勉省條件有限,能夠成功完成這麼多台手術,一個默默耕耘的小幫手,絕對不能被忽視,它就是流動手術醫療車。全國政協常委、共享基金會理事高永文醫生介紹,參與這次醫療援助工作的兩台眼科手術車,由廣東省製造,漂洋過海運到柬埔寨。裏面的設施包括手術的儀器及各種醫學設備,都是最新的、符合國際標準的設施。

停泊在柬埔寨波羅勉省醫院的兩輛流動手術醫療車。(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流動手術醫療車的手術間。(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手術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設有準備區和手術室,兩者中間有一個用作消毒的緩衝區。在重中之重的手術室,各種醫療設備應有盡有:最先進的白內障超聲乳化儀、可升降手術床、手術顯微鏡、控制腳踏、實時直播畫面監控等等,滿足手術時一切的需求。

徐帆醫生正在進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共享基金會總幹事陳英凝指,在手術車上做手術的這個概念,在內地已經實行了40年。她提到,很多「一帶一路」沿途發展中國家的醫療體系,還未達至可以普及到每個地方都有手術室,因此希望把手術車相關的技術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幫助他們改善醫療水平。

鍾海彬醫生表示,希望不單止做完就走,更重要的是培養當地的眼科醫生,讓當地人把技術和知識學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們學好了,要比我們一次次來更好。」

共享基金會成員正在教學柬埔寨當地志願者。(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共享基金會項目總監劉思達正在與柬埔寨波羅勉省醫院眼科院長交流。(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共享基金會成員正在向柬埔寨人民介紹「柬埔寨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驅散疾病,留下技術,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這是共享基金會和援柬醫療隊更大的願景。「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也接受了很多外面對我們的援助,這幾年我們的醫療水平不斷發展,我們就應該分享我們取得的成就和技術,共享給全世界的人民。」徐帆說。據他介紹,這次除了做白內障手術,醫療隊還帶來了國內先進的人工智能診斷設備,希望在當地普及遠程醫療、AI醫療等技術。

「我們不是只做一段時間,幾個星期就離開,然後留下很多失望的病人,我們是要把積壓病例全部消除。」共享基金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介紹指,基金會除了在柬埔寨之外,亦在老撾、吉布提、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進行援助,都是停留以年計的時間,直至當地全國或全省的白內障致盲的積壓病例全部消除。

做完手術的柬埔寨白內障患者。(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梁振英在港發起共享基金會:利用香港優勢 為青年搭建平台】

共享基金會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2018年牽頭發起,是一個以國家級力量在香港籌建的非營利性華人慈善組織,從事國際性人道主義醫療援助工作。對於為什麼以「共享」為名,梁振英表示,中國與各國之間一直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合作思路,但是「共商」、「共建」就聽過很多,「共商,你經常開大會,共建,有很多基建的項目,但共享在哪裏呢?」所以便以「共享」為基金會命名。基金會旨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國際醫療和公共衞生人道主義援助。

梁振英指,香港有悠長、成熟的公益團體、非政府組織和慈善團體的制度,東華三院、保良局等機構超過100年的歷史。在過往多年的發展中,監管、人才等配套的相應制度比較成熟。基金會設在香港便是希望利用好這些優勢,更加容易去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香港是我國對外交流和交往的一個重要中點。梁振表示,共享基金會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是代表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者。基金會提供平台,鏈接內地、香港、海外中企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響應「共享」精神。

共享基金會項目總監劉思達表示,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國際援助,到海外發展中國家工作有意向。但是以醫療衞生領域來講,以往如果想參與只可以到法國的「無國界醫生」或其他歐美國家的基金會,才有這樣的機會,並沒有一個中國的機構去提供機會。劉思達希望在進行救援工作的同時,建立一個好的平台,為未來有意參與這些工作的年輕人一個機會。

【中柬建交65周年 醫衛領域長期合作廣受讚譽和歡迎】

自1963年起,中國派出援外醫療隊至今已經有超過50年歷史,成千上萬批的醫療團隊從中國出發,為各國超過兩億名患者解除病痛,行醫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無論是炎熱乾燥、偏僻貧窮的地區,還是新冠肆虐、瘟疫流行的城市,都有中國醫療隊員的身影。

踏入2023年,中國和柬埔寨迎來建交65周年。中國長期在衞生與醫療領域,和柬埔寨開展合作。中國援建的考斯瑪中柬友誼醫院、特本克蒙省醫院,以及向柬埔寨派出的首支國家級中醫援柬醫療隊,都受到柬埔寨各界的廣泛歡迎和讚譽。

在2022年12月6日舉行的「消除白內障致盲項目」啟動禮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共享基金會主席梁振英,全國政協常委、共享基金會理事高永文,中國駐柬埔寨王國特命全權大使王文天,以及柬埔寨副首相因蔡利均出席儀式。柬埔寨副首相因蔡利表示,這項目充分體現了兩國的深厚友誼,是兩國作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見證。

當日,梁振英及柬埔寨官員為已完成手術的病人揭開紗布,讓他們重見光明。梁振英感慨地提到,當他揭下一位柬埔寨老太太的紗布的一刻,他問那位老太太,復明了你回去第一件事想做什麼,想看什麼?那位老太太說,她已經失明了兩年了,最想的就是回去好好看看自己的家人。「幫助這些人,正正是我為什麼要籌建『共享基金會』的原因。」梁振英說,「一萬人的病人數目是相當大的,但是我們做到,我們一定做到。」

梁振英與已經做完手術、揭開紗布重見光明的柬埔寨白內障患者交流。(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希望每個人能夠享受清晰的世界,能夠欣賞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作為眼科醫生,隊長徐帆這樣期待着。

【記者手記】

他們離鄉背井默默奉獻 只為全世界更多人享有「看見」的權利

完成一天辛苦工作,醫療隊成員和基金會工作人員終於可以休息。出於防疫考量,他們並不會外出就餐,都是回到宿舍自己煮飯。來自內地的醫療隊,與來自香港的基金會幹事,雖然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但吃、住、行都在一起,在不斷磨合間增強了信任,援外工作也更加默契。

跟拍採訪的這一晚,攝製組趕上的晚餐竟然是餃子。由麵團到餡料,都是援外工作組成員自己準備的,會煮的、不會煮的、年輕的、資深的,全隊人其樂融融地邊準備,邊聊聊當天遇到的問題。

共享基金會成員與中國廣西醫療隊成員一起包餃子。(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共享基金會成員與中國廣西醫療隊成員一起包餃子。(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共享基金會成員與中國廣西醫療隊成員一起包餃子。(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餃子吃到一半,基金會負責人接到電話:一批醫療物資即將抵達,其中還包括進行白內障手術的重點緊缺物資。所有人立即放下碗筷,接收物資,進行清點工作。而這,只是他們每天需要面對的各類突發情況中的冰山一角。曾經他們還試過手術量很大的一個上午,醫院停電兩次,幸好醫療隊自己有柴油發電機,手術車上也有緊急備用電源,才確保斷電時能及時供電確保手術平穩進行。

共享基金會和中國廣西醫療隊成員正在搬運醫療物資。(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共享基金會負責人正在清點物資。(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攝)

「我覺得這就是配合開始的一個點,工作中也是不斷地磨合。」90後的醫療隊成員賴立川醫生說。每天下班後,大家都會待在一起討論今天遇到的病人,以及有哪些疑難雜症需要分享、有哪些流程需要改正。在柬埔寨的每分每秒,他們都牢牢抓緊,只為更好地位患者服務。

走出舒適區,離鄉背井,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一個完全陌生、發展落後、居住環境絕對談不上理想的地方工作,做完一站又一站,讓全世界更多人享有「看見」的權利。支持着他們的,正是每次看到病人,從看不見到看得見的喜悅。他們深信着,如果每個人都努力一小步,那麼整個世界都會踏進一小步。只要人人在不同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奉獻,不斷釋放出善意和愛,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 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柬埔寨採訪團:Yan、鄔茜、周楎

■ 撰  文: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Yan

■ 視頻拍攝: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Yan、鄔茜、周楎

■ 視頻製作: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鄔茜

■ 旁白:鄧文瀚

——————————————————

【關於「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專題】

大公文匯全媒體將持續關注「一帶一路」上的香港人,並將跟隨他們的腳步採訪報道,為讀者展示一幅幅香港人用獅子山精神在絲路打拚的美好畫卷,感受絲綢之路沿途盛放的洋紫荊之美。更多動人故事,請繼續留意我們的大型系列專題報道「絲路盛放洋紫荊」。

更多閱讀:

(有片)香港企業家深耕9年 孟加拉百人村脫貧變萬人鎮【「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之一】

這位「香港媽媽」讓孟加拉孤兒有了家|「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

港商「散管」下的越南企業:印刷廠房平地起 技術迭代正發生【「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之二】

「絲路盛放洋紫荊」|從運動中挖掘生意經 葉長春:最重要是同自己比

(有片)扎根越南 老牌港企瞄準創新轉型贏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