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傳染性高 大人小童都需留神

疣是很常見的皮膚傳染病,除了影響外觀,一般並無其他病徵。不過坊間對此病存有不少誤解,例如認為疣與性病有關,某些美容院更聲稱疣具高度傳染性。到底事實是怎樣?市民應如何辨別是否生疣?又要怎樣預防和治理?

1. 疣是性病的一種?

疣(wart)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而引起的皮膚病,面部、手掌和腳掌都是容易受感染的部位。目前已知有過百種不同基因型的HPV,不同類型的HPV造成的疣形狀會有所差別,一般常見於感染四肢和面部的疣的基因型屬2、3、4、7型等,與導致生殖器疣的HPV基因型(6、11、40等)和癌症的HPV基因型(16、18、31等)不同。

導致疣的HPV可通過皮膚上的微小破損進入人體,並刺激皮膚增生,造成具粗糙鱗片表面的丘疹(粒狀疹),多數不痕不痛。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疣,當中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兒童及青少年患上的比例較高.

2. 常見的疣有幾種?

  • 尋常疣(common wart)

每粒範圍一般較大(直徑可達1厘米),具粗糙、不規則的表面,可同時在同一位置長出一顆或多顆尋常疣。該位置下方的微血管或會栓塞形成小黑點。

  • 足底疣(plantar wart)

足底疣可以長至直徑幾厘米大,受影響的腳底皮膚區域呈白色,中央平坦或凹陷,中心位置會有黑點(微血管結痂),它們在厚厚的皮膚層下向內生長,在站立或行走時會引起疼痛。

  • 扁平疣(plane wart)

每粒範圍相對較小(直徑約1至4毫米),略微突出,圓形而平頂,呈肉色或淺啡色,較常見的情況是多顆散布在皮膚上(不過亦可以是只長出一顆)。扁平疣易與油脂粒混淆,但油脂粒主要出現在面上油脂分泌較旺盛的位置(如T字位),扁平疣則會長於面上任何位置,若延伸到頸部,多數不是油脂粒。

3. 接觸公共物件易中招?

疣主要是「接觸傳播」,不論是透過接觸他人的疣或被疣沾污過的物件而感染,甚至患者自身的疣也可感染身體其他部位,所以觸摸公共物件如升降機按鈕、扶手均存有「中招」風險。此外,運動場所如泳池、更衣室等亦是高危地方,由於HPV可長時間存活於此類潮濕地方的地面上,若赤腳行走,便有較大機會沾上HPV。

要減低患疣的風險,市民應勤洗手,在泳池、更衣室等地方穿上自備的拖鞋,並盡量自備運動器材如瑜伽墊,不與人共用。運動完畢後回家好好洗澡,尤其要清洗腳板。同時亦不要與人共用貼身個人物品如化妝工具、手套等。

而針對幼童方面,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在學校、幼兒園、遊樂場、波波池等公共場所,小朋友可能會隨處用手觸摸各種東西,增加接觸過濾性病毒的機會。因此建議家長應教導子女注意個人衞生,回家謹記洗手。另外,在公眾場所亦不要胡亂捉摸物品,減低患疣的風險。

4. 疣具高度傳染性?

雖然疣會透過接觸傳播,但市民亦無需恐慌,疣的傳染性遠比流感或手足口病等常見傳染病為低,市民亦不會因患上疣而死亡。即使患上疣,很多時疣都會自然消失,不一定要用治療方法消除。如要接受治療,現時亦有多種不同方法治療疣,像是塗抹水楊酸,以冷凍噴霧形式將液態氮噴射在疣上的冷凍治療(cryotherapy)、電烙(electrocautery)、手術切割等,患者宜聽取專科醫生意見,了解所需治療的風險後才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