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第二位文學諾獎得主 文壇巨匠大江健三郎離世
據日本傳媒報道,日本文壇巨匠大江健三郎因高齡於本月3日去世,享年88歲。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也是繼川端康成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關注和平主義,生動描述戰後日本自我矛盾、衝突與掙扎的形象,充滿人文主義關懷。
深受中國文學影響
大江健三郎1935年出生於日本四國愛媛縣,自幼在父母啟發下熱愛閱讀寫作,深受中國文學影響。大江於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在求學期間已是一名高產作家,創作不少小說、劇本和詩歌等。1958年,還在校園的大江以短篇小說《飼養》獲得第三十九屆芥川文學賞,隨之在日本文壇聲名鵲起。1960年,大江與其同學、著名導演伊丹十三的妹妹伊丹由加理結婚,兩人的兒子出生時卻因嚴重發育畸形導致智力障礙。大江為兒子取名為「光」,他同時期的《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等知名作品中,也着力描寫殘疾兒童等社會邊緣群體,引人深思。在家人悉心陪伴下,大江光的音樂天賦得以發掘,成為知名作曲家。
《廣島筆記》記錄原爆經歷
1962年,大江受好友啟發前往廣島,探訪原爆事件後的廢墟。兩年後,大江在《世界》雜誌為期半年連載《廣島筆記》,詳細記錄在原爆事件中6名普通人的真實經歷,講述他們的心理感受,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廣島筆記》一書也奠定大江的文壇巨匠地位,讓其作品在國際上的聲譽不斷提高。
大江於1994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辭中形容,大江以詩的想像力創造了現實和神話密切結合在一起的世界,並以銳利的筆鋒描繪了現代人類的圖景。瑞典文學院還指出,大江成功在自己創造的想像世界中,以挖掘個人的經歷表現人類共同的體驗,對於他擁有殘疾兒子之後的作品,尤其可以這樣說。
大江晚年筆耕不輟,撰有《別了,我的書!》、《死水》等名作。他亦終身奉行和平主義,呼籲日本堅守和平憲法,反對軍國主義思想復活,致力通過文化交流,促進日本與中國和整個亞洲的和平進程。
從戰後日本自我矛盾掙扎 到彰顯人文主義關懷精神
大江健三郎是繼川端康成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但兩人呈現的日本形象截然不同,川端刻畫多是傳統文人與禪宗哲理,大江則着重描寫戰後日本的自我矛盾與掙扎心態。大江亦利用文學關注人的生存,透過從絕望到希望的過程,彰顯獨特的人文主義精神。
大江早期的作品深受存在主義思潮影響,主張注重人的個體尊嚴,亦有許多剖析人性,認為人的存在「荒誕虛無」、人生充滿痛苦和絕望的意象。在日本戰敗等歷史事件衝擊下,大江的早期作品常有監禁、徒勞、絕望等描述,反映戰後日本壓抑的社會環境。不過在患有智力障礙的兒子出世後,大江受到親人開導,決心重塑積極的人生態度,亦在文學作品中秉承「寫作就是要揭露、要發聲」的人文主義思想。
在導師渡邊一夫的基礎上,大江提出「保持具有人性的反省」闡釋人文主義,呼籲日本國民和社會認真反省戰爭,擁有更包容的精神。不論是在代表作《廣島筆記》還是長篇隨筆《沖繩筆記》中,大江都站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立場反思戰爭,利用作品表達追求和平的強烈信念。晚年的大江多在作品中表達對後輩成長的期待,他在1990年代先後撰寫《康復的家庭》等4部長篇隨筆,分享作為長輩積累的經驗和教訓,鼓勵象徵未來的孩子保持信心,積極面對生活。在後期的長篇小說《死水》中,大江亦呼籲人們要為下一代尋求希望。
反對軍國主義復活 6度訪華推動中日友好
大江健三郎畢生主張世界和平,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他曾6度訪華,在增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和中日友好事業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他也是日本民間反對修改和平憲法組織「九條會」創辦人之一,在文學作品、社會生活和對外交流中,都積極尋求和平的世界。
大江早在初入文壇時便強調,自己是「戰後民主主義者」。1994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大江在獲獎演說中將南京大屠殺列為「20世紀人類三大人道主義災難」之一,呼籲日本勇敢承認歷史罪過,亦強調日本許多民眾愛好和平,抱有永不再發動戰爭的決心。獲得諾獎同年,大江還婉拒由日皇本人授予的文化勳章,堅持文人精神。
大江於1960年首次訪華,2006年大江前往南京,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與研究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學者會談。2009年,大江訪華期間參觀北京魯迅故居和魯迅博物館,他提及魯迅是自己的文學啟蒙,自己畢生都將魯迅當作精神導師。大江對中日青年友好寄予厚望,他鼓勵兩國年輕人積極交流,避免日後因缺乏了解產生誤會,引發爭議和矛盾。
(來源:香港文匯報A19:國際 2023/03/1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