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港人 | 吳少聰:「多面手」港叔滬上精彩三十年

親切宛如鄰家大叔的吳少聰,實際上是一個厲害的「多面手」。他一直認為,自己的幸運就在於中國永遠是一個永遠充滿活力和商機的地方。

(大公文匯網 記者 張帆)從外表上看,吳少聰就像一個不起眼的鄰家大叔。樸素的着裝,親切的笑容,溫柔的語氣回憶起自己經手的那些動輒幾十億的項目,也是雲淡風輕。聽他詳細介紹自1993年來到上海工作生活至今的點點滴滴就會發現,祖國內地蓬勃發展的三十年,成就了眼前這位「多面手」:地產、金融、文化等多個領域,他都敢為人先,並有驕人業績。近幾年,他又投入健康養老產業,要為健康中國再發力。此外,他還是受聘擔任滬上高校的MBA導師,定期與後輩們交流商場馳騁的心得。

不過,對於自己的成功,吳少聰從不自誇。他始終牢記,這三十多年,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每一個從商者都不能獨善其身。他的幸運就在於「從長期來看,中國永遠都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商機的地方。」

初來乍到的不習慣

吳少聰來內地發展,是因為1992年鄧公南巡講話,讓很多敏銳的外商看到了機遇,其中尤以港商為最早採取實際行動的。1993年,公司就派他來內地探路,足跡一路從深圳、廣州北上經上海直到北京。1994年,他所在的企業決定落戶上海開展新業務,他就在當年年底跟着公司來滬工作。

初來乍到,吳少聰很不習慣上海的生活。最不喜歡的,是幾乎找不到廣東菜,茶餐廳就更不用說了。還有很難接受的,就是當時上海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剛剛啟動,「浦東只有東方明珠和海關大樓兩個高層建築,上海的第一條地鐵也剛剛開始建造……」而環保綠化尚未跟上,習慣了在香港半小時就能找到山水的他,來滬後只能看到鋼筋水泥森林,第一個月就大呼「不行了」,找朋友帶他去找山水。「沒看到綠色,很不習慣。」

不過,不習慣並沒有動搖他的堅守。吳少聰說,自進入內地工作至今,他片刻不能停歇,企業的業務從住宅房地產開始,物流、大型辦公樓收購、私募、購物中心建設改造,到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文化和健康養老產業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忙碌的工作,東奔西走的節奏,很快抵消了生活小事帶來的不適感。當然,內地也非一成不變,上海很快變得越來越像香港。餐飲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就像此刻他與記者相約見面的這處購物中心,僅茶餐廳就有不止一家。和很多在滬港人一樣,他現在的困惑,反而轉變為,下一餐要光顧哪家?或者,吃什麼菜?

吳少聰(左五)一直積极參与嘉定區的社會事務,這是他參加嘉定區新階層人士聯誼會

在變化中發掘商機

回顧在國內的事業發展,吳少聰說,一直在轉型,也一直很順利。歸根到底在於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國內變化很快,就會不斷有各種各樣的機會。不像國外基本都已經定型,難以有新的突破。

吳少聰舉例說,以他最為熟悉的房地產投資來說,即使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期間,他們依然能夠實現盈利。很多在內地的項目,原本的海外持有者資產和信心大幅縮水,不得不趁低價將資產套現。而他們就有機會逢低吸納,「歐美退,我們就買」,然後改建或者拿到海外進行資產證券化整合,待到數年後合適的時候,又可以將之包裝,或幾處資產打包,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當然,能夠促成後繼者還願以高價接盤,一個關鍵的原因在於,買家對於資產背後的中國的強大信心。「你看短期的時候,比如一兩年內會有波動,但是長期來看,中國永遠都是一個充滿蓬勃商機的地方。」

除了對宏觀大環境的精準把控,吳少聰也善於深入細分領域,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如在消費領域,他就較早捕捉到商業地產方面的商機,參與收購了不少低端的商場,將之改造成綜合類的購物中心,並引入港人先進的管理運營理念,為民眾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帶來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體驗。

引入社區商業概念

在上海較早引入香港已經成熟的社區商業概念,是吳少聰職業生涯中的精彩一筆。他介紹,區別於其他地產商都瞄準市中心的項目,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注意到上海不斷崛起的「衛星城」區域。當時,「新城」概念尚在萌芽,但那些介於市中心和郊區的中間地帶已經逐漸受到關注。如浦東的金橋地區,嘉定南翔地區,松江新城地區等等。大量新建的住宅小區,帶來更多人口導入和集聚,無論是上海本地居民還是初來乍到的新上海人,已經逐漸認可買房不一定要擠在市區。但是,一旦入住郊區,他們的日常消費如何解決?即便交通再發達,也不可能每次吃個飯都要跑到遙遠的市中心。

吳少聰說,在香港和新加坡,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案例。大家熟悉的香港沙田、馬鞍山等地區,每一個住宅區域,在就近範圍內,起碼要有一個可以服務居民生活起居的商業項目,涵蓋了餐飲、購物、休閒、娛樂等多功能,後期還增加了親子、教育、社交等場所,而當時上海還相對欠缺。因此,他所在的企業獨闢蹊徑,連續開發了多個非市中心的社區商業項目。「當時很多人還在關注浦東、黃浦、靜安等市中心,所以在2013年左右我拿下這些項目,幾乎沒有和我搶的。」2016年,由他們開發的金橋太茂和嘉定南翔太茂等商業體先後開業,不僅填補了當地的空白,豐富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在開發和運營理念上,也成為業界爭相學習的經典案例。

如位於浦東金橋地區的金橋太茂商業廣場,開業半年就實現了收支平衡。在運營方面,他們利用IT技術,為顧客提供便捷的積分和停車體驗,當他們在合作商家購物付款時,不用拿着小票到服務台,可以及時獲得積分立即抵消停車費。消費換積分,積分換停車費或是其他消費福利,這些舉措,今天幾乎每一個商場都會採用,消費者也已經習以為常,但在當年卻屬於開風氣之先。

轉型仍在進行時

與吳少聰交流時間長了,就會感到一點壓力,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眼鏡鏡片後的雙眼,又在望向哪個更遠的地方。當記者還在慢慢消化他在社區商業領域的經驗,他卻又說,這些都已經過去了。因為他很早就看到新零售時代,商業地產的壓力和競爭加劇,再度果斷轉型。

一年多前,吳少聰註冊創立了羊老師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正式進入養老產業,希望能將AI人工智能與養老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更好地為長者提供優質的照護。吳少聰坦言,隨着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和老齡化加劇,養老產業已經受到很多資本的青睞,他深知這一領域的競爭已經很激烈,因此還在不斷摸索,慢慢布局,好在,「從長遠看,五年,十年,中國肯定還有很多機會。」

吳少聰參觀嘉定區的傳感器產業園,令他對嘉定的科技基礎充滿信心。2020年疫情期間,全國耳溫槍七成的芯片來自於嘉定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園。

忙碌的工作之餘,吳少聰的個人身份也在不斷轉型。最初,他只是一個初來乍到的愛國港商,後來又逐漸增加了企業總經理、董事長,MBA導師等身份。近年來,他還擔任嘉定區政協委員、嘉定區港聯會副會長、上海市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不遺餘力地向海內外推廣嘉定。他笑着說,與嘉定的緣分始於一個商業購物中心項目。「以前會有香港朋友把嘉定當成屯門、元朗,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這裏歷史人文資源豐富,還是上海目前出院士最多的地方。」

在吳少聰看來,上海的科技基礎深厚,也為他未來的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嘉定區,是「五大新城」裏基礎最好的。從歷史上看,扎根在此近40年的大眾汽車,已經為嘉定打造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至今國內其他地方很少可以企及。近年來,這裏還慢慢集聚起芯片等諸多新興產業。他特別告訴記者,新冠疫情突發的2020年,耳溫槍需求大增,阻礙產能提升的關鍵在芯片和傳感器供應跟不上。「你不知道,全國當時耳溫槍七成的芯片來自於嘉定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園。」有鑒於此,這幾年來,吳少聰每個企業的註冊地都選在嘉定。

吳少聰(左五)也是在滬港人社團活動積极參与者,這是他參與在滬港人慈善跑步活動,並獲得獎牌。

廣闊藍海盼港人共享

近三十年的發展和磨礪,吳少聰還成功轉型成為一嘉定人,他在這裏交了很多本地好朋友。他還透露,一直建議在海外留學的兒子也回來內地工作。因為中央不斷鼓勵香港青年融入祖國發展,讓他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如果可以盡快開放港人報考內地公務員就更好。我兒子學的是公共衞生專業,也可以為政府部門出力。」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自己早已安家上海,未來更希望帶着家人一起,承擔起團結更多在滬港人的職責。他說,與這個城市共同成長,再回首,除了感恩時代,也很想把這裏的故事和機遇分享給家人和更多香港朋友,讓他們也能來共享。當然,今日的港人來到內地開啟人生新篇章,早已經不需要面對當年曾困擾他的鋼筋水泥森林,第一眼,一定就是一片廣闊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