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港人|陳基東:北上創業詮釋「根在中國」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倪巍晨:2022年9月的某天,已過天命之年的陳基東在上海襄陽南路218號6樓的「英美華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創業服務中心OCEA HUB」內巡查。作為印尼陳氏第三代,他希望中心所有設施和服務都能做到最好。巡查後陳基東連續主持了兩場會議,他舉止儒雅、言辭簡潔,給人睿智之感。

陳基東教授舉止儒雅、言辭簡潔,給人睿智之感。

陳基東回憶,上世紀初,陳氏中的一脈暫別中國輾轉印尼。到50年代初,大批海外華人華僑響應周恩來總理「建設新中國」的號召踏上歸途,其中也包括出生於雅加達且從未踏足過故土的陳氏五兄弟姐妹。事實上,當長輩得知新中國誕生的消息後便決定,第二代十兄弟姐妹中的五人必須回國重新紮根。

身為安東瑞(上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主席及基強聯行投資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的聯合創辦人,陳基東無疑是成功者。從香港華人華僑總會青委會副主席、上海市香港商會副會長、英美華人企業協會會長,到上海市僑聯常委、上海市海外聯誼會理事、上海市青浦區政協委員,再到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客座教授、北大創業營導師……自2002年決定北上創業以來,上海便與陳基東的人生旅途融為一體,「根在中國」早浸潤在他的血脈中。

陳基東與在滬港青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

不負歲月芳華永無悔

陳基東1970年生於內地,三歲時隨父母移居香港,並在觀塘與家族其他親眷匯合。198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還是中學生的他揣着米黃色回鄉證,搭上駛往深圳的綠皮火車。這一年,深圳率先放開一切生活必需品價格,逐漸取消糧票和糧本等各類票證,並推出工資改革試點。

「第一次去深圳既好奇又很期待。」陳基東坦言,當年深圳雖無高樓大廈,交通亦不便捷,但因改革的種子已經萌芽,大批海外華人華僑和香港同胞涌往深圳。這次旅程帶給陳基東極大觸動,他的心也留在了內地。

1989年,陳基東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是留港升學,抑或去海外深造?」很快他決定赴美修讀土木工程專業。彼時香港房地產市場一飛沖天,很多後生仔都希望投身該行業,但這並非陳基東的初衷。

「從觀塘去北角的蘇浙公學讀書需要坐船,每次看到維港鱗次櫛比的高樓,我就好奇這些是誰設計建造的。」陳基東說:「那時很希望作為工程師參與其中」。1990年陳基東踏上異國求學之路,僅僅三年就修完所有課程。

為迅速積累專業經驗,畢業前最後一學期陳基東申請了美國工程事務所的實習崗位。這是家沒有亞洲面孔的企業,但敏而好學的陳基東很快得到上司賞識,大學畢業前夕老闆更主動提供了永久崗位。

「我幹了七年,從新人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管理者。」陳基東感嘆,那是一段艱苦奮鬥的歲月。期間,陳基東取得美國工程師資格,也參與了大批不同領域的房地產項目。美國房地產行業鏈涉及諸多金融概念,陳基東因此對房地產金融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在兼顧工作的同時先後獲得房地產金融專業的碩士與博士學位。

香港回歸思鄉情更切

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會展中心新翼廣場燈火輝煌,五星紅旗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萬眾矚目中徐徐升起,那一刻香港正式回歸祖國懷抱。在大洋彼岸,電視機前的陳基東眼眶濕潤心潮澎湃。

是留美繼續優渥生活,還是回國重新奮鬥?這道選擇題陳基東不會答錯:「香港回歸不僅是主權回歸,更是文化層面的重塑與認同,我毫不猶豫就決心回國。」憑藉在美國的專業經驗,陳基東成為香港瑞安集團的工程師,雖然工作時間比美國更長、收入更低,但他毫不在乎,「我的根在中國,必須回來建設祖國。」

2002年5月,剛結婚數月的陳基東接到了來自上海兄長的電話。電話中,兄長坦誠已成立「基強聯行投資管理(中國)有限公司」,並詢問「是否有意來滬共同創業」。陳基東欣然接受:「太太也說,只要我決定的都支持」。

得益於兄弟倆的專業實力,基強聯行在業內脫穎而出,成為內地中心城區升級改造與城鎮化發展的專家型企業,並先後為北京天恆西城區、無錫蠡湖新城和太湖新城、成都金牛區、上海馬橋鎮和浦江鎮等諸多大型項目做過產業定位及功能性招商服務。

事業的成功並未讓陳基東迷失,他不敢忘卻「根在中國、建設祖國」的初心。事實上,早在2003年他就與兄長建立了針對內地大學生的暑期實習和管理人培訓計劃——「基強薈」。

陳基東和來滬參加「香港大學生上海暑期實習計劃」的同學合影。

初心不改為國育英才

「『基強薈』是上海最早由外資企業推動的專才培養計劃,每年遴選30名內地知名高校學生參與。」陳基東坦言,為了讓大家盡快融入專業角色,他設計了完整的管培生體系,學生們通過每年8至10周的暑期培訓迅速成長。十多年來「基強薈」從未間斷,並已經為內地培育了逾500位房地產及金融業精英,他們也成為各家企業的骨幹。

陳基東是個自我要求極高的人,他的微信簽名上寫着這樣20個字——「志比天高、刻苦訓練、堅毅信念、終生學習、豐盛人生」。這是屬於陳基東的人生哲學,年輕時要志比天高,勵志後須刻苦訓練堅定人生目標,為提升人生高度還須終身學習,這樣才能有屬於自己的豐盛人生。

2003年陳基東以「幹事」身份在上海市香港商會開展基層工作,希望凝聚更多港商、港人,共同推動社會公益的實現。三年後,他成為商會執行委員,並攜手另一家香港社團組織推出「香港大學生上海暑期實習計劃」。

「該計劃旨在培育擁有積極人生觀,對社會有擔當,具備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青年人。」陳基東介紹,2006年首屆「香港大學生上海暑期實習計劃」僅20餘名香港大學生參與,如今每年有500名香港青年參與計劃。

香港學生通過實習積累了更多專業經驗,也對上海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了解。陳基東與商會同仁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讚賞,2019年4月,在「滬港澳青少年交流實習基地」成立暨授牌儀式上,上海市香港商會成為首批成員單位。

心懷感恩涅槃再出發

每天工作16小時、每周出差3次……正當陳基東不斷翻越一座座人生高峰之際,他遭遇了一次生死磨礪。2009年5月,陳基東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二期,一周後他被推進手術室,那一刻他感受到人生的脆弱。治療期內,陳基東和太太分享了諸多人生態度。

陳基東感嘆,名利皆浮雲,若有重生之機,一定要更好擁抱生活,更努力回饋社會。大愛之人總能得到眷顧,經過近三年的療養,陳基東戰勝病魔逐漸康復。這次涅槃給了他新的動力,「我要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讓更多人感受人間真情」。

2012年已無大恙的陳基東以感恩之心繼續投身大愛事業,並聚焦內地貧困兒童。作為商會慈善公益事業負責人,他攜手香港註冊的慈善機構「苗圃行動」,建立了「內地山區兒童送暖計劃」。2013年至今,陳基東每年10月末都會採購超2萬件棉衣,邀請香港或內地的善者,一道赴雲貴川甘等偏遠高海拔地區的小學為孩子們送溫暖。

每年10月末,陳基東便去到雲貴川甘等偏遠高海拔地區,為小學兒童送棉衣。

陳基東的手機中,至今還保留了山區兒童穿上棉衣後的照片。相片中,他和其他愛心人士被孩子們簇擁着,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燦爛的笑容。他認為,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的大愛和美好,是極有意義的事,「能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我的使命」。

2014年,陳基東跟隨長輩們飛往首都參加國務院僑辦的交流會。同一年,陳基東當選為香港華僑華人總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席,他還在香港與一些志同道合者牽頭成立了英美華人企業協會。如今,這個秉承「凝聚世界華人力量」宗旨的協會,已成為海外華人華僑、海歸、專業人士,及優秀企業家溝通有無、開展商務合作與文化交流的國際性資源共享平台。陳基東也在此基礎上創辦了英美華海外華人華僑創業港澳台服務中心,目前該中心已在線上線下服務逾5000名會員。

獅子山精神歷久彌新

2018年8月,陳基東榮膺「在滬港人·傑出成就獎」。

陳基東在慈善公益領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也收穫了更多人的敬意。2018年8月,他在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見證下被授予「在滬港人·傑出成就獎」。這份榮耀讓陳基東內心波瀾起伏:「我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希望用更多時間去推動華人華僑及港澳台青年的培養事業。」

疲倦時陳基東會播放一首名為《獅子山下》的粵語歌,對他而言,這首歌代表了那個年代香港人拚搏奮進、努力照顧家庭、培養子女,不斷實現自我、提升價值的歌曲,反映了香港人的奮鬥精神,也是香港的一種價值觀。

陳基東常說,若將祖國的繁榮美好比喻為一幅畫卷,他願成為其中的一塊拚圖,促進更多華人華僑和港澳台青年相互交流融合,最終一道努力拚完這幅畫,「希望有更多人為祖國繁榮發展貢獻力量,做一塊有使命感的拚圖」。

歲月變遷,獅子山精神卻歷久彌新。誠如陳基東所言,很高興看到香港「由亂及治、從治到興」,相信香港在下一個25年會更發光發熱,年輕人也會有更多的發展機遇與獲得感。

陳基東為能以上海市青浦區政協委員身份參政議政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