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無人機部隊「亮家底」遭嘲諷:還不如大陸快遞貨運無人機
俄烏衝突的經驗以及來自美國的慫恿,讓台軍近來想方設法大力推進無人機部隊的發展。台灣「國防部」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罕見地介紹了台軍當前裝備和研製中的無人機全家族型號,還宣稱要採購多達3000架「軍用商規」無人機。但鑒於台灣薄弱的無人機技術基礎,就連島內媒體也並不認可台軍這些看似宏大的無人機項目。
最新「騰雲」還不如大陸快遞貨運無人機
台灣《聯合報》8日稱,台灣「國防部」在新聞記者會上介紹了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的無人機項目。「中科院」航空研究所所長齊立平表示,在借鑒俄烏衝突無人機的應用經驗以及發展所謂「無人機不對稱戰力」的推動下,台軍加速推動多型無人機研發,並透過「軍民合作」以快速建立台軍的無人機新戰力。
「中科院」透露,台軍當前已經列裝了「紅雀2」微型無人機、「銳鳶1」型中型無人機、「陸軍戰術近程無人機」和「劍翔」反輻射攻擊無人機四種型號,同時公布研發中的「騰雲」大型無人機、「銳鳶2」型無人機、「紅雀3」型無人機與巡飛彈;此外台軍還明確列出需要3000架「軍用商規」無人機,包括艦載監偵無人機、陸用監偵無人機、目獲型無人機、監偵型無人機與微型無人機等,它們在8月前完成原型機設計,台軍驗收後將進行批量採購。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號稱台灣當前性能最先進、續航能力最強的「騰雲」大型無人機。台「中科院」透露,該無人機正進行作戰測評,即將量產,至於未來的量產數量則被「列入機密」。
據介紹,「騰雲」無人機於2015年在台北航天展首次亮相,主要設計指標為機身長8米,翼展約18米,配備渦槳發動機,滯空飛行時間24小時以上。台軍首批建造了兩架「騰雲」無人機,它號稱具備晝夜空中影像監視偵察、電子參數偵搜、電子干擾、氣象觀測及通信中繼等功能,但有島內媒體披露台軍對其性能並不滿意。2021年9月,一架「騰雲」無人機在台東訓練時因制導系統故障而墜毀,更加深了台軍的疑慮。此後台「中科院」不再出動該無人機升空測試,而是啟動了新一代「騰雲」無人機的研製。據稱,該機換裝了推力更強的發動機,載荷能力、分辨率及滯空時間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機體還大量採用複合材料。台軍官員說,新一代「騰雲」無人機使用的發動機與台灣向美國求購的MQ-9B「死神」無人機是同一型號,可以滯空24小時、飛行距離超過1000公里,還可改裝成武裝型號,視需求掛載機炮、導彈等武器。它的外形也與「死神」無人機非常相似,屬於中高空、長航時、多載荷的大型全復材無人機,具備自主起降、多機操控、聯網導控和實時影像傳輸功能,可日夜間執行情搜監偵任務。
島內媒體介紹稱,俄烏衝突爆發後,台軍方加快了新型「騰雲」無人機的測試。去年5月中旬,該機首度出海測試,飛行時間為3小時,隨後開始測試5小時、7小時及夜間飛行訓練。去年6月,該機完成連續飛行10小時測試,且嘗試繞行台灣「防空識別區」一圈,「證實它已具備中遠程監偵能力,航程將可涵蓋台灣周邊海域」。按照台軍設想,未來該機將和4架美製MQ-9B「死神」無人機組成高低搭配,擁有長時間執行台灣周邊海域監偵的能力。
但島內專家承認,台軍在無人機領域技術儲備薄弱,不但大部分核心設備需要進口,而且整合能力也遠遠落後。有媒體嘲諷稱,台軍「騰雲」無人機的性能指標還比不上大陸順豐快遞使用的貨運無人機。2017年順豐快遞宣布引進「雙尾蠍」大型無人機承擔空中運輸任務,該機翼展20米,機身長10米,起飛重量約3噸,載重1.2噸,巡航時間35小時,航程可達3000公里,主要性能皆超過「騰雲」無人機。
台軍量產無人機墜毀事故不斷
除了「騰雲」無人機在研製中發生墜毀事故外,台軍現役的其他無人機更是故障頻發,多次發生墜毀事故。
以台軍現役的「銳鳶1」型無人機為例,該機是「中科院」設計生產的中型無人機,機體採用複合材料與模塊化設計,可分解後裝入運輸箱便於機動部署;除使用傳統的跑道起降外,它也能在艦艇上利用彈射器與攔截網進行發射與回收;它具備快速部署與長時間滯空偵察能力。目前「中科院」正在研製的「銳鳶2」是它的升級型號,從單純的偵察型無人機升級為可攜帶火箭彈發射器等攻擊裝備。按照台軍的說法,它比在俄烏衝突中表現出色的土耳其制「旗手」TB-2無人機更先進。
但「銳鳶」系列無人機頻繁的墜毀歷史讓人很難相信台軍的自我吹噓。據稱,「銳鳶1」型無人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秘密研製,直到2008年因為原型機墜毀於台東太麻裏才首次為外界所知。2010年台灣陸軍以「銳鳶項目」為名,採購8套共32架該型無人機。隨後因為接收的第一批4架全部墜毀,遲至2013年才正式服役。由於「銳鳶1」無人機價格不菲、使用不便、事故頻發,被台陸軍嫌棄,於2017年9月全部轉給了台海軍,從台陸軍「戰術偵察大隊」轉隸台海軍「戰術偵搜大隊」。據統計,自服役以來,至少11架「銳鳶1」無人機因不同原因墜毀。
台軍裝備的另一種「紅雀2」微型無人機同樣事故不斷。該機是「中科院」參考美軍RQ-11「渡鴉」式無人偵察機發展的單兵手持式迷你無人機。此後台海軍陸戰隊採購了其改進型號「紅雀2」,它的重量為5.5公斤,可以手持投擲或彈射起飛,配備有飛控計算機、導航儀、數據鏈、光電攝影機,並可加載CCD攝影機、夜視鏡,可監控8公里範圍;滿電狀態下可飛行1小時,最高飛行時速63公里。台灣海軍陸戰隊總共裝備了30架「紅雀2」無人機,結果僅2017年就有3架墜毀。台軍反饋稱該機的故障率相當高,而且只能在300米以下高度才能偵察拍照,非常容易遭到對手反制,因此實際使用率很低。
台灣「海巡署」原計劃採購一批「紅雀2」無人機,但測試發現其續航力不足,巡航距離僅及於艦船上人員目視範圍內,也無法在稍微惡劣的天氣起飛,回收時更必須另派小艇,作業困難,最終因「性能不符合要求」而放棄採購計劃。即便「紅雀」無人機不靠譜,但「中科院」近年仍宣布在其基礎上研發人工智能控制的「火紅雀」自殺無人機,它號稱「能在戰場環境中辨識敵方目標加以打擊」。
除了這兩種型號外,台軍的「陸軍戰術近程無人機」和「劍翔」反輻射攻擊無人機才剛開始量產,裝備數量很少。
對於台軍裝備的這些量產無人機的故障百出,島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與台灣的無人機技術基礎薄弱有關。台灣「淡江戰略所」兼任助理教授揭仲表示,台灣自產的無人機理應不存在設備維護不足的問題,「如今墜毀事故不斷,可能真的代表無人機的部分零組件,可靠性是不足的」。還有島內專家認為,「台軍無人機部隊目前的狀況大概只能用『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來形容,就像『中科院』的無人機技術,明顯已經落後大陸許多。台灣只有無人機應用產業,卻沒有技術基底,遠遠無法結合現在的作戰運用實況」。
台軍內部調查還顯示,無人機墜毀事故多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無人機專業性強,台軍存在人員培訓不到位、操作不規範以及保養不當等問題。特別是「無人機系統價格昂貴,因此台軍人員面臨無人機或設備損壞時,賠償壓力過大的問題,導致沒有人員願意留下長期服役。
台民間無人機產業基礎薄弱
為解決台軍無人機戰力不足,台軍還對台灣民用無人機企業的「軍民合作」寄予厚望。台軍宣稱,俄烏衝突中,大量消費級無人機和民用無人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台軍計劃採購3000架「軍用商規」無人機,相關原型機計劃7月30日交貨,改進或性能提升必須在今年8-9月完成,「驗收合格後將於明年量產,並編列軍事投資預算採購」。
台灣《聯合報》8日評論稱,台當局「看好」台灣民用無人機水平,認為「軍用商規」無人機構造簡易,生產沒有問題,必然可為台軍使用。但「可能事情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
報道提到,去年大陸民用無人機一度「頻繁騷擾外島防區」,台灣民間廠商認為防禦無人機技術不難,因此主動要求承擔研製任務。但台軍在小金門進行的實際測試中,各家民間廠商搬來自行研發的各種裝備,結果無一家系統能通過測試。「有廠商認為是金門當地海岸地形崎嶇,要求擇地再次檢測,結果在宜蘭大福兵器試驗場的測試結果仍然相同」。據稱,台灣民間公司研製的無人機預警系統,對於從海面30米高度接近的小型無人機,因海上雜波影響,根本沒有任何反應,一直到將威脅目標飛行高度提高到70米,才有部分廠商系統能夠發現目標。
有分析人士認為,台灣電子產業發達,在批量建造無人機方面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島內無人機產業的相關技術積累薄弱,整體水平尚有很大不足。去年島內一度傳出「800架台灣無人機在烏克蘭參戰」的消息後,就有分析人士注意到,傳聞提到的台灣民用無人機在主要性能上明顯落後於世界主流水平。
台媒還提到,儘管「中科院」生產的軍用無人機性能「長年來不盡如人意」,但從軟件系統到硬件,都是自行架構研發,廠商也做過「背景審視」,排除「紅色供應鏈」;而台灣民用無人機企業要節省經費,大多使用國際通用的開源軟件,其中不乏由大陸開發的軟件,這算不算「紅色供應鏈」?要如何排除?報道稱,「在軍用商規原型機尚未面世前,現在就計劃好提交預算相關事宜,彷彿改進後必定就能確定編列量產,令不少台軍人士瞠目結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