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港人|郭志洪:港籍「老克勒」上海闖出大事業

在滬港人郭志洪。

(大公文匯網 記者 張帆)「如果不是來上海,我今天的成績,可能沒有現在的十分之一。」

即便經歷了疫情和多年世界經濟不景氣,郭志洪在上海的工作仍然非常忙碌。這也讓他經常為自己當年作出的正確決定感到自豪。2006年,這位會計界專業人士正是四十齣頭的「當打之年」,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後,毅然告別香港穩定的生活,來到上海「闖一闖」,和朋友合夥創業。

如今,郭志洪的企業在普陀區有了自己的物業辦公樓,每年都穩獲區域發展貢獻獎。他還當選為上海普陀香港聯會副會長,更是在滬港青信任的創業導師,多次用自身的經歷影響了後輩們落戶創業。當然,他推薦的首選地肯定是普陀區,他夢開始的地方。

郭志洪(左三)當選上海普陀香港聯會副會長。

高架橋下揮汗如雨

現在的郭志洪,從外表上看,已經儼然一個上海「老克勒」。與他交流後,又會感受到他還是一個「老普陀」,區裏哪個地方的產業特色,哪條路高峰時會比較堵,哪條路正在修,他都非常熟悉。

郭志洪與普陀區的緣分,始於剛來上海時。他的第一個辦公地點,就在中山北路的中關村科技大廈。最初這段與「打工仔」無異的日子,他記憶猶新。為了上班方便,他選擇在公司附近租房,通勤都靠步行二十分鐘左右。上海的嚴寒和酷熱都要勝過香港,特別是夏天,出門沒幾步就會渾身濕透。郭志洪笑言,有時候也會照顧一下自己,中途先到曹楊路上的一家麥當勞坐一會兒,吃個早餐再返工。

除了氣候,郭志洪還要逾越語言和文化差異兩大難關。最初,他不會講普通話,更頭疼的是國內的電腦和手機還大多用拼音輸入法。與人交流時,對人的稱呼、說話的方式等,與香港都有些許差異。對此,已過不惑之年的他,保持着青年學子的勤奮,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現在,當年那個遮風避日的麥當勞已經拆除,但高架橋那段揮汗如雨的歲月卻一直刻在他心裏。

專業服務開花結果

來上海不久,郭志洪就與朋友創辦了一家人力資源企業,有專業資質的他主要負責財務「主內」,朋友則跑業務「主外」。他們的到來,趕上上海正在發力全球攬才。來自港澳台和國內其他省市的資本、人才,也對上海的大市場寄予厚望,各類定期舉行的招聘大會、人才市場是這個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郭志洪介紹,當時內地對於人力資源的認識,很多僅停留在「招聘」這一概念,但他們卻更前瞻性引入香港已經成熟的業務。「我們不做招聘,而去做人事代理服務,即是為企業計算及代發工資、申報個人所得稅、繳納五險一金等等。」他坦言,這也是作為財務的「求穩」思維使然。畢竟,工資、報稅等每個月都要做,這樣就能讓企業有穩定的固定收入,打好扎實的基礎。

當然,創業初期遭遇的挑戰不可避免。初來乍到,需要在客戶裏建立信任,憑什麼把錢交給你?你不會拿錢跑路嗎?他印象最深的是,幫代發工資,很多企業會擔心有資金風險,「我還記得一個客戶會提出先看我們的銀行流水才決定是否把業務給我們。」

郭志洪辦公區域。

還有一大挑戰是本地同行的競爭。為此,他又把港人的成熟理念引入到企業管理上,對內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對外的待客之道,則高度貫徹「服務至上」。當時內地員工對於「服務」的認知與港人還有差距,所以他提出:「打開門做生意,不能朝南坐。我要求把每個客人都當VIP,不是做到100分,而是要120分。客人提出的問題不能說不回覆,或者幾天才回覆。盡量放在當天解決。有需要我們還會推出定製服務。」

見證上海「因才而興」

深耕人力資源領域多年,郭志洪和他的企業成為上海「因商而興,因才而盛」的直接見證者。他介紹,僅從一張小小的工資單就可以看到上海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企業剛剛起步時,幫客戶代發工資,員工名單裏大多是本地人,之後,老外、港澳台人士越來越多。「說明很多老外都願意來上海工作啊。」

還有一個直觀印象是,客戶的行業也越來越豐富,其中包括了不少港人,地產業、餐飲、演藝界,以及更多專業人士。他認為,這說明很多港人和他一樣更加看好祖國的發展。畢竟中國內地是少數受次貸危機影響較小的經濟體之一,上升勢頭未減。另一方面,上海的人才政策也非常友好。客戶中不乏很多影視明星。「來內地演出,委託我們報稅。相對香港,上海和內地的市場更加廣闊。」與此同時,他們還延續的港企重視規則,法律意識強的特點,幫助客戶規避了不少風險。「我也要經常跟他們介紹最新的稅法、勞動法。」

憑藉領先的專業服務能力和良好的資源整合能力,郭志洪的企業不久就在上海站穩腳跟,他的客戶圈裏還多了不少世界500強企業。如今,他們的業務範圍已經拓展到亞太各主要商業城市,並在香港、北京、天津和內地設有子公司及分公司。

為後來者搭台鋪路

當然,無論走多遠,郭志洪仍然把上海,把普陀區當成主陣地。在人力資源領域有了一定積累後,郭志洪團隊又在普陀區開辦了創業園區,目前已經吸引了近百家新興產業創業項目入駐。他們的辦公場所也不斷搬遷,並有了自己的物業。就在近幾年,郭志洪的開奕園區還擔當橋樑引入多家香港青年創業公司落戶,涉及人工智能、網絡遊戲等新興產業。「雖然引進的一些項目還是『小清新』,但年輕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給他們平台和舞台,相信他們總有發光的時刻,我也想貢獻綿薄之力。」

郭志洪在公司年會上分享。

近幾年來,郭志洪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還有了新的角色:港青創業導師。就在疫情前,每個暑期,在滬港人團體都會策劃不同的香港青年實習交流活動,組織香港大學生走進滬上的企業實習,感受申城的生活,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行的參考。郭志洪自己的企業不僅每次為青年們提供崗位和見習機會,也會參與很多創業訓練營、交流論壇的擔任授課嘉賓,現身說法,為後輩們手把手做引導。

郭志洪直言,作為過來人,深感創業不易,所以很想與更多人分享經驗,讓他們少走彎路。不過,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他對於青年們的建議是最好先從「打工仔」做起。包括自己的兒子,他也力主先打十年工。「沒有十年,你什麼都不懂。」有了一定的積累,再考慮要不要創業,適不適合創業。而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要繼承前輩的「獅子山精神」,懂得艱苦奮鬥,學無止境。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年輕人的眼光應該不局限在香港,特別是現在可以多來內地走走、看看。當然,有了融入祖國發展之心,來到了內地,還要懂得「求大同存小大同」,「因為不管跑到哪個地方,都會遇到不一樣的文化,你不能永遠都以你自己本身本地的文化作為標準來衡量別人。」

港人依然有橋樑優勢

談到多年來對自己事業的支持,郭志洪除了感謝家人和夥伴,也時刻難忘普陀區。「他們答應的事情都會做到。十幾年來都這樣。」事實上,港人所堅持和推崇的服務理念,不僅被內地民眾廣泛接受,各級政府部門也加以靈活運用,並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指導思想。比如,普陀區多年來特別提倡的「靠譜」精神,這二字是以普通話「普陀」的諧音創意而來的,並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拓展。

近年來,「人靠譜(普)、事辦妥(陀)」的效率和溫情,吸引了越來越多海外人才和企業落戶普陀,郭志洪的身邊也越來越熱鬧。但他認為,展望未來,港人在這一區域發展還有獨特優勢。對外,港人港企連通國際、熟悉國際文化的優勢仍不可替代。對內,港人是同胞,比外國人更懂中國。僅從人力資源角度說,港資企業能為上海新一輪發展引進更多優秀人才。「外國人才來到內地不懂得溝通,內地又未必熟悉老外的思維,我們可以在中間擔當橋樑,幫他們更好溝通,把兩邊的差距盡量縮小。」

普陀是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未來新的飛躍發展平台——這是前不久剛剛舉行的新一屆普陀區區域經濟貢獻獎頒獎儀式上,一家獲獎企業的心聲。這也是郭志洪的心聲,和他對新一代港青的真誠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