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園護理員 難忘獲海豚幫忙

朱健衡表示,海豚是很聰明的動物,當牠們和人類眼神接觸時,能感受到人的面部情緒。(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大公報 記者 鍾怡)人類與海洋動物的相處之道,是永恆的課題。本港每年都因海洋環境污染等人為因素,導致不少鯨豚擱淺事件發生。對於海豚的保育,有海洋公園動物護理員及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人員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海洋生物不常見於生活中,分析海豚擱淺原因可得知如何加強防護。而向大眾分享如何進行動物護理,也能加深人們對海洋哺乳類動物的了解,從而帶出保育訊息,比如如何在維持牠們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保留其野生特性。

現時海洋公園內的海豚大多在人工環境下出生。入行十五年的海洋公園動物部監督朱健衡目前主要負責樽鼻海豚的護理工作。朱健衡說,入職初期,他對海豚的了解不多,常常被牠們整蠱,「比如海豚見到我是新同事,會故意將玩具藏起來,讓我着急,十分頑皮。」

幫忙找回「失蹤」海豚

朱健衡又說,但當他和海豚建立信任之後,牠們也會主動幫忙。記得有一次他試圖拍水池示意五條海豚一起過來,但只來了四條,這時,較年長的海豚ToTo就會幫忙找「失蹤」的海豚過來,令他印象深刻,「我當下覺得很暖心,說明牠們已經把我當好朋友了。」

在與動物的相處中,朱健衡會以按摩、鼓掌、餵食等正面獎勵的方式回饋動物的善意。朱健衡指牠們很聰明,當和海豚眼神接觸時,牠們也能感受到人的面部情緒。「見到我們開心,牠們其實也會開心。而我早已當海豚是朋友,有時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水池邊陪伴牠們已經很滿足。」

海豚無法直接用言語表達情感和生活所需,需靠護理員主動了解其生活習慣和性格。朱健衡說,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保育海豚,除了幫牠們刷牙、餵食、量體溫等,還會幫助牠們抽血、進行超聲波檢查,希望牠們能穩定、健康地成長。

海豚玩樂才會健康成長

海豚就像小朋友,需要玩才會健康成長。朱健衡說,團隊設計了很多環境豐容物,令牠們的日常生活環境更豐富多變。「這些物品可以是特製的玩具,也可以是針對不同節日的場景布置,比如球、泡泡工具、聖誕樹等,希望牠們時刻對生活的地方感到新鮮。」

由於海豚是群居動物,朱健衡有時也需要觀察海豚與同伴的社交生活。他說,海豚之間的關係瞬息萬變,親密或疏遠的狀態一天內可以切換好幾次。有時牠們之間會發生追逐、打架,他也會因應劇烈情況來判斷是否出面調解。

談及海豚保育,朱健衡說,要在維持牠們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保留其野外生存的特性,比如一定的運動量、讓牠們擁有自己的社交生活等。團隊也希望把這種日常的保育觀念帶給大眾,比如在海豚探秘科普分享活動中講解海豚護理,示範幫牠們清潔牙齒、量體溫及身體檢查等。「很多遊客聽完保育知識,都會分享給身邊人。」

除了園內的海豚,海洋公園亦關注生活在本港水域的其他野生海豚。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數據顯示,去年共發現了25宗鯨豚擱淺案例,涉及種類包括印度太平洋樽鼻海豚、中華白海豚、江豚,其死因大多與漁具纏繞、船隻撞擊有關。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高級科學主任黃仲寧坦言,「很多人都知道在大嶼山可以看到中華白海豚,但是很少人知道牠們受漁網纏繞、船隻撞擊的威脅。」團隊下一步計劃是多做一些公眾教育宣傳,比如向大眾分享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頭骨、牙齒樣本,了解海洋生物的擱淺,加深對海洋野生動物保育的認識。此外,在個人習慣上,也希望大家減少使用塑膠用品,減低海洋環境被污染的風險。

加深了解|專組分析擱淺 更好保護鯨豚

為了解鯨豚擱淺原因,海洋公園保育基金2006年成立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該行動組負責人表示,分析鯨豚擱淺原因能加深對牠們出沒地、生活習性的了解,從而提供更加全面的保護。

僅一成個案確認死因

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料顯示,香港近年每年約有20至50宗鯨豚擱淺個案,絕大部分都是於香港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只有少數屬於其他鯨豚品種。但由於大部分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難以確認死因,故當中只有約一成的個案可確認死因。

該行動組負責人、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高級科學主任黃仲寧表示,行動組去年發現的25宗鯨豚擱淺案例中,九成九都是死亡擱淺。團隊在收到鯨豚擱淺的舉報通知後,會盡快趕達現場,對鯨豚擱淺情況進行評估,了解品種、體長、大致年齡等基本信息;之後再將鯨豚屍體運送至海洋公園救護及教育中心,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並通過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

該行動組偶爾也會發現鯨豚活體擱淺的案例。黃仲寧說,若發現擱淺案例是鯨豚活體,團隊首先會做適當評估,比如是否因身體傷口導致游水困難、在同樣位置逗留時長、游水換氣的頻率等。「鯨豚活體不一定很靠近沙灘,而是會在近岸邊水域游動,所以我們會出船觀察幾天,再判斷如何幫助牠們,比如現場輔助或帶回園內治療。」

發現擱淺可致電報告

人類與野生動物生活在同一環境,必然會互相影響。黃仲寧說,綜合這些案例分析研究報告,人們就能對鯨豚的出沒地、日常行為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從而給牠們提供更加全面的保護。

黃仲寧呼籲,市民若發現擱淺個案,可以打政府熱線1823報案,如果行動組越快知道消息,就能越快趕到處理。

全面保護|設北大嶼海岸公園 擴保育範圍

為進一步保護本港水域內重要海洋生物及其棲息地,例如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政府正籌備指定新的北大嶼海岸公園,料屆時受保護海域總面積將超過8500公頃。漁護署表示,該公園將沿用與本港現有海岸公園相若的管理措施,即一般船隻的船速須於10節(每小時10海里)以內。此外,署方亦會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如打擊非法捕魚活動、收集海洋垃圾及推廣教育。

受保護海域將逾8500公頃

本港鯨豚擱淺個案分布於沿岸各區,如西貢、清水灣、南區、南丫島、大嶼山及屯門等。漁護署表示,為了保護重要海洋生物,近年已設立多個海岸公園,包括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和南大嶼海岸公園,目前亦正籌備指定新的北大嶼海岸公園。上述三個海岸公園經指定後將會使本港受保護的海洋棲息地範圍的總海域面積由約3400公頃增至逾8500公頃。

漁護署表示,署方正擬備北大嶼海岸公園的未定案地圖,以展開法定指定程序,預計明年完成北大嶼海岸公園的指定工作。

漁護署又指,北大嶼海岸公園將連接現有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和大小磨刀海岸公園,在北大嶼水域形成一個大範圍的海岸公園網絡,加強保護重要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及保育海洋環境。

(來源:大公報A4:要聞 202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