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逾半世紀 漢榮光榮結業

石漢基表示,他最珍視的是書局50多年來辛苦建立的名譽和口碑,不想因疫情帶來的不可控因素而破壞學生與家長對書局的信任。(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2022年的最後一天,屹立香港超過半世紀、與一代又一代學生共同成長的教科書店漢榮書局正式結束門市營業。過往每逢暑假擠滿「執書單」人流、學生家長稱頌「沒有在漢榮買不到的教科書」將此情不再。書局第二代掌舵人石漢基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似乎對此並沒顯得太傷感,因為他最珍視的,是書局50多年來辛苦建立的名譽和口碑,不想因疫情帶來的不可控因素而破壞學生與家長對書局的信任,遂決定忍痛退場。

「毋負時代、毋負國家」是石漢基與家人為漢榮所撰告別感言的主題。自被譽為「文化書史」的爸爸石景宜起,在香港學校教育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竭力為學生搜羅供應價格相宜的課本;在國家人民需要知識普及的時代,他們向全國各地圖書館累積贈書逾750萬冊,將知識傳播輻射開去。漢榮書局門關了,但幾位負責人仍會籌劃教育出版與文化活動,繼續他們為下一代貢獻的初心。石漢基說:「這是最適當的時間(結束),畫上最圓滿的句號,給大家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書,是知識文化的載體,而教科書更是向莘莘學子傳承知識的重要平台。在即將結束營業之際,大半生為教科書忙碌的石漢基於彌敦道的門市現址,為香港文匯報記者娓娓道來與漢榮走過及告別的歷程。

自12歲起,身為長子的石漢基已跟隨父親於旺角街頭推着木頭車大聲叫賣二手課本。當時,香港中小學入學率上升,社會對教科書需求日漸增加,賣書業務讓他們成功「上舖」成為漢榮前身「國榮書店」,至1970年漢榮正式成立,至今52年。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漢榮書店門市。 漢榮書局網頁圖片

疫情帶來不可控因素成結業主因

儘管已年逾七十白髮蒼蒼,石漢基依然幹勁十足,一邊親切熱情地與記者寒暄交流,一邊打開各式各樣記載書局歷史的圖書向記者介紹。來到閣樓,在散發着歲月氣息的木製高腳椅坐下後,石漢基就開始談起結業的緣由,「最大的原因當然是疫情。」他平靜地說。不過,令他決定結束門市生意的並不是疫情所導致的經濟低迷,「若只是經濟差,書局要一直撐下去也沒有問題,但是由疫情引伸出太多不確定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掌控,從而履行不到對顧客的承諾,這是我們最擔心的。」

石漢基輕嘆一口氣,道出了兩個主要不可控因素,最關鍵的是教科書的供應鏈和物流。他表示,本港三大出版社的倉庫都在內地,疫情不僅影響印刷,也導致陸路運輸不便,船期更是難以預計,由以往兩三天可到貨大幅延長到一星期至十天。其次是怕若有員工染疫,會嚴重影響貨倉倉存和門市銷售,這都會導致無法如期把教科書交到學校和學生的手中。

為免失信於客 忍痛結束門市

同時,疫情加快了教學電子化的進程和上升趨勢,加上出生率下降和移民等因素,致使本港學生人口持續下降,對實體教科書的需求自然隨之減少,加上教科書愈來愈多的改版都對入貨和存貨構成更大挑戰,而書局的6名負責人:石家三兄弟及他們的妻子,年紀均已「登六越七」,服務書局達40至60年,長期辛勞也使身體多處累積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綜合種種因素和考慮,石漢基與各負責人縱然百般無奈又萬般不捨,但為免無法如期交書而失信於客,有損誠信和名譽,只好毅然忍痛放下,為求不辱由父親傳承下來的「金漆招牌」。

事實上,今年8月暑假因疫情縮短了一半,漢榮便經歷了一次不尋常的挑戰,由學生開始放假至9月開學,教科書售賣期只得20天。石漢基說,當時全體員工和暑期工只得迎難而上,終於完成向數萬名學生提供課本的銷售服務,「執行了一個近乎不可能的任務,為書局建立了半世紀的業務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

續出版教科書 舉辦文藝活動

儘管門市的大閘最終都要落下,石漢基表示,他們仍會秉持父親「讀書人應該有書讀」的信念以及「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精神,會透過出版社子公司堅持繼續出版質優價廉的中學教科書,為本港的中學教育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讓學生的家庭減少負擔,人人都可買到課本,還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和比賽,持續推動及加強兩岸四地的交流互動,傳承並推廣中華文化,竭盡全力履行父親留下的訓誨與使命。

心繫家國盼回饋 無償贈書逾750萬冊

漢榮書局創始人石景宜有着熾熱的家國情懷,希望以自己微薄之力回饋國家、回饋社會。(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漢榮書局創始人石景宜曾以「少年讀書,中年賣書,老年送書」來概括自己與書的緣分,同時體現出這位愛書之人心中有着熾熱的家國情懷。石漢基表示,自1978年內地改革開放起,父親多次回內地考察,發現內地院校和圖書館對各類圖書非常渴求,故毅然將圖書零售的收益全數用作購買內地所需圖書,回饋國家、回饋社會。石家先後向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及科研機構等數百個單位,無償贈書超過750萬冊,又多次在海峽兩地舉辦兩岸當代名家書畫展,以及出版數十套大型書畫集免費贈送予各地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為文化藝術交流作出貢獻。

到1998年,石景宜將歷年收藏的各地藝術家送贈的近一萬件書畫作品,以及五萬餘冊藝術類圖書,全數無償捐贈予家鄉佛山市,並本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宗旨,與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同籌建了「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藝術館」來收藏這批藝術精品,並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他一生心繫桑梓、情繫中華,為國家文化及教育事業發展鞠躬盡瘁的態度與精神,贏得兩岸人民對這位「文化書使」的無比尊重。

石漢基提到,父親在1998年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之際,獲該校頒發名譽博士學位,以肯定及表揚其為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所作出的貢獻。他引述父親曾感觸地道,自己雖不幸生於長於國家遭受侵略的年代,「卻有幸地活在國家積極推行改革、擺脫百年屈辱的特殊年代,讓我有機會為祖國崛起的偉大征程貢獻一己之綿力啊!」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漢榮書局擴充門市。 漢榮書局網頁圖片

出版叢書增學生國家認同感

來到石漢基這一代,一眾負責人秉承着石景宜致力推廣中華文化教育事業的精神,曾出版不同系列叢書,包括一套《中國全方位透視叢書》,送予在當年公開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以及贈予香港及澳門各大院校、中學和公共圖書館,並就叢書舉辦「學界閱讀報告大賽」,鼓勵學生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從而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

為了令香港年輕一代毋忘國恥,銘記抗戰烈士先輩的付出,書局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九十周年之際,出版《抗日英雄點將錄》一書,記錄了自1931年起,中國著名抗日英雄在各主要戰役中的英勇事跡。

漢榮書局又先後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比賽活動,包括「石景宜博士盃」華夏書畫創作大賽及「中華翰墨情」中小學生書法比賽。其中,「中華翰墨情」已連續舉辦四屆,除兩岸四地的學生,今年更加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學生,活動以書法為媒,借助比賽作為紐帶,進一步增進兩岸四地及海外同胞的文化交流,加深大家的情誼。.

續辦活動推廣中華文化

石漢基強調,漢榮書局即使結束門市營業,仍然會以不同方式持續推行各類文化交流會和書法藝術比賽等活動,透過積極推廣中華文化,加強兩岸四地以至全球華人之間的文化交流。

堅守信用甘虧損 樹業界「金漆招牌」

回憶過去,漢榮上一次出現重大困難和危機,要數到1983年。石漢基憶述,當時中英就香港問題展開談判,前途不明朗導致港元兌換美元及英鎊等外幣大幅貶值近50%之多,對教科書價格升幅構成沉重壓力。然而,當時其父親堅持為學生提供價格相宜的課本,只將書價上調10%,並自行承擔由此出現的虧損,又為了堅守信用,在明知會蒙受巨大損失的情況下,仍如期清還所有對外國出版社的貨款。這種堅持商業道德的精神,後來幸運地得到回報,各外國出版社都主動為書局增加供貨折扣率並延長繳付貨款的賬期。

不少家長和學生視漢榮為「有求必應屋」。(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不要讓支持你的人失望」

石漢基強調,「信用」就是漢榮書局一直堅持的原則,「做事要說到做到,而且不可只考慮自己,互相幫助達至雙贏更重要,不要讓對你有希望和支持你的人失望。」這個承諾,正好說明了為什麼漢榮被不少家長和學生視為「有求必應屋」,大家都認定「沒有漢榮買不到的教科書」。

說到這裏,他欣慰地笑言:「我們敢於承擔賣不出去而蝕本的風險,因此會訂一些不流行、需求少的教科書,縱然最終未能全部都賣出,最重要是家長和學生開心,可以買到需要的書。」

(來源:香港文匯報A10:要聞 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