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滬港人|關偉信:抓住「北上」機遇 闖出自己一片天

主圖:穩抓機遇的關偉信在而立之年已完成自己的一個千萬「小目標」。

(大公文匯網 記者 夏微)「對我來說,過去的二十五年裏,最重要的就是 『機遇』兩個字。」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也是港青關偉信來到上海的第二十五年。二十五年裏,他往返於香港、上海、廣州生活,也曾出國留學。香港修例風波期間,他在香港守護過國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後,他前往珠海創業做起了房產生意;看好上海金融市場優勢創立投融資機構,在疫情期間幫助企業海外融資……如今三十而立的年紀,敢創敢拚、穩抓機遇的關偉信已經實現了自己一個千萬的「小目標」。

家庭氛圍造就敢拚精神

回憶成長歷程,關偉信笑言,自己曾經也是個「安逸派」。有位擔任金融機構管理層的父親,家境自是優渥的。沒有過多的煩惱,掙着一萬多的工資,那個時候的他很是知足。

可自打成家立業有了孩子,太太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她勸我年輕時必須努力,努力拚搏事業,必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幾年後回看,便會覺得這些辛酸與努力是值得的。」聽了這席話的關偉信很快便辭去了穩定的工作,開始了創業之路。

說實話,能夠如關偉信這般聽勸,並立刻付諸行動的人並不多,究其原因,或許與他的成長經歷難脫關係。

1997年,一家人隨父親來到上海外灘合影(右)。

1997年,在港資銀行工作的父親接到工作調動機會,需前往上海。那時的關偉信雖小,卻也記得父親做出到內地決定時的那種「搏一搏」的心態。「父親八十年代就來過內地,那個時候內地還在用糧票和外匯票,而且只有某些指定商店才接受外匯票。」九十年代的內地與香港相比,繁華程度依舊遜色不少,「當時父親的一個朋友很支持他,說看好內地未來的發展。父親也覺得不如來內地『闖一闖』。」

從香港隻身遷移至內地發展業務。

如今看來,關偉信的骨子裏也繼承了父親敢闖敢拚的精神。不然也不會在國外留學畢業後,相較於國外按部就班的生活,更為看中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國內市場,故而毅然選擇了回國闖蕩。

大灣區置業創業先人一步

沒有人脈就創造條件建立人脈,沒有資金先賺到第一桶金。決定創業後的關偉信,幾經權衡,選擇了加入香港友邦保險,併發揮自身「滬港人」的優勢,在上海開展工作。香港保險業的發展較之內地更具優勢,而關偉信自身因在上海長大而在滬人脈較多,兩相結合,不僅工作如魚得水,也借力為自己攢夠了創業的資本。

2018加入香港友邦保險,與團隊合影(第一排中間)。

「北上廣深等內地一線城市對於保險的接受度相對較高,加之彼時內地人對于海外資產配置有一定需求,所以和身邊朋友及客戶談香港保險還是比較順利。」但關偉信直言,較之談業務,最難的其實是要自己規劃時間,自己擬定計劃。公司雖能提供培訓和資源,但是時間怎麼安排、每天約見多少準客戶、怎麼談,都需要自己規劃。而這番經歷也為關偉信日後的創業奠定了基礎。

賺到第一桶金,且嘗到了甜頭的關偉信很快將目光聚焦在了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願意耗巨資造港珠澳大橋,並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灣區,肯定是有它的用意的,珠海當時的發展階段就好像是二十年前的上海,我很看好這個市場。」

說來也巧,就在關偉信思考在珠海做些什麼的時候,他得知,不少原本如他父親般被派至上海工作的港人因到了退休年紀,且適逢上海房產市場大漲,便有意置換掉上海房產回到香港,且希望在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置業作為度假居所。「所以我2018年就去了珠海開始籌備,布局房產市場,2019年開始做粵港澳大灣區置業。」創業之初,他創立的可禮客房產主營to C業務,他不僅親自帶隊跑項目,還會拍一些Vlog發布在社交平台,向大家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的魅力。如今,當越來越多人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置業項目的潛力時,關偉信的公司早已在當地站穩腳跟,並適時開啟了to B業務。他自己也置換掉了上海的房產,轉而在珠海置業。

見證上海巨變嘆內地發展迅速

雖然即將舉家前往珠海生活,但對於上海,關偉信始終有着別樣的感情,且十分看好上海的金融市場發展。

剛隨父親來到上海時,他們住在巨鹿路,「每天早上六七點樓下就會有小販在賣菜,和現在潮店雲集的巨鹿路完全兩個樣子。」憶起童年的美好,關偉信很是感慨,「那個時候還有襄陽路市場,那是我最喜歡逛的地方,周末必去。」那時延安東路隧道還收費,東西通行還只有延安高架一條路。「我眼看着嘉閔高架、北翟路高架一點點造起來,IFC、『開瓶器』、國家會展中心……整個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十五年來,上海發展日新月異。金融中心的建設,互聯網的發展,讓關偉信直呼在上海生活的便捷度越來越高。「其實內地是零幾年才進入信用卡時代的,這點要比香港晚,那個時候香港甚至已經有了八達通。可記不清是從哪一年開始的,電子支付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內地的生活方式,可如今回到香港還是要刷卡付現金。」

上海的海納百川,更新迭代也深深影響着關偉信。「如果我當初沒有來上海,而是完全在香港或者國外生活,可能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視野和看待問題角度也會不一樣。」

關偉信深切感受到上海的優勢,年初因為疫情的來襲,不少投融資項目遇阻。才在上海成立了投融資機構的關偉信剛巧藉機協助了一家企業在紐交所以SPAC的形式上市,做了一筆大單。「多虧上海是個金融人才集聚的城市,我是日常生活中認識了相關的金融人士,沒想到促成了那筆生意。」

港人在內地工作生活愈發便捷

其實,能夠讓包括關偉信在內的許多港人來到內地並扎根,一系列港人在內地生活工作學習的便利化措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以前確實不太便利的,比如去銀行開戶,會問這是什麼證件,要填很多資料。辦駕照、買車、買保險、掃充電寶、共享擋車等都很麻煩。現在有了居住證,基本上和內地一樣的福利待遇和便捷程度。」

為在滬港人設立的疫苗專場,居住在內地越發便利(後排左二)。

想起曾經的遭遇,關偉信哭笑不得,「2010年吧,我18歲去銀行開戶,旁邊窗口已經辦好了四五個內地身份證開戶的,我因為手續特殊,一直在填表……」在港人內地居住證推出前,諸如此類的經歷數不勝數。以至於,當關偉信拿到有着18位數字的居住證時,異常興奮,「很多需要填18位數字的手續都一下子變得便捷了。」

在關偉信看來,隨着港人在內地生活便捷度的提高,加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港人來到內地,融入內地。「一方面,港人可以在大灣區置業,那裏的生活成本和房價真的比香港性價比高很多。另一方面,大灣區推出了許多支持年輕人創業的政策,對港青很具吸引力。」

實實在在看到內地發展機遇

談及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的變化,關偉信不假思索道,「變化還是很大的,人心的變化。」香港回歸祖國後,他明顯感受到,港青對於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與日俱增,他們發自內心地在嘗試融入內地。

在滬港人共聚一堂觀看直播,共慶建黨百年華誕(第一排右三)。

小心翼翼地拿起身旁一份精心保存的舊報紙,關偉信嚴肅認真地說起了香港修例風波期間的遭遇。「那時我人在香港,新聞裏看到他們把維港的國旗拆下來扔到海里,很難受,恨不得把電視砸了。」往事歷歷在目,關偉信的情緒也有些激動,「我當時糾結過,但最終還是在社交平台上發了文,呼籲大家一起去把國旗升回去,我想看看大家對這個事的看法。」出乎他意料的是,不到半小時就有三四十人的響應,「我們組織起來,一起去把國旗升了回去。」他指着報紙上的一張照片,照片裏是一群未戴口罩的港青擁護着國旗,「我們也有過一些擔憂,考慮過拍照要不要戴口罩,後來覺得就摘掉,露臉。」這件事所映射出的港人愛國之心給關偉信帶來巨大的震撼。

2019香港修例風波,自發到維港護國旗(最前排右側盤腿而坐的)。

如今,在關偉信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司裏,40%的員工是來自香港的青年。關偉信表示,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港青願意融入內地生活,也願意開始慢慢了解內地發展規劃。「我覺得他們也是確確實實看到了內地發展機遇,如果港青願意來內地讀書、就業、創業,那麼機遇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