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證如山|日軍南京組細菌部隊 活人實驗大屠殺

兩名佩戴刺刀的日本兵,站在「榮第1644部隊」總部大門前合影。(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南京報道)兩名身穿大衣的日本兵,佩戴刺刀,站在路旁坦然合影,身後是建築大師楊廷寶設計的國民政府中央醫院大門標誌性華表,門裏便是隱身南京鬧市6年的日軍絕密細菌部隊「榮第1644部隊」總部。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近日公布的新徵文物史料中,8張「榮第1644部隊」照片首度直觀地揭開日軍侵華戰爭期間南京細菌部隊的神秘面紗。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專家、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對香港文匯報表示,「榮第1644部隊」是以鼠疫、霍亂與斑疹傷寒等為重點的研究、生產和實戰基地。「這組照片歷史價值很高。1945年8月,該部隊就地銷毀全部罪證。現存實物資料極少,照片更罕見。」

今年,南京紀念館委託日本僧侶大東仁先生在日本代徵集到51件(套)珍貴的文物史料中,有60餘張關於日軍「榮第1644部隊」的照片。

番號「榮第1644部隊」 日軍巡邏營區

紀念館公布了其中8張,清楚地顯示「榮第1644部隊」標牌,首度呈現當年在南京絕密運行的「死亡工廠」駐地內部細節。

一張完整的「榮第1644部隊」總部大樓的外觀照片,顯示大門前的崗亭旁有持槍而立的日本哨兵,一名日本士兵在盤查路過市民,大門內,兩名日本兵在行走。大樓「井」字形立面,平屋頂。入口處門廊是西方古典式建築的對稱式結構,一組華表分立左右,華表頂端以中國傳統瑞祥紋樣中典型的如意雲紋枋裝飾,生動飄逸的曲線旋繞盤曲,大門兩側飾以古典式宮燈。雲紋枋、宮燈在兩名日本兵合影的照片中亦了然可見。

中央醫院主樓被日軍細菌部隊侵佔,作「榮第1644部隊」總部。(受訪者供圖)

另一張「榮第1644部隊」總部大樓的側面照片,顯示營區由厚實磚牆圍欄環繞,磚牆上豎着堅固的鐵柵欄,根根鐵條頂端鋒利,兩名日本士兵正在圍欄外巡邏。

這些歷史圖片中出現的「榮第1644部隊」駐地,為國民政府中央醫院院址,位於現今南京中山東路305號,南鄰中山東路,東鄰黃埔路。

1929年1月,蔣介石命國民政府衞生部部長劉瑞恒籌建中央模範軍醫院,收容傷病員,兼便利市民就診。當時在中山東路與黃埔路口徵地50畝,購置13座活動木屋和X光機等醫療器械,設置臨時床位300張,1929年10月1日開診,1930年1月改名為中央醫院,為中國第一家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國立西醫醫院,由國民政府衞生部直管,劉瑞恒兼任院長。

1931年,國民政府撥款擴建中央醫院,並得華僑胡文虎捐贈37.5萬元。主樓由基泰工程司建築師楊廷寶按現代化醫院功能布局精心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四層,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於1931年6月開工建設,1933年6月竣工,工程造價52.5萬元。

據1994年版《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院志》記錄:1937年11月25日,中央醫院獲得分配卡車10輛和指定江輪一部分艙位,於驚惶匆遽中,將工作人員、庫存藥品器材及重要文卷開始西運。原院址由指派自願留守的事務員2人,帶同警察10人駐院留守。不過,《院志》中未有提及「榮第1644部隊」侵佔使用的這段歷史。

此番曝光史料照片中神秘的番號為「榮第1644部隊」,即為侵華日軍在中國同時期建立的華北、華中和華南三大細菌部隊之一,由731部隊首任部隊長石井四郎於1939年4月18日創建,對外掛牌為「中支那防疫給水部」,又被稱作「多摩部隊」。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經盛鴻教授表示,由於日軍深知細菌戰是違反國際公法的戰爭犯罪行為,因而對「榮第1644部隊」營區採取了極嚴格的保密措施,每天24小時有內外巡邏警衛,在此次公開的史料照片中得到證實。

營內「變裝遊行」 沿途日軍圍觀

南京新公布的照片中,有一組4張顯示「榮第1644部隊」在南京營區內舉辦「變裝遊行」,照片上「榮第1644部隊」字樣的標牌格外清晰。遊行沿線,聚集着眾多或坐或站看熱鬧的日軍官兵。

「榮第1644部隊」在南京駐地內部舉辦類似「變裝遊行」活動,照片上清楚地顯示出「榮第1644部隊」字樣的標牌。(受訪者供圖)

張連紅認為,歷史照片透露出該部隊對外絕密,其娛樂活動嚴格限制在營區內進行。

其中一張圖拍攝了5名身着白色變裝的人,最右側一人高舉的印有「榮第1644部隊第三中隊」的豎長條幅,在照片兩端的平房背後中間是位於中央醫院主樓北側的國民政府衞生部大樓,即淪為「榮第1644部隊」進行活人實驗的「一科大樓」。

國民政府衞生部大樓位於黃埔路1號,於1932年8月開工,1933年9月竣工,由建築師范文照設計,高三層,平面呈「口」字形。造價約40萬元,外牆採用石基和耐火磚作為牆體,外觀簡潔莊重,結構堅固實用。

公開資料顯示,「榮第1644部隊」等細菌部隊的研究用於實戰,造成數以萬計的中國百姓死亡。

日兵臨終證詞 揭實驗所內部

1993年8月,時年83歲的前日軍駐南京「榮第1644部隊」美術兵石田甚太郎,在辭世前3天,將深藏心底的特殊經歷公之於世,成為迄今關於「榮第1644部隊」最重要、最為詳細的證詞。

國民政府衞生部大樓,在「淪陷時期」淪為日軍細菌實驗所。(資料圖片)

石田甚太郎在該部一科承擔細菌實驗機密檔案的編寫和保管。關於「一科大樓」的內部功能分布,他在證詞中回憶:

一樓:攝影室和倉庫器材室,浴室和機器儀錶房。

二樓:研究室,有二十個左右的房間,分別從事霍亂、傷寒、鼠疫等研究,所有種類的細菌成百地被放入試管及其他器具、玻璃培養器皿內,然後保管在當時還很罕見的冰箱內,有很多用於培養細菌的蒸汽鍋。東邊有人體解剖室。

三樓:關押供人體實驗用的活人房間。「房間像一個大教室,裏面放置幾個籠子,大小只有一張三呎床鋪那麼大,裏面關一個供實驗的活人。同室內的人能互相望見。」

外國學者:6年至少殺1200人

三樓通常關押有20至30人,人多時超過100人。受試者多是被抓獲的中國戰俘與抗日分子。

「關在三樓房間內的活人,從來就沒有活着出去的」。據多年研究日本細菌戰犯罪行為的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哈里斯研究判斷,日軍「榮第1644部隊」在南京6年中,「因實驗共殺害人數至少達1,200名。」

現址東部戰區總醫院 救死扶傷之地「復活」

抗日戰爭期間,中央醫院曾先後遷址武漢、長沙、貴陽、重慶和廣州等地,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1949年由解放軍接管,1986年11月更名為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2018年11月,組建成為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醫教研實力在內地大型綜合性醫院中名列前茅。

當年的「榮第1644部隊」總部,現為東部戰區總醫院。(香港文匯報記者陳旻攝)

「榮第1644部隊」總部大樓現為東部戰區總醫院全軍腎臟病研究所與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一科」大樓為東部戰區總醫院機關辦公樓。

曾在「一科」大樓裏辦公3年的原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政治協理員章建新回憶,這座大樓在1949年之後加蓋了一層,成為原南京軍區總醫院的綜合樓。一層有軍需倉庫、婦產科實驗室,存放婦產科試驗器材等;二層有計算機室、繪圖室、醫學攝影室,朝北的那一面房間全是計算機房;三層有消化科實驗室、血液科實驗室等;四層為醫學圖書館和病案室。2002年底,大樓內部重新裝修,搬進醫院機關:一層為院務部,二層是醫務部,三層是院辦,四層是政治部。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文匯專題 2022/12/12)

相關報道:

發掘歷史真相四|尋大屠殺活證 戳破日右翼謊言

發掘歷史真相三|日媒尋回膠卷 大屠殺鐵證如山

發掘歷史真相二|日軍出鏡懺悔《奉天皇之命》殺戮

發掘歷史真相一|頂證日寇侵華《馬吉的證言》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