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價賣天然氣大發戰爭財惹歐盟不滿 質疑是否盟友

對烏軍援使歐盟和歐洲國家的武器庫出現枯竭。(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報道,隨着俄烏危機持續,愈來愈多歐洲高級官員對美國政府感到憤怒,指責美國以高價出售天然氣和武器大發戰爭財,並用競爭性補貼「掏空」歐洲工業,導致歐盟國家受苦,質疑:「華盛頓是否仍是我們的盟友?」顯示美歐關係正出現裂痕。

報道引述部分歐洲高官稱,「事實上從這場衝突中獲利最多的就是美國,因他們以更高價格賣出更多天然氣,也賣出更多武器。」他們還表示,歐洲對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案》、通過提供高額補貼吸引全球企業流向美國日益感到憤怒,形容美歐關係正處於「歷史性關頭」,來自能源和貿易的雙重「背刺」,正「毒害」跨大西洋聯盟,「美國需要認識到,在許多歐盟國家,公眾輿論正發生轉變。」

氣價幾近美國人4倍

新冠疫情加上俄烏衝突,令歐洲經濟陷入衰退,通脹急劇上升,能源供應受嚴重打擊,威脅今冬的民眾生活。為減少依賴俄能源,歐盟國家正轉向買美國天然氣,然而歐洲人支付的價格幾乎是美國人的4倍。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公開抱怨過這價格「不友好」,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也呼籲美方能在降低能源成本上表現出更多 「團結」。

然而有歐盟國家部長和外交官稱,當歐盟領導人早前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就氣價問題與美國總統拜登交涉時,後者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問題,令歐洲官員十分失望。歐盟布魯蓋爾經濟研究所的政策專家克萊曼說,「歐洲人對美方無意磋商感到沮喪。」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敦促美方對歐洲的關切作出回應,稱「美國的決定對我們的經濟有很大影響」。

歐洲能源供應受嚴重打擊,無奈硬食貴價美國天然氣。(資料圖片)

歐援烏致武器庫枯竭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回應時,則繼續將責任推給俄,指歐洲氣價上漲是由俄烏衝突和俄總統普京對歐的能源戰爭造成,還稱美國向歐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幫助歐洲實現能源供應多樣化,提高了冬季儲備。一名美國官員則強調,對歐洲天然氣買家的價格設定僅反映私人市場決定,而非美政府任何政策或行動的結果,但歐盟明顯不接受美方的辯解。

另一方面,對烏軍援使歐盟和歐洲國家的武器庫出現枯竭,導致美軍火企業訂單激增。一名歐洲高官說,由於供應鏈和芯片生產方面的問題,一些尖端武器的庫存重建可能需時數年,這加劇歐洲對美國防工業從衝突中獲取更多利益的擔憂。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的綠色補貼和稅收政策,包括使用含別國電池零部件的汽車將無法獲得補貼,更令美歐關係進一步緊張,有法國外交官稱這明顯是歧視性的補貼,將扭曲競爭。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及老牌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近期均宣布在美擴張業務,一名歐盟外交官稱《通脹削減法案》改變了一切,「華盛頓到底還是否我們的盟友?」

歐盟正籌備應對措施,法德兩國早前聯合呼籲歐盟制訂工業政策,防止第三國保護主義措施的負面效應,歐盟也正計劃通過「歐洲主權基金」,向歐企業提供大量補貼。歐洲議會德國籍議員比蒂科費爾形容,「在歐美雙邊關係中,我們正經歷一場關於貿易問題的信任危機。」 

德法簽團結聲明 能源領域互支持

德國總理朔爾茨前日在柏林與到訪的法國總理博爾內簽署雙邊團結聲明,強調兩國需在能源領域緊密合作,在能源安全方面彼此提供支持。

聲明說,為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法國上月中旬以來向德國輸送的天然氣每天高達100吉瓦時,雙方還將於明年第一季圍繞天然氣供應機制簽署合作協議。同時,為確保法國今冬的電力供應,德國承諾盡最大可能保障兩國電網互聯,並將德國剩餘核電站淘汰時間推遲至明年4月,以便為法國電力市場提供額外供給。

朔爾茨與博爾內出席記者會時表示,除能源政策外,德國和法國還希望在許多其他歐洲問題上共同尋求突破,指兩國關係非常親密,將繼續深化雙邊關係。近期德法在能源危機等議題上出現分歧,德國此前宣布總值2,000億歐元(約1.62萬億港元)的能源補貼計劃,引起法方不滿。

英逾百萬家庭將陷「燃料貧困」

英國慈善機構「結束能源貧窮聯盟」的研究發現,當英國於明年4月提高能源價格上限後,當地擁有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中,預料將有超過100萬戶陷入「燃料貧困(fuel poverty)」,較現時大增近20萬戶。

當一個家庭的暖氣費用,使其處於官方的貧困線之下,即低於英國收入中位數60%,該家庭便屬於「燃料貧困」。英國財相亨特於秋季預算案中透露,能源價格上限將於明年4月上調,屆時天然氣和電力費用將進一步飆升,由每年平均2,100英鎊(約2萬港元)大增至3,000英鎊(約2.8萬港元)。

暖氣食物之間作抉擇

「結束能源貧窮聯盟」估計,當預算案生效後,處於「燃料貧困」的年輕家庭將由約86萬戶增至近105萬戶,比例從目前的35%升至42%。該機構警告,若愈來愈多家庭被迫在冬天關掉暖氣,將損害民眾健康,引發人道主義危機。

部分英國家長表示,他們已開始被迫在暖氣及食物之間作出抉擇,形容情況「可怕」。有慈善機構指出,愈來愈多兒童在挨餓的情況下上學,幾乎每天都收到家長求助,表示他們的孩子只能在家裏穿着厚厚的衣服禦寒。

(來源:香港文匯報A22:國際 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