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建驛站對接深港創新產業

(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19日在深圳閉幕,作為高交會的一個特別面孔,香港展團在歷屆高交會上時有出現。香港正致力於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專家表示,香港創科在「牆外」開花、而未在本土結果,主要在於香港體量有限,市場不夠大。對此,專家建議香港找準技術產業化的「落腳地」,利用好灣區市場,實現產學研合一,拓寬產業鏈。港深兩地可謀劃打造「河套灣區驛站」,助力重大產業創新布局對接,讓深圳「專精特新」和香港再工業化牽手,共享人才和資源。

香港貿易發展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多年來服務香港創科產業發展,他表示,香港有很好的源頭創新實力,創科卻在「牆外」開花、而未在本土結果,主要還是因為香港既往的優勢行業太明顯,在金融、現代服務行業太賺錢,也就沒有人去回報周期長的創科行業發力。曾沂靖表示,「香港畢竟體量有限,應用市場不夠大。所以要用好大灣區,用好內地的廣闊市場,讓香港研發機構與應用方企業對接,實現產業化和應用,這是我們來高交會的最大目的。」

在第二十四屆高交會上,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展示高時空分辨電子顯微鏡。(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 攝)

借鑒深圳模式 港擬明年辦科創展

香港基礎科研優勢明顯,記者在高交會現場遇到了一位在河套深港創新合作區創業的港青柴鋒,柴鋒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他稱,香港創科發展的主要優勢在於較強的基礎科研人才儲備,這方面,香港的幾間大學都做得不錯。香港可吸取深圳發展科創的成功經驗,在資金、人才、創業環境等領域給予香港科企「雪中送炭」的支持。曾沂靖透露,香港貿發局擬借鑒高交會的運營模式,明年4月在香港籌辦香港創科展,吸引全球科技企業、內地科企龍頭到香港參展、到香港扎根。「我們要善用香港金融服務業發達、面向國際市場的優勢,積極引進內地好科企來港發展、豐富香港創科產業鏈、生態鏈。」

在河套前海探建技術移民制度

香港特區政府《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港深創科園是港深創科合作的橋頭堡。對於如何提升兩地產研融合,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提出三點建議:在資金方面,建議深港兩地政府牽頭,深創投等企業與香港科學園公司參與,共同設立創科發展基金(可以以母基金FOF形式設立),投資深港和大灣區創科企業和項目;人才方面,可以在河套、前海等區域探索技術移民制度,逐步實現境外科技人才工作許可、工作類居留許可「一窗受理、同時取證」;科創載體方面,支持鵬城實驗室、中科院先進院等與香港高校共建「跨境新型研發機構」。

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則建議,港深兩地謀劃打造「河套灣區驛站」,可以消除地區、部門分割,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新機制、營造新生態、走出新路徑。如可以將深圳與香港在實施的重大產業創新布局對接,將兩地的資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線做硬、軟、實的要素對接。

創新模式 | 港出人才 深有園區 一拍即合

目前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突破2萬家,約佔廣東省的1/3,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1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汪雲興表示,深圳如此高的創新濃度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更多良性的「化學反應」,不僅創新企業扎堆、近年多個國家級創新機構也紛紛落戶深圳,如鵬城實驗室等。

11月16日,某參展商攜水下機器人亮相第二十四屆高交會。(中新社)

記者採訪發現,這些研究機構中不乏香港力量,比如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的多個研究成果就是由內地和香港科學家共同完成的;深圳城市大學福田研究院、香港科大深圳藍海灣孵化器也有多個科研項目是由畢業於港高校的博士生與香港導師共同參與完成的。在河套港深創科園片區、前海合作區,逐漸形成了「深圳提供空間、服務,香港引入人才、項目」的合作新模式;與此同時,深圳市、區兩級政府均有出台支持香港科創項目在深發展的優惠措施。

香港城市大學在讀博士陳宇馳透露,自己所參與的科研項目隸屬於香港城大深圳福田研究院,該研究院由香港城大與深圳市福田區共同合建,深圳福田區政府對其中的科研項目給了最核心的資金支持,配套資金支持的數額達到了千萬元人民幣級別,為科研人員安心搞科研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專家為香港創科「把脈」

在第二十四屆高交會上,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展示光學動作捕捉技術。(新華社)

問題一

香港科企如何拓寬內地市場?

香港貿易發展局深圳首席曾沂靖:香港畢竟體量有限,應用市場不夠大,而科技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應用市場,科技企業是發展不起來的。所以要用好大灣區,用好內地的廣闊市場,讓香港研發機構與應用方企業對接,實現產業化和應用。「只有進來了,才有機會展示公司的新技術、新產品」。

問題二

如何提升兩地產研融合?

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在資金方面,建議深港兩地共同設立創科發展基金投資深港和大灣區創科企業和項目;人才方面,可以在河套、前海等區域探索技術移民制度;科創載體方面,支持鵬城實驗室、中科院先進院等與香港高校共建「跨境新型研發機構」。

問題三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協同發展?

香港科技協會會長林至穎:深港應該更緊密攜手,依靠高校的基礎科研優勢,和深圳高端製造業的支撐,將互聯網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商品化。大灣區本身就是比較大的消費應用市場,港澳的國際優勢則可以作為國家對外窗口,帶動更多產品走出去。

問題四

深港科創時遇到地區壁壘該如何破除?

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港深兩地謀劃打造「河套灣區驛站」,作為高質量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驛站」可以消除地區、部門分割,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新機制、營造新生態、走出新路徑。

香港「再工業化」:小規模量產測試起跑

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陳文認為,港深科創共同進步有利雙方提升兩地科創資源的互補效應、充分釋放創新經濟的動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深港兩地科創發展可實現優勢互補。

香港擁有港大等世界高水平大學,基礎科研實力雄厚,但產業空心化,缺乏成果應用轉化空間;深圳具備「四個90%」的科創優勢,即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來自於企業,但高校科創實力相對不足。

香港貿發局深圳首席代表曾沂靖說:「香港《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促進科技產業發展、推進『再工業化』。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多年來不斷優化在科技領域的產業鏈。」曾沂靖認為,香港已經有了從「0」到「1」的源頭創新,但如果只有研發,香港的創科還是做不起規模,香港現在應着力發展從「1」到「10」,即大規模量產前的小規模測試、小規模量產,這樣才能沉澱產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提供就業崗位、帶動香港年輕人鑽研科技。

(來源:大公報A8:要聞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