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風基金|隱源性中風
看過這系列之前文章的讀者,會清楚知道中風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型。出血性中風主要由高血壓,服用抗凝血劑或由血管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而引起;而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則包括:「三高」、吸煙、心房顫動、小中風和缺乏運動等等。但並不是每個中風病者的致病原因都這般明顯,尤其是一些較年輕的病患者,有時醫生都要像偵探查案般,透過仔細的問症、檢查和化驗,抽絲剝繭,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然後對症下藥,給予病人適當的治療。
就如診斷中風病,醫生有時也需要小心排除一些類似的疾病(Stroke mimics)。曾經有遇見中年男士,對半日內所發生的事情完全失去記憶,但身體其他的功能卻正常,還經常問身邊的人自己身在何方,正在做甚麼事情,予旁人一個思緒混亂、言語不清的印象,產生中風的懷疑,甚至腦部磁共振掃描也可能出現像缺血性中風般的變化。但若果可以從病人和旁觀者取得詳盡的細節,察覺到患者只是失去數小時的記憶,而各項腦部功能皆維持正常,便可診斷他是患上「暫時性全面遺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而並非中風。
除此以外,中風病發時,病人可能會出現抽搐的徵狀。只不過,一些腦癇症病人在抽筯後也可以出現部分肢體短暫癱瘓的狀態,活像中風病人常見偏癱的情況,哪麼究竟有沒有辦法去準確分辨兩種不同的診斷呢?若果我們可以在病人抽搐時觀察到其眼睛有否出現偏視的現象,再加上血液檢查、腦電圖分析和腦掃描的結果,就應該可以讓醫生得到正確的答案,使病人獲得適當的治療。
雖然有約四分一的缺血性中風是由心房顫動所引起,但心律不整的情況可以是陣發性的,當做心電圖時的心跳頻率是可以正常的,必須透過長時間的監察,才有機會捕捉到陣發性心房顫動,醫生才可適當地採用薄血藥來治療這類病人。因此,如缺血性中風病人的掃描影象顯示,病灶似是由漂流的血栓所引起,醫生便會安排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紀錄,來增加察覺心律不整的敏感度。隨着新技術如植入式心跳監察儀和新一代智能手錶的更廣泛使用,令診斷陣發性心率不整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
除了心律不整外,一些結構性的心臟病,也可以成為隱源性中風的元兇。例如卵圓孔未閉症 (Patent foramen ovale)。卵圓孔是在左、右心房的間壁上的一個通道,容許胎兒的血液,從右心房不經肺部直達左心房再流到身體其他器官,但有四分一的嬰兒在出生後,這條通道仍沒有完全封閉,讓血栓粒子有機會從右心房逃走到左心室和主循環系統,再漂移至腦動脈而引起缺血性中風。要確定這個病因,醫生仍需排除其他常見引起缺血性中風的原因,並且在經食道心臟超聲波檢查時證實血液在心房之間有轉流的現象。若病人因這情形出現重覆的中風,尤其是較年輕者,則可透過微創手術來關閉卵圓孔,便可有效預防再次中風。順帶一提,這些病人的偏頭痛病發率較高,手術後可能連頭痛也不藥而癒。
筆者曾經治療幾位年輕女士,她們缺血性中風病發時的年紀不到三十歲,不但沒有「三高」,也沒有吸煙的壞習慣,腦血管掃描也找不到畸形的血管,經反覆檢驗後才發覺患有抗磷脂綜合症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這是一個免疫系統的疾病,抗體令血管栓塞或產生血栓,導致自發性流產或中風。
這類病人要預防中風,需要服用舊一代的薄血藥華法林 (warfarin),增加治療的複雜性。其他一些免疫系統的疾病如紅斑狼瘡和血管炎等,也會增加年輕人(特別是女性))患上中風的風險,必須用藥物把疾病的活躍程度減低,才可有效地預防中風。
另外女士在懷孕期間,也要定期監察血壓,多飲水和常做運動,因為腦靜脈栓塞和妊娠毒血症併發的腦出血,也是較罕見的中風成因,不可掉以輕心。
要緊記,中風可以影響不同年齡層的病者,必須留意「談笑用兵」口訣,遇上中風的徵狀,一定耍把病人馬上送到醫院,醫生除了會立即給予緊急的治療外,還會安排適當的檢驗,務求找出致病的原因,再妥善規劃合適的預防策略。
香港中風基金系列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