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專項整治食用檳榔 千億檳榔產業何去何從

海南一家公司女工分揀檳榔乾果(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姚進、何玫、任芳頡)內地多城早前針對食用檳榔展開專項查處行動,引發坊間熱議。檳榔有致癌性,包括美加澳等國在內諸多國家已將檳榔列為違禁品,加之2020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最新修訂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未將「食用檳榔」收錄在內,這意味着檳榔在法律意義上不算「食品」。據《中國市場監管報》報道,2011年至2018年,檳榔產業產值從558億元上漲至781億元(人民幣,下同),且仍呈繼續上漲趨勢。一邊是日趨收緊的監管政策 ,一邊是預期千億規模,涉及湖南、海南兩省乃至全國的檳榔產業及大量就業人口。產業何去何從,人員如何轉型,都是已經擺在枱面上的問題。 

江西南昌市場監督管理局早前發布《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在全市範圍內下架停售檳榔製品的告誡書》,要求自11月1日起,全市所有食品經營者立即下架停售檳榔製品,仍銷售的將被依法立案查處,使之成為首個公布將檳榔作為食品銷售的經營者將被立案查處的內地城市。通報稱,整頓是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通知或省級市場監管局有關工作要求。此前,貴州、四川、浙江等省多個地區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均先後發起專項整治。香港文匯報記者對多地檳榔行業從業者進行採訪發現,雖然官方並未一刀切,但未來內地全面禁食檳榔已成大勢。

上述發於10月24日的通報稱,經2022年9月部署開展了對以食品名義銷售檳榔製品的清查行動,多數商家主動下架停售了相關檳榔製品。但仍發現有商家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違法售賣檳榔製品。通報強調,全市所有食品經營者立即停止在線上和線下渠道銷售檳榔製品行為,第三方平台需履行管理責任。自11月1日起,仍有違法銷售的,將依法予以立案查處。

近期購買檳榔顧客有所減少

今年5月,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在「習水市場監管」公眾號上發布了檳榔致癌相關文章,表示「請廣大經營戶自覺下架處理」並開展專項清理。9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南充市南部縣建興鎮、成都市新津區、浙江義烏等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先後發布類似通報和發起相關專項整治。

香港文匯報記者11月2日通過美團外賣查詢發現,南昌市已無法搜到任何與檳榔有關的外賣信息。但貴州習水,四川成都彭州、都江堰、新津區,浙江金華、義烏仍有作為食品的檳榔銷售,四川南充市區雖可搜到檳榔製品的信息,但曾公布下架檳榔通報的南部縣建興鎮則只有一條藥房銷售的信息。

北京朝陽區百子灣佳樂美超市工作人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已在網絡得知有關檳榔的新聞報道,但截至目前尚未接到停售通知。該名工作人員證實,近期購買檳榔顧客有所減少。

檳榔下架事件並沒有引起部分民眾的足夠重視。圖為一名市民在長沙一間店舖購買食用檳榔(香港文匯報記者姚進攝)

國家推動海南試點借鑒煙草立法

上月底,農業農村部經過協商財政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回應毛萬春等19名全國政協委員的相關提案答覆時表示,國家有關部門將支持海南省利用自由貿易港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發揮自貿港先行先試作用,借鑒煙草監管經驗,從「特色產品」「嗜好品」管理角度,加快推進檳榔產業健康發展的地方立法工作,開展將檳榔作為地方特色農產品規範管理的試點,明確檳榔屬性定位,為檳榔產品監管提供法律依據。

「檳榔產業近幾年野蠻發展的原因之一在於檳榔在法律層面上不屬於『食品』,缺乏必要的生產、銷售、營銷監管,這種看似火熱的產業發展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的。」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朱晨認為,從公共衞生和民族昌盛的長遠發展角度考慮,一些省份禁售檳榔是一項利國利民的舉措,檳榔產業和農戶轉型短期來說雖然艱難,但長痛不如短痛,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戰略目標,在國家層面全面禁止生產、銷售、食用檳榔也將會是大勢所趨。

農業農村部上述答覆還提到,檳榔是傳統中藥材,歷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均有收錄,目前有檳榔四消丸、木香檳榔丸、疏肝平胃丸等2,200餘個中成藥品種、1,400餘個藥品批准文號處方中含有檳榔、焦檳榔。為盡快推進檳榔安全性相關研究,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和萬寧市政府已多次召集相關專家進行座談交流和專題研究,並委託海南大學、國家果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檳榔風險評估應急專項研究及圍繞關鍵成分檳榔鹼等進行檳榔成癮性和減害增益等安全性研究。

全面禁售需設政策過渡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各地對於是否能進行檳榔銷售、檳榔屬於何種商品類型等問題,尚未有統一的規定,標準也不相同。相比較而言,同屬一級致癌物的煙酒類產品,相應有煙草專賣法、酒類流通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監管。」他說,當務之急是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出台相關規定,保證行業有法可依,規範銷售行為。「對檳榔產品進行有效監管,是考慮多方利益的臨時舉措,最終目的還是要全面禁售檳榔『食品』,促進群眾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胡冰川建議設立一個政策過渡期,「時間越短越好。」

海南省萬寧市檳榔種植園(網上圖片)

致病醫療負擔抵消產業經濟效益

據相關醫院公開數據,短短十年(2006-2016年),檳榔就在湖南長沙造成了8,222個口腔癌病例。2021年湖南省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湖南男性口腔癌發病率已經上升到第5位,死亡率上升到第8位。中國台灣地區衞生部門也曾公布相關數據,每年患口腔癌的人大約有7,000人,每年死亡達3,000人,其中95%的人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有研究認為,因食用檳榔致病造成的醫療負擔已越千億元規模,大大抵消了檳榔產業的社會經濟價值。

口腔癌患者近九成慣食檳榔

著名口腔專家、北京凱瑞口腔門診部負責人宋曉玲醫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檳榔中含有的氨基酸、生物鹼以及多種微量元素,適量服用是對身體有益的,具有驅蟲、消積、下氣等功效,這也是它作為一味中藥入藥的原因,用於治療日常生活中的蛔蟲病、消化不良等症狀。但檳榔中的主要成分檳榔鹼,可以刺激神經,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容易成癮。長期食用會對口腔產生嚴重的損害,甚至導致癌變。

北京雖食用檳榔的人不多,但宋曉玲醫生仍接觸過不少因食用檳榔導致口腔病變的患者。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長期咀嚼檳榔,會導致牙齒磨損量加大、牙齒變黑、牙齦萎縮等問題,形成牙周病。還會出現一系列口腔黏膜病,導致口腔黏膜下層纖維性變,張口度變小,進食吞嚥困難等,而這些口腔黏膜病都有癌變的可能。若檳榔和煙草共同食用,會直接加大口腔癌、喉癌、咽癌、食道癌等患癌風險。內地醫療院所數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口腔癌之患者中約有88%有咀嚼檳榔的習慣。

2017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曾對長沙當地五所醫院口腔癌患者進行統計的數據顯示,2006—2016年十年間,因檳榔導致的口腔癌患者人數翻了近20倍。據研究預測,到2030年湖南與檳榔相關的口腔癌患者將累計超過30萬人,在全國則可能超過100萬人,造成的醫療負擔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大大抵消檳榔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檳榔乾(網上圖片)

特稿|旺季不敢招工 從業人員進退兩難

內地多市禁止食用檳榔,也使大量檳榔產業從業人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據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統計的數據,湖南省相關從業人員達30萬,全省檳榔生產、銷售的產業鏈就業人員約200萬人。檳榔主要產地海南亦不容樂觀,截至2019年海南種植檳榔人數為230多萬人,檳榔收入比重相對較高。如何能保障近五百萬相關從業人員在禁止食用檳榔後生計不受太大影響,考量兩省政府的效率與擔當。

企業銷售額縮水二成左右

內地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全國名稱或經營範圍含「檳榔」,並為存續狀態的企業有1.5萬餘家,其中湖南7,500多家為全國第一,市場上知名度比較高的檳榔品牌,如口味王、胖哥、伍子醉等,都是湖南本地企業。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統計的數據,湖南檳榔生產企業主要位於湘潭、益陽、長沙三市,帶動相關產業超過500億元。

長沙一家規模較大的檳榔企業的生產負責人肖先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檳榔企業絕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屬於弱勢群體,但產業規模不小,而且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所在工廠有員工超過3,000人。本次檳榔風波,使企業銷售額縮水了二成左右,其他知名度更高、市場佔有率更高的品牌,市場受到的影響應該更大。

多廠家靜觀其變 不敢擴大生產

在湘潭易俗河招收加工檳榔臨時工的企業,卻直接關了招工電話。受檳榔下架風波影響,很多廠家都在靜觀其變,不敢盲目擴大生產。

唐女士是湘潭市湘潭縣的一位農民,平時在當地鎮上的檳榔廠打工。唐女士稱,她的工作主要是把乾檳榔切開,分成四片或六片,然後點上特製好的滷水。「工作比較簡單,但工作時間比較長,每天大概工作10小時左右,工資按天結算,少的80元一天,多的可以拿到100多。」對於檳榔下架風波,唐女士稱,已聽到一些,但廠子暫時沒有影響。「如果幹不了,就去別的地方打工。實在不行,就回家種地。」唐女士稱。

檳榔是海南230萬農民重要經濟來源

據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截至2021年末海南檳榔種植面積為259.46萬畝,產量佔國內種植面積的95%以上。檳榔也是海南230萬農民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佔全省農業人口的41.37%。

瓊中的檳榔種植戶老黃遇見今年這種檳榔價格波動的情況,就不覺得擔心。他幾年前在檳榔林下套種了咖啡,今年咖啡鮮果收入,讓他足以抵抗檳榔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老黃很感慨,他們村子之前種咖啡,後看檳榔行情好就改種了檳榔,但檳榔需五年左右才掛果,而近年檳榔果價格反覆,種了多年的檳榔樹如果砍掉太心疼。與老黃情況相同的還有海南萬寧市北大鎮的檳榔種植戶阿飛,他種檳榔已有十多年,收益大約佔家庭年收入的五成。

上述海南的受訪對象反饋,今年海南檳榔收購並未受到明顯影響。但從青果收購價格上看,今年11月均價為12.35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10元,也較一個月前降低約3元。

海南檳榔收購均價

(來源:香港文匯報A09:文匯專題 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