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團進團出」受歡迎 但關鍵始終是與內地通關

文/曾財安

在接連成功舉辦了「國際金融高峰會」與「國際七人欖球賽」後,香港特區政府再接再厲,於11月7日宣布落實旅遊業界倡議的「團進團出」方案,希望藉此啟動低迷的經濟。從這個月開始,入境旅行團在預先登記行程之後,可以憑疫苗通行證「黃碼」進入包括主題公園、博物館、寺廟等指定旅遊景點,也可以前往符合特別防疫要求的指定餐飲處所的分隔區域用餐,檢疫限制比以前放鬆很多。

政府同時表示,會與旅遊業議會進一步商定細節和執行條件,敲定後會上載至議會的網頁,本月稍後將會生效。另外,政府也在探討,平衡傳染風險後,可否允許短暫停留的入境旅行團在留港期間進行較少核酸檢測,只需要每天進行快速抗原測試。這一連串措施公布後,旅遊業議會與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表示大力支持,更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快復常,最好是年底前可以實施「0+0」。

在一片歡迎聲中,一些負責前線工作的旅遊業界中人,如香港旅行社東主協會會長葉慶甯則指出,「團進團出」是比前進步,但卻相對保守,效果不大。他說,在疫情之前,報團來港的旅客主要來自內地和東南亞,其它國家的旅客並不多,現在這個檢疫措施新調整主要是瞄準東南亞旅客。由於內地和香港尚未正常通關,加上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近月來大幅度貶值,兩地居民來港的意慾大減,恐怕會影響新措施的吸引力。入境旅遊接待協會主席梁耀霖同樣認為,新措施將有利入境旅客來港,但同樣不期望即時有很多旅客來港,希望會越來越好。

由此可見,兩個負責實際操作旅遊業務的行業負責人態度正面,卻措辭謹慎委婉,大家只要稍微消化一下其說話內容,就能品出表裏兩個意思。表面的當然是支持政府這個新措施,但因為主要是面向東南亞人士,幫助實在有限;內裏的意思是,如果與內地不能正常通關,一切都只是「小打小鬧」,聊勝於無。所謂寒天飲雪水,點滴在心頭,相信沒有誰能比業界中人更能掌握實際情況,洞悉當中的玄機。

當然,政府不能單憑某些人的一面之詞,就驟然下定論,一定要同時採取唯物辯證法,理性地去檢視一下有關的統計數字,才能準確地掌握實際情況。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的統計,在最近這幾年的入境旅客數字中,大概80%是內地居民,其它各國的加起來只佔20%。2018年,即修例風波前的一年,全年入境旅客數字為6515萬人次,內地旅客則有5104萬人次,日平均為14萬人次。假若很保守地估計,以內地旅客每人在港平均消費為1000港元算(下同),一年的總消費即達約510.4億元,日平均約1.4億元,這還沒有包括購買樓房、珠寶黃金首飾、名牌衣服、電子產品等貴價物品在內。

2019年,即修例風波那一年,入境旅客數目驟然下滑,但仍有5591萬人次,內地旅客佔4377萬人次,日平均為12萬人次,年消費有438億元(1000元每人次),日平均約1.2億元,仍是特區的一個很大財政收入,有20多萬相關行業從業員賴以維生。2021年,因為香港新冠疫情反反覆覆,入境內地旅客日平均人數跌至微不足道的約200人,其它國家入境旅客的日平均則是80人,帶來的消費基本上是零,旅遊業界的慘況可想而知。

2022年首4個月,各個口岸依舊是門堪羅雀,入境內地旅客日平均進一步跌至102人次,但仍然比其他國家的總數為多。5至8月,入境內地旅客因為檢疫措施的調整而回升,入境內地旅客日平均有1151人次,按升幅有11倍,但實際數字仍是極低,但已是其它地區旅客入境總數目的10倍。9月26日,政府開始實施「0+3」,入境旅客數目繼續上升。11月7日,入境旅客數目創下今年的新高,內地旅客有1913人次,其它地區旅客則為1632人次。

從上述一連串數字可以清晰地看到三點:

第一,內地旅客每年為香港帶來數百億消費,遠遠超過其它地區旅客,不過這筆錢已經消失了近3年。

第二,只佔總數20%的其它地區入境旅客確實因為檢疫措施的放鬆而多了人來港,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日平均千多人,屬於杯水車薪,而其中不少相信是來港工作賺錢的外傭。

第三,占總數80%的入境內地旅客基本上沒有增長,日平均依舊維持在2000人以下,主要原因是,他們現在來港確實比前方便得多,但因為兩地沒有正常通關,他們回去時仍要在內地接受「7+3」檢疫隔離,時間成本很高,況且香港每天高達5000宗的確證數字着實嚇怕了他們。

換句話說,在內地與香港不能通關的情況下,特區政府無論怎樣放鬆檢疫措施,對內地居民基本上都是沒有任何吸引力,每年幾百億元的相關收入也因此打了水漂,十分可惜。至於緩慢增加的其它地區入境旅客,他們人數不多,消費力相對較弱,那麼弱的遠水恐怕很難可以救近火。

時間已經越來越迫切,希望特區政府成竹在胸,袖裏有良策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