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大腸癌成因及治療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大約一半的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第三期或以上,屆時痊癒率已跌至7成左右。由於大腸癌早期症狀未必明顯,令人容易忽略身體警號,以下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位「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
大腸癌成因:大腸瘜肉一定會演變成大腸癌?
大腸瘜肉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良性的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的機會較低,惡性的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的機會則較高。事實上,約 90%的大腸癌是由瘜肉經年累月演變而成,故當發現大腸內有瘜肉存在便不應掉以輕心,應及早切除,以免假以時日演變成大腸癌。
很多人覺得大便出血便是患上大腸癌的先兆,但其實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痔瘡、腸發炎、腸潰瘍及腸癌。大便出血只是大腸癌的其中一個症狀,其他症狀包括排便習慣和糞便形狀的改變、腹痛和貧血等等。建議患者一旦出現大便出血的症狀,應盡快求醫及接受大腸鏡檢查。
此外,經常便秘某程度上亦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機會。這是因為便秘人士一般缺乏運動及飲食習慣欠佳(例如多肉少菜),這些生活及飲食習慣的確可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此外,糞便長時間滯留在大腸內會分泌毒素,刺激大腸黏膜,因而增加癌變的機會。
大腸癌治療
大腸癌手術的切除方式及範圍是由外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作出判斷。 一般而言,切除的標準是以腫瘤近端及末端的 5 至 10 厘米作邊界,確保切除乾淨,同時亦需切除附近的淋巴核,以減低復發機會。
許多直腸癌患者都會擔心手術後一定會成為「永久造口人」,社交和生活質素也因此大不如前。事實上,是否需要「永久造口」,需視乎腫瘤與肛門之間的距離。一般而言,若腫瘤距離肛門少於 5 厘米便需要「永久造口」。有時候,即使腸道成功吻合,能保留肛門,但為了手術後的康復較為理想,外科醫生會在患者的腹部開一個「臨時造口」,待傷口癒合及完成所有跟進治療後才將「臨時造口」 關閉。
對於部分大腸癌患者而言,手術前先接受放射治療或化療能有效縮小腫瘤,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順帶一提,其實不少「永久造口人」在熟習造口的護理後,很快便能接受及適應造口的存在,其社交和生活質素與正常人無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