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育英才 一文睇3港師教書育人感人事跡

(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洪肆)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香港一群教育者一直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樑之才,這些感人事跡,不光書寫着香港故事,更是「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的最美寫照。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為讀者整理了香港部分教師教書育人的感人事跡,方便大家學習。

帶「草根小學」苦戰13載 籌款2300萬全惠學生

2002年,放下薪高糧準的公務員「鐵飯碗」,「冒險」到收生不足的鮮魚行學校當校長,雖然屢獲挖角邀請,但仍不為所動,堅持帶領學校闖過兩次殺校危機。梁紀昌的故事是教育界的神話,他為這所「草根小學」籌得的款項超過2300萬元,且全數用在學生身上,凡此種種,均是官津校界別的耀眼紀錄。

2004年,梁紀昌笑言:「有這些學生的笑容,足夠讓我不怕艱辛,堅持辦學的理想。」(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成績次要 首重做人態度

當時梁考慮到名校壓力大,辦學團體講求聲譽,會向學校施壓,要催谷學生成績,「英文教深一級,不行就踢走你;推精英班;每日至少10項功課」,試過有某名校的小二生因作文未達100分而被迫寫悔過書。他認為,這情況就像要打造國家運動員,「培育一個體操王子,可能淘汰1000個人,傷900幾個人,只有一個能捱出頭來,但已糟蹋很多學生,我不想做到這一步。」他對個別名校「培育」學生的方式難以苟同,反而認為最重要教學生做人態度。

承諾校董會 3年扭轉困局

他笑言自己做過官,有時「牙擦」,「名校不用做都是名校,當年每區都有弱勢學校,鮮魚行排尾二,我想扭轉頹局。」拒絕名校聘任後,他跑到鮮魚行學校校董會,「我跟他們(校董)說,3年扭轉不了學校(困局)就辭職。」

救校響名堂 挖角俱謝絕

如願成為鮮魚行學校「掌舵人」,梁紀昌未及實踐抱負,結果學校翌年就因為收生不足而面臨殺校。他力挽狂瀾,帶領鮮魚行學校成為當年唯一一所申請特別視學而不用被殺的學校,他本人亦因救校成功在教育界聲名大噪。他透露,當時有直資學校以高一倍的薪金掘角聘請他做校長,「救了(學校)就走,別人會怎樣看?我不走。」

不少學生會主動走入校長室,與梁紀昌(左)聊天。(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拒撇下教師 「再打仗」護校

2007年,學校又陷入殺校危機,有教育機構表態願意接收學校,但表明條件是只會留下樑紀昌一個人。梁說:「當年出生入死,現在名成利就便撇下他們(教師),好殘忍喎。」於是他選擇「再打仗」,向政府爭取免殺,再度護校成功。

2014年,梁紀昌與鮮魚行學校學生。(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梁紀昌在鮮魚行學校任職10多年,他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善心人的注意及支持,學校多年來接獲捐款總金額超過2300萬元。梁紀昌強調,捐款全部用於學生身上,包括提供免費補習、課外活動和膳食;推行小班教學;以學校名義借出100萬元予舊生到海外留學。

梁紀昌在2015年獲教院頒授榮譽院士銜頭,鮮魚行的學生特別到場恭賀他。(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梁紀昌2015年退休後,不斷被各大、中、小學以及志願機構邀請主持專題講座,分享辦學心得、親子教育和正向心態教育。

以全港最低薪應聘教職成為「五個小孩的校長」

在講求贏在起跑線的時代,不少家長都追求名校。然而,一名外號「神奇呂俠」的香港教育界人士,卻因以全香港最低校長薪酬(4500港幣),成功挽救元朗錦田元岡幼稚園避免殺校危機,成為傳奇人物。其故事被更改編成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

呂麗紅為學生願收低薪一腳踢。(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為學生願收低薪一腳踢

呂麗紅從事幼兒教育多年,2008年因身體欠佳而提早退休。2009年,她看到報章報道,元朗錦田元岡幼稚園只得5名學生,而前任校長以身體健康為由辭職,校監以僅餘的4500元低薪招聘校長,希望有心人能仗義幫忙。一旦無人接手,該校就會倒閉。

呂麗紅不想「見死不救」,決定應聘。本來,她以為只做到學期完結,待5名學生過渡到新學校就功成身退,但學校希望能繼續辦學,而為了該5名學生繼續開心上課,她就答應留任了。自此,她就兼任該校唯一的校長、老師、校工,甚至保母車司機,並落力招收學生。

2009年,在校長呂麗紅及其家人努力下,元崗幼稚園學生由5人增至8人。(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她和學校的故事經傳媒報道後,在香港社會引起了極大的迴響,各界紛紛捐款予元岡幼稚園,令該校得以發展,並成功把這所瀕臨倒閉的村校,打造成一所富口碑的學校,學生人數在5年間由5人增至64人。其後,這個故事被拍成有口皆碑的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

楊千嬅與真校長呂麗紅一起進場。(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2015年,她獲特區政府頒授「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表揚她致力改善教育環境及質素,成功「拯救」一所只有5個小孩的村校。

最美教師譚蘊華創「口訣歌」助身障生學中文

教師春風化雨,不論是教學和關懷,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曾在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任教的譚蘊華,20多年來教導過不少身障學生,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她自創「口訣歌」,讓學生從易記、易學的口訣中尋找學中文的樂趣。她又與教師及社工組成「圓夢小隊」,發掘學生興趣及才能,並尋找資源為學生完成夢想,「時間不等人,他們想做就會為他們做到。」憑着教學的熱誠及對學生的關懷,令譚蘊華成為央視「十大最美教師」之一,更是「最美教師」首個香港得獎者。

獲得「最美教師」美譽的譚蘊華,期望學生可突破自身限制,完成夢想。(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譚蘊華早年就讀師範學校,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首4年她在國際學校任教中文,進修時在導師建議下,選讀特殊教育相關課程,自此開啟了教導特教生之路。

譚蘊華表示,她早在國際學校已為外籍生設計教材和安排活動,學習中文;但特教生的學習能力及差異大,不少肢體弱能的學生,身體的障礙或會影響他們的智力和記憶力,加上多重弱能的學生,更多是「想做,但做不到」,因此她想透過調適教材,令他們更有效學習中文。

譚蘊華有份創作的「口訣歌」,幫助特教生以生動方式學習中文。(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10多年前,她創作了「口訣歌」,透過生活例子,令中文字更形象化,提升他們對學中文的興趣,「一點去到筲箕灣,一撇去到牛池灣,列車轉彎,列車轉彎,列車再轉彎,叮叮噹噹。」上述是其中一首「口訣歌」,唸出「為」字的筆順及筆劃。「口訣歌」容易掌握,家長亦可為子女溫習,曾有家長向她表示,子女不再抗拒學中文。她亦憑着「口訣歌」,獲得2007/08年度的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特殊教育需要)。

她笑言,「口訣歌」並非由她一人獨力完成,因學生不時會「腦震盪」向她提供點子,助她完成,故同學的創意及努力功不可沒。

該校學生普遍從初小入學,譚蘊華可謂「睇住佢哋大」,視學生為子女,「學生成功我就最開心」。她口中的成功,並非學生以優異成績畢業,而是看到他們成功突破自身限制,完成夢想。

譚蘊華早前親自到央視領獎。(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盼為內地特殊教育貢獻

譚蘊華對自己能成為央視「十大最美教師」之一,感到十分驚喜和開心,她期望可為內地的特殊教育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