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領路人習近平

2022年10月23日,剛剛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採訪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記者親切見面。這是習近平向在場的中外記者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被選舉繼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他在中外媒體前發表講話,表示「我們正意氣風發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自他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0年來,中國發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革,經濟總量從54萬億元躍至114萬億元,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作為中共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習近平肩負重任。他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實踐10年前許下的中國夢諾言,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領導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引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著有《中國領導人是如何思考的》一書的美國學者羅伯特·庫恩說,習近平對於中國國情有着客觀全面的了解,對於中國未來有着詳盡理性的思考。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說,習近平做事的一切動力都來自人民,這對於中國現階段的發展至關重要。

曾與習近平在北京八一學校同窗的老撾國家電力公司原副總經理薩馬諾·奔舍那說,習近平做事情不為私利,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讓世界也受益。

一、從黃土地一路走來

「8年多過去了,總書記那一聲『大姐』,叫到我心裏了,一想起來就覺得非常溫暖。」石拔三回憶說。2013年11月,習近平沿着狹窄山路來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走入村民石拔三家。石拔三不識字,沒看過電視,不認識黨的總書記。她問:「怎麼稱呼您?」習近平拉着她的手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得知石拔三64歲了,習近平說:「您是大姐。」

2021年10月,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習近平走進大田,俯身摘下一個豆莢,一撮一捻,察看成色,將一顆大豆放進嘴裏,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一旁的農技負責人感嘆:「這是老農民才有的動作呀。」

10年裏,習近平約100次到基層考察,每次都會來到群眾中,拉家常,問冷暖。他在胡同給快遞員拜年,在工地同農民工交談,在的士公司與「的哥」「的姐」探討年節打車難的解決之道,在清潔站稱讚環衞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這些言談舉止流露出這位從黃土地一路走來的黨的總書記對人民的赤子深情。

1953年6月,習近平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他的父親習仲勛是中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近平從小深受父親影響。後來他形容父親「像一頭老黃牛,為中國人民默默地耕耘着」;「這也激勵着我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事業中,報效養育我的錦繡中華和父老鄉親」。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不滿16歲,習近平即離開北京,隨身帶着母親齊心縫製的一個綉有「娘的心」字樣的針線包,到陝北農村插隊勞動7年。

他在回憶這段生活時把自己稱作農民。他遠離家人,睡窯洞,被跳蚤咬,與鄉親們一起放羊、鍘草、挑糞、拉煤,什麼苦都吃。習近平在梁家河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他的願望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他帶領鄉親們打井、修淤地壩、修梯田、建沼氣池。一年後,村民吃不飽飯而去逃荒的情形看不到了。

2013年,習近平出訪哥斯達黎加,到一個農戶家裏做客時,還特別提起自己當農民的經歷。「很少有國家領導人會因為自己曾經是農民而感到驕傲。」農戶主人的兒子阿爾貝托說,「別的領導人可能不會提及這種經歷,但習近平不是這樣的。」

2013年6月3日,正在哥斯達黎加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走訪當地農戶薩莫拉一家,與他們親切交流。(新華社 張鐸 攝)

艱辛的農村生活使得習近平格外珍惜糧食。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他多次就「舌尖上的浪費」作出批示,要求開展「光盤行動」。他反覆叮囑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習近平講,對「人民」二字的理解來自他在陝北插隊時的感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他的從政生涯。習近平在上世紀70年代末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軍委辦公廳擔任國防部長的秘書,3年後他主動申請到基層工作,來到貧困的河北正定縣任職。他的夫人彭麗媛回憶,他的許多同學都出國賺錢去了,他也不是沒有條件出去,但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選擇了當人民公僕的路。

這是1989年,時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帶領地直機關千餘名幹部到寧德縣南漈水利工地參加清溝排障修整水渠勞動。新華社發

在正定3年,習近平騎單車跑遍全縣25個公社、220多個大隊。有時,他去鄉村考察正趕上鄉親鋤地、間苗,習近平就擼起袖子、拿起鋤頭跟鄉親們一起幹。他還把縣委的吉普車讓給記者坐。他說:「記者時間緊、任務重,跑的地方多,跑的路也遠。」

這之後他到沿海的福建廈門市任副市長。他購買了一輛「武夷」牌單車,騎車帶着工作人員到社區街道或工廠去調研。之後習近平到寧德地區任地委書記。他帶幹部到貧困的下黨鄉調研,沒有路時他們就用刀砍掉野草走過去。看到農戶貧苦,習近平就掏出自己的錢給他們。他拍板為鄉裏修公路、建水電站,指明脫貧之路。

在正定,他跑遍所有村;在寧德,他到任3個月就走遍9個縣,後來又跑遍絕大部分鄉鎮;到任浙江後,用一年多時間跑遍全省90個縣市區;在上海7個月,他就跑遍全市19個區縣;任總書記後,他的足跡遍及31個省區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他多次引用毛澤東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強調幹部要掌握基層調研這個「基本功」。

2012年12月底,任總書記一個多月,習近平就走進河北阜平貧困戶家中看望,盤腿坐在炕上,同鄉親手拉手,詳細詢問生活情況。此行,他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動員令。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兩個月,習近平走進遼寧瀋陽一個改造後的老舊小區,關心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唐榮斌老人一家。(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習近平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在山清水秀之地,他對大自然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有次他考察泰寧縣上清溪,一條紅色鯉魚跳上竹排,排工說有口福了。習近平卻脫下鞋套,用它裝滿水,把鯉魚放入,到下游水深安全處放生,並告訴同行人「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擔任總書記後,他把在浙江省委書記任上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變成規模空前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行動。

他把在福建創立的「下訪制度」延續到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後。2007年,正值上海多種矛盾凸顯,動遷問題、企業轉制問題、農村土地和集體資產分配問題,樣樣都是難題。習近平提出領導幹部要下訪。有人擔心會「惹麻煩」,但習近平很堅決,說:「我在浙江就搞過下訪,上千人的大場面都碰到過,沒有什麼好怕的。」

習近平到中央工作後繼續發揚親民本色。每逢春節前夕,他都去老百姓家裏做客,送去節日問候。早年在農村挨餓和種地的經歷,或可解釋他每次幾乎都要在老鄉家裏掀鍋蓋、察地窖、摸火牆、看廁所。他還頻繁以通信方式同民眾保持聯繫,通信對象從種糧大戶到民營企業家,從革命老區的小學生到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從烏蘭牧騎隊員到邊防官兵等。

他在2013年作出精準扶貧決策部署,向農村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點對點幫助貧困農民。庫恩認為,習近平的領導力和兌現脫貧承諾的決心是中國成功脫貧的主要原因之一。

男兒有淚不輕彈,習近平卻為人民流淚。1966年,初中老師在課堂上朗讀《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習近平聽得淚流滿面。「我後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習近平說。他還曾回憶:「當年告別梁家河村的那一刻,是插隊最難忘的一件事,那一次是當眾哭了。」2015年,習近平又回到梁家河村,帶着自己出錢採辦的「年貨」給鄉親們拜年。

這是1973年上山下鄉時期,習近平(左二)在陝西省延川縣。新華社發

與民眾同甘共苦使習近平鞏固深化了入黨時的理想信念。他將之概括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10年裏他發起5次黨內集中學習教育,要求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習近平年幼時,母親齊心就給他講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他說。

習近平深諳百年前中國的苦難,形容那時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2018年,他在山東劉公島考察時登上炮台遺址,面對黃海沉思良久。在甲午戰爭博物館,他完整念誦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衛》。這座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島見證了一個多世紀前號稱「遠東第一」的清朝北洋海軍覆滅,戰敗讓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並賠償巨款給日本。

習近平是首位在新中國出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他感受了共和國「站起來」的驕傲——抗美援朝勝利,建立比較完整工業體系,造出「兩彈一星」……他盛讚這些成就,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習近平激情澎湃投身改革開放。從相對落後的內陸到發達的沿海,他都是招商引資、推動外貿、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領頭人。習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間,是當地引進台資、外資企業最多的階段。在浙江,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並要求人們學習民營企業家拚搏奮鬥的精神。任總書記後,習近平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他說,「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我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

他善於從務實及長遠的戰略角度思考問題。在福州,他提出「3820」工程,並要求「馬上就辦,真抓實幹」。他提出的「八八戰略」至今仍是浙江省發展的指南。他很早就倡導建設「數字福建」「數字浙江」,給地區發展裝上信息化引擎。「他總是能預見到更長遠未來的經濟情況。」福建民營企業家王晶說。

2020年,習近平領導起草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中國長遠發展作出系統謀劃。為做好規劃,他主持召開多個座談會,聽取企業家、科學家、基層代表等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並指示開展網上徵求意見。網民踴躍參與,留言100多萬條,有關方面從中整理出1000餘條建議。

習近平在任上海市委書記和任國家副主席期間參與籌備世博會。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加的上海世博會吸引了海內外超過7300萬人次到現場參觀。任總書記後,習近平倡議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他推動形成包括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和廣交會在內的國家級「會展矩陣」,擴大對外開放,滿足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習近平任總書記10年間,人民財富不斷增長。2021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長近八成。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5:1。

用習近平的話講,所做的一切是「利民為本」。他在自述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寫道:「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着老百姓奔好日子。」2012年他擔任總書記後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總書記後,他說,「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託、最強大的底氣」,「我們要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

習近平在民眾中有極高的「人氣」。有山村老支書豎起大拇指,當面讚揚他:「你呀,幹得不錯嘞!」年輕人在網上為他畫「親民形象漫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民對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滿意度達93%。全球知名公關諮詢公司愛德曼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達91%,蟬聯全球第一。

二、把中國帶向強盛

廣東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有一件展品,是孫中山《建國方略》相關規劃圖。這份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藍圖在當時條件下不可能付諸實施。習近平曾在它面前駐足良久。他感慨:「只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在他看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就是為把中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10年前習近平上任時面臨的形勢喜憂交集。當時,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製造業國,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發展方式亟待轉變。解決貪污腐敗、環境污染、貧富分化等問題,都是中共面臨的執政挑戰。

黨內外期待習近平帶來改變。他不負眾望,誓言「打鐵還需自身硬」,進行黨的自我革命戰略部署並制訂實施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習近平發起中共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反腐敗鬥爭,他講:「該做的事就要做,該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13億人民。」

中共十八大閉幕後不到一個月,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因腐敗被查處。這揭開了強力反腐行動序幕。10年中落馬的有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孫政才、令計劃等身居高位的「老虎」,也有國家部委、央企一把手及省市主要負責人,還有縣處級、鄉科級幹部和一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芝麻官」。習近平宣告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但告誡全黨要保持清醒頭腦,「永遠吹衝鋒號,牢記反腐敗永遠在路上」。

他以此確保9600多萬名黨員、49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純潔有力。習近平認為,中國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是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他走訪革命故地、紅色熱土,每到一地都重溫崢嶸歲月,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力量。他說,要使百年大黨「始終成為中國人民最可靠、最堅強的主心骨」。他主持提出的弘揚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等要求,在中共二十大上被寫入黨章。

他反覆告誡全黨吸取蘇聯解體和蘇共垮台的教訓,並重申築牢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必要性,要求強化黨的紀律。任總書記不到20天,他就主持制訂「八項規定」。他指示加強領導幹部個人事項報告情況核查,並對4700多名領導幹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進行了規範。他領導制定修訂《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一系列黨內法規,並完善對官員的巡視制度。他領導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將每一個擔任公職的人納入監督。

習近平對黨的重塑起到關鍵作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副院長劉靖北說,習近平使全黨思想上更加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加一致,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的黨的領導弱化、虛化、邊緣化的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黨的領導全面加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保證。」

習近平號召人們向英雄學習,領導制定了英雄烈士保護法,建立健全了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他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出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是愛國主義。10年來,「正能量」成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詞彙之一。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將台堡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新華社記者李濤攝)

還在正定當縣委書記時,習近平就求賢若渴,發起對全縣知識分子的3次普查,建立了正定有史以來第一份「人才賬」,還親筆撰寫面向全國的「招賢榜」,引來數百名專業人才。擔任總書記後,習近平確立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新修訂的幹部任用條例倡導「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標準。習近平提出領導幹部要具備八項本領——從善於學習到能駕馭風險等。大批理想信念堅定、想幹事能幹事的人走上黨政軍各級領導崗位。他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設人才強國。

他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說民主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那種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後就進入休眠期的民主是形式主義的。2019年,他在上海一個街道考察時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10年間,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制度和程序進一步建立健全。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參加法律草案意見建議徵詢會的中外居民親切交談,詳細詢問法律草案的意見徵集工作情況。(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習近平推進的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他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習近平是第一位在憲法前宣誓的中國國家主席。他說,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

10年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新制定法律70件,修改法律238件。一部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誕生,公民權利得到更好保障。第一部全面系統的外資立法——外商投資法施行,推動高水平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落地。針對新興領域空白區,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也陸續出台。習近平推動整頓司法隊伍,清除害群之馬,他說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是習近平進行憲法宣誓。(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隨着黨的領導全面加強、民主法治建設開創新局、反腐敗鬥爭向縱深推進,14億人口大國保持了長期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變得更好了。習近平提出適應新常態,推動改革邁過深水區。任總書記以來,他3次奔赴改革開放前沿廣東,宣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他挂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等機構,以強化黨對改革開放的領導。他要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他領導精簡政府機構,給企業減稅,推動建立新型政商關係。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個改革方案,涉及從黨和國家機構、司法體制、經濟體制到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各方面各環節。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已總體如期完成。自貿試驗區增加到21個,整個海南島成了自由貿易港。

習近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世界銀行前高級經濟學家彼得·凱尼格說,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它很好描述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指導原則。習近平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並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0年來,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這也使得中國有更大底氣和能力戰勝接踵而至的風險挑戰。

習近平經常去生產經營一線考察,推動經濟發展。有一次他到國內一家車企生產車間,看到停放着幾輛自主品牌汽車,就坐進去體驗。習近平告訴研發人員,「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要使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一個強勁的增長點」。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習近平和村幹部聊火腿和白酒的銷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走進一個村子的直播平台,被網友稱為「最強帶貨員」;之後又去關心社區工廠毛絨玩具的出口訂單。他還走街入巷到小吃店看品種、談標準、問價格。

在他的領導下,中國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1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翻了一番,佔世界經濟比重從2012年的11.3%增長到18.5%,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中國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第一個恢復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1年,中國進出口規模突破6萬億美元,對美貿易額同比增長近三成,達到7556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美國商會2022年度《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66%的會員企業計劃今年增加在華投資,中國仍然是60%的會員企業近期全球投資計劃的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來到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在茶園考察脫貧攻堅情況。(新華社記者燕雁攝)

習近平反覆強調,「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他作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論斷。他關心老百姓「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他考察大中小學、職業學校、養老院、醫院和福利院,查看老人食譜,告訴孩子「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習近平着力推進「教育強國」。在福州工作時,他曾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方針。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比例連續10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為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

從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到教育「雙減」,從建立世界上最大社保網、醫保網到啟用最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從改革戶籍制度到廢止勞教制度、收容教育制度,從力促垃圾分類、清潔取暖、廁所革命到提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習近平都作出具體指示部署。面向8500萬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覆蓋率,也在他的推動下持續提升。

習近平正式把共同富裕列上施政日程,並強調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他曾任省委書記的浙江省目前正先行先試,為全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探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共二十大上被寫入黨章。

習近平說,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國有56個民族。10年間,習近平多次前往民族地區,常說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考察時,向各族群眾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燕雁攝)

10年間,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習近平提出的「雙碳」目標顯示了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雄心。他部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並建立河長制讓全國每條河流都有「健康守護人」。隨着生態改善,大熊貓、藏羚羊、雪豹等都去掉了「瀕危」標籤。

北京一度大氣污染嚴重。習近平曾說,有段時間他每天早晨起來後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空氣質量如何。他領導中國以前所未有力度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現在不僅北京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全國也好轉了。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說,中國在2013年至2020年間減少了約40%空氣污染物濃度,如果這一趨勢延續下去,將給國民增加2年平均預期壽命。

習近平很早就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並為此投入巨大熱情和精力。在正定,一名原廣播站職工辭職辦廠,研製出可自動識別音調變化的新型舞台燈光設備。習近平給他頒發了印有「縣委書記、縣長獎勵」字樣的「自學成才獎」,並親自幫忙打開產品銷路。

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後,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他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請專家來講授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科技、區塊鏈等前沿科技議題。他考察航天中心、芯片科研所和高鐵製造組裝車間。他說,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1位,比2012年上升了23位。統計還表明,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0年前的1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

習近平與軍隊有着不解之緣,對軍隊懷有深厚感情。他主導了被稱作具有「顛覆性」的軍隊改革,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他率數百名高級軍官重訪古田,重申「黨指揮槍」,查處一批涉及軍隊高層的違紀違法案件。他堅持完善中央軍委主席負責制,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緊緊扭住戰鬥力這個唯一根本標準,加強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和能力建設,大力糾治「和平積弊」。

習近平多次閱兵。他說:「能戰方能止戰。」10年間,中國兩艘國產航母下水,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東風-17彈道導彈批量裝備,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研製方面走在前列。習近平表示,人民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支撐,有信心、有能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2019年12月17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習近平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並登艦視察。這是儀式結束後,習近平登上山東艦,檢閱儀仗隊。(新華社記者李剛攝)

「習近平是把中國帶向『強起來』的領導人。」「他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他作出的貢獻是開創性、獨特性和世界性的。」中外人士這樣評論。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匯集了他勵精圖治——包括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思考和做法,已出版4捲。習近平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他講「治大國若烹小鮮」,指出面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更需有強烈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並把握好治國火候。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意思是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式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這個思想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後,被寫入黨章和憲法,指導中國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各項事業。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改稿專家大衛·弗格森說,從脫貧攻堅到污染防治再到「一帶一路」,習近平的思想涵蓋各個領域,在各個層面落實到行動中,推動了中國過去10年發生歷史性變化。

2016年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了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的地位。

習近平說:「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對我來說就是責任,我要用畢生精力和全部生命來回報黨和人民的信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5年後,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中共二十大認為,正是因為確立了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黨才有力解決了影響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從根本上確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理論界認為,習近平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進一步擘畫了中國未來發展的新圖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中國的每名幹部、黨員都在學習和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上也有很多學者研究它。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說,他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感覺裏面充滿迷人的想法。習近平帶領中國走向的現代化與西方的不同。有朝一日人們將意識到,中國的道路將指引人類通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三、化危為機、鐵骨柔情

人們嘆服於習近平的毅力、勇氣和堅韌。面對困難,他從不退縮;為了理想,他絕不放棄。

共事過的人認為他身上有種強大力量。他經歷過多種考驗並富有應對經驗。在福建、浙江和上海任職時,他領導應對多次強颱風。他幾乎徹夜不眠指揮轉移群眾,最大程度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事認為他面對危機時「沉着應對」「舉重若輕」。

在擔任國家副主席時,習近平曾主抓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籌辦,工作面臨多重壓力:汶川地震,拉薩「3·14」打砸搶燒暴力事件,火炬傳遞遇到反華勢力阻撓。但最終北京奧運會辦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之一。14年後,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一些西方國家進行所謂「外交抵制」,但習近平領導中國向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盛會。

2022年2月4日,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宣布本屆冬奧會開幕。(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面臨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習近平強調,「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在主持起草中共十八大報告時,他明確要求加上這一論斷。

他反覆告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

在2015年也門危機中,他果斷指示派遣飛機艦船撤出中國僑民。後來這次撤僑行動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引發愛國主義熱潮。那年,中國股市跌宕,金融市場波動。習近平領導採取一系列措施,遏制了恐慌情緒,避免了一次系統性風險。

香港局勢一度變得十分嚴峻。反中亂港勢力勾連外部敵對勢力,發動非法「佔中」及街頭暴亂,以爭取「民主」為名,行分裂國家、顛覆政權之實,意圖把香港變成實施「顏色革命」的橋頭堡。習近平領導打出一套標本兼治的「組合拳」,包括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

2022年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習近平說,「一國兩制」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2022年7月1日,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監誓,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宣誓就職。(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實現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頑固推行「台獨」分裂,兩岸關係遇到逆流。習近平提出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牢牢把握了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他強調:「我們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今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嚴正警告,執意竄訪台灣,台海局勢出現緊張升級。解放軍在台島周邊海空域開展規模空前的實戰化聯合演訓,對「台獨」分裂勢力及美台勾連挑釁形成強有力震懾。一個中國原則成為更加廣泛的國際共識。

每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習近平都第一時間作出指示,要求全力救援,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他多次奔赴災害現場看望群眾,指揮抗災救災。2018年中國成立應急管理部。習近平說:「衡量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優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風險挑戰面前,能不能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共同應對。」10年來,中國的自然災害都能及時得到救援,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速度和質量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習近平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他曾公開披露過一次自己「夜不能寐」的經歷。那是2020年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團聚日子,武漢卻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徹夜未眠,第二天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疫情防控。這之前習近平作出關鍵決定,對湖北省、武漢市人員流動和對外通道實行管控。

2020年3月10日,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前往武漢抗疫前線進行考察。他到集中救治點——火神山醫院問候患者。他到社區考察疫情防控和群眾生活保障情況,並特別叮囑,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

在武漢正式「解封」的那一天,習近平給東湖新城社區全體社區工作者回信,一開篇就寫道:「我從武漢回來後,一直牽掛着武漢廣大幹部群眾。」那天,許多武漢居民走上陽台自發歌唱《我和我的祖國》。

習近平把抗擊疫情形容為一場戰爭。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控制住疫情,實現復工復產。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習近平領導實施「動態清零」總方針,將中國的感染率和病亡率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2022年,習近平又部署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習近平說,中國人口基數大,如果搞「集體免疫」「躺平」之類的防控政策,後果不堪設想。「寧可暫時影響一點經濟發展,也不能讓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傷害,尤其是要保護好老人、孩子。如果算總賬,我們的防疫措施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今年5月發布研究報告稱,若中國放棄「動態清零」,可能在短短數月內新增1.12億例確診病例,導致逾150萬人死亡。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這是習近平在東湖新城社區考察時,向在家隔離居住的居民揮手致意、表示慰問(拚版照片)。(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處理好中美關係這一目前世界上最複雜、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是過去10年間習近平花心血最多的課題之一。2018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併購,發動貿易戰。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以「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原則和姿態應對。

習近平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大阪同特朗普會晤,指出中美兩國不應該落入所謂衝突對抗的陷阱,合作是雙方最好的選擇。他同美國現任總統拜登3次通電話,又舉行視頻會晤,提出中美應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告訴美方要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

面對外部打壓,習近平強調,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國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同時以各種對等舉措強力回擊,在國際社會中積極倡導多邊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凝聚起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共識和強大力量。

習近平始終與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做毫不妥協的鬥爭。他從剛參加工作開始就對這兩種問題嫉惡如仇。有次他舉扶貧工作中的例子批評說,有的貧困地區發展產業不進行調查研究,靠拍腦袋決策,去年讓貧困戶養雞,今年讓貧困戶養羊,明年讓貧困戶種藥材,扶貧項目和貧困戶產業需求嚴重脫節。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苗族村民石拔三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談。(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習近平告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過鬥爭取得的。」在中共二十大上,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的內容被寫入黨章。

2019年3月,習近平同時任意大利眾議長菲科舉行會見。菲科向習近平提了一個問題:「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習近平說:「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無我,是中國仁人志士的一種傳統、一種精神,是為了集體的理想而矢志做出一切犧牲,不考慮任何個人利益。

習近平鐵骨錚錚,又滿懷柔情。10年中,他多次覆信美國民眾,包括中學生和小學生,習近平說,希望他們做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使者。

習近平曾長期在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和浙江任職。與他長期共事的人說他是「台商台胞的貼心人」。有一位在廈門投資的台商,由於種種原因債務纏身,日子難過。習近平多次與這位台商座談,幫助他解決問題。台商感動地說,習近平的關心讓他「一輩子都難忘」。

對於不同意見乃至批評,習近平也寬容以待。在正定任縣委書記時,習近平曾收到一名農村青年寫的批評信,說縣委抓商品生產雷聲大雨點小,還從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習近平非但沒有生氣,還笑着說:「這小子好像有點水平,想法也基本對頭,鬧不好還是個人才呢。」「我派人去考察一下,如果這個青年果真不錯,我們就請他出來抓村裏的商品生產。」擔任總書記之後,習近平強調黨內高級幹部要重視民主決策,在醞釀和討論過程中可以暢所欲言,可以批評,甚至可以反對,言者無罪。

這是1983年,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新華社發

習近平喜歡與知識分子、文學藝術家交朋友。知青時習近平與路遙住過一個窯洞,那時後者還沒寫出《平凡的世界》。兩人圍繞文學和人生徹夜長談。他還與正定縣的作家賈大山結下深厚友誼。1985年,習近平調往福建。臨分手時,習近平和賈大山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依依別情,難以言狀。

習近平稱知識分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他與老教授、藝術家通信,多次到高校與知識分子交流。在北京大學,他與耄耋之年的哲學家湯一介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習近平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會後與作家、藝術家等握手交流。

習近平以過人精力投入繁重工作。他在年輕時參加勞動打下了好的身體底子。這位「體育迷」對足球、冰球、爬山、游泳、拳擊等都感興趣,他仍抽時間游泳,每次游1000多米。他也從激烈體育競賽中感悟出應對挑戰的法則,「體育競賽特別是足球比賽的魅力就在於不可預測」,他要求經濟工作向高水平足球比賽學習,不能僅講個人技術,還要上下左右形成整體。

四、讓世界更加緊密相連

習近平還在年輕時就對世界的豐富多彩和人類的千姿百態產生興趣。他在陝北農村下鄉時閱讀大量世界名著,有次為一本《浮士德》走30里地去借。他讀莎士比亞劇作,不斷思考「生存還是毀滅」的人類普遍問題。他在窯洞煤油燈下通讀3遍《資本論》,寫下18本讀書筆記。他讚嘆:「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

這些思索融入了他數十年後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他說:「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裏,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他讚賞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說要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他說,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中國夢是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的夢,也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他指出,中國共產黨關注人類前途命運,要「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習近平1979年陪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耿飈訪問北歐。在挪威,他走訪當地普通民眾家庭,對挪威發達的福利社會印象頗深。1985年,已是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到美國考察農業。他住當地人家裏,睡在房東兒子臥室,與《星際迷航》玩偶相伴。他回憶那段經歷時說,一個突出印象是,中美兩國人民之間共同語言很多,完全能夠成為互利合作的好朋友、好夥伴。

習近平8次訪美。一名上世紀90年代接待過他的留學生回憶說,在一些專業的介紹會上,習近平幾乎從頭至尾埋頭記錄,而且特別愛發問。隨後幾年,這名留學生每年春節都能收到習近平寄送的賀卡。習近平是第一位在美國現場觀看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比賽的中國國家領導人。訪問古巴時,他還專程去海明威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和常去的酒吧,體驗這位美國作家下筆時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

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自2013年以來會晤約40次,引領兩國關係成熟、堅韌、穩定發展,發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貿易額從2012年的881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1468億美元。兩國合作建設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田灣和徐大堡核電站等重大能源項目,還啟動了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

習近平主張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中國超越對抗、結盟的舊思維,打造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習近平說,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時代。

中國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習近平說「好鄰居金不換」。他遍訪幾乎所有周邊國家,提出要按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

習近平重視延續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他兩次當選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行程中都有非洲。2013年他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30分鐘演講,獲得30次掌聲。他十分關心非洲這塊人類起源地的發展,說非洲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大陸」。

習近平3次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和部長級會議,宣布「十大合作計劃」「八大行動」「九項工程」等中非務實合作倡議。2022年南非一個基金會發布的民調顯示,在非洲青年看來,中國已成為非洲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域外國家。

2018年9月4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圓桌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和論壇共同主席國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分別主持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會議。(新華社記者李濤攝)

習近平呼籲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堅持開放創新,促進世界經濟復甦。2020年,他宣布在廈門建立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

中國同巴基斯坦、柬埔寨、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攜手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同相關各方就打造周邊、亞太、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中非、中阿、中拉、中國同太平洋島國等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積極推動網絡空間、核安全、海洋、衞生健康、人與自然、全球發展等領域共同體建設。一個多維、立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體系日益完善。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載入黨章和憲法,也被多次寫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的重要文件。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彼得·湯姆森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唯一的未來」。

出於對人類應該同舟共濟的堅信,習近平在2017年來到瑞士達沃斯,成為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首位中國元首。他說,「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呼籲共促全球發展。

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國際會議中心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在達沃斯演講後第二天,習近平又來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他發出了後來被人們熱議的「世界之問」——「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

在他看來,雖然世界各國命運前所未有地緊密相連,但人類社會又面臨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的嚴峻挑戰。

破解「四大赤字」,中國倡導以和平方式處理分歧,以對話協商解決爭端;構建全球發展夥伴關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拆除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藩籬壁壘,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以對話代替衝突,以協商代替脅迫,以共贏代替零和;摒棄意識形態劃線,團結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習近平倡導的全球治理觀,超越了數百年來國際秩序變遷背後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陳舊「世界觀」,釐清了全球治理體系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一方面,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多邊主義的旗幟不能變;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協調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和威脅,還要通過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反映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的國際政治現實。

習近平總說,「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並身體力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他喜歡用多種比喻來形象地說明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比如,中國是「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是「大塊頭」不是「墨菲斯托」。作為經歷過貧困的領導人,習近平的一句名言是,「努力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他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

2016年6月19日,習近平在貝爾格萊德參觀河鋼集團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時,來到員工食堂同工人交流互動。(新華社記者馬占成攝)

習近平說,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只有人人都珍愛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有希望。他與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一同參觀雅典衛城博物館,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討論雅典娜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與中國成語「止戈為武」之間的異曲同工。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維和部隊派出國,中國「藍盔」成為聯合國維和關鍵力量。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習近平第一時間與相關國家領導人通話促和。他還積極推動解決巴以衝突、朝鮮半島局勢、阿富汗問題等地區熱點問題。習近平曾在出訪法國時前往諾曼底戰役的盟軍登陸點,對同行人員講到戰爭給相關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低頭沉思良久。他曾說:「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習近平密集開展「雲外交」,僅2021年以來,以電話、書信、視頻等方式展開的外交活動就有百餘次。疫情期間的國際抗疫「雲會議」包括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世界衞生大會視頻會議、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等。

2020年3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並發表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習近平指示向150多個國家提供抗疫物資,將中國自主研製的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發往世界各地。更大的國際公共產品是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世界上已有約四分之三國家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成了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台。

中國已成為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版圖變化的重要因素。一些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倡議和舉措因為有習近平的大力推動才得以有效推進。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回憶說,2016年習近平邀請他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杭州,在G20峰會前一天,中美兩國領導人向他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准文書。「如果不是習近平主席的倡議,我們現在也不會達成《巴黎協定》。」潘基文說。

習近平說,中國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他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疫情發生後,他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為共創後疫情時代美好世界凝聚最大共識。這兩個倡議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呼籲加強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合作,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已經得到100多個國家的積極響應。

2021年10月25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高度讚賞習近平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展現出的遠見卓識。他說,這一倡議對提振國際發展合作、落實2030年議程意義重大,將助推世界走向更可持續和包容的未來。

「中國在構建命運與共的世界中發揮引領作用。」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說,「這種領導力不是體現在軍事上,而是道德和價值方面的影響。」巴基斯坦總統阿爾維說,正如習主席所傳達的,這個世界需要更好的合作、更深入的相互理解和更廣泛的和平。

五、開拓人類文明新形態

「我們對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習近平曾這樣表達他的時間觀;他也曾引用德國文學家萊辛的名言「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擔,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說明自己對待歷史的態度。

自青少年時期就愛讀歷史書的習近平認為,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他多次強調,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於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

習近平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他帶領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集體學習,並引用毛澤東的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中共二十大召開前,習近平為《復興文庫》撰寫題為《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的序言,提出:修史立典,存史啟智。

曾任韓國中央日報社中國研究所所長的韓友德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民眾的自信心顯著提升。習近平把「自信」概括為四個方面,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是文化自信。

過去10年,習近平走進山東曲阜孔府、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福建武夷山朱熹園等地。「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這樣感嘆。他同時指出,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衝突論」,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倡導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人類文明發展道路。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在福建省南平武夷山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說,中國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國家,它是一個文明型國家——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也就無法真正理解任何有關中國的問題。

習近平引領的中國式現代化,被認為是在創造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把中國式現代化概括為五個方面,即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說。

中外學者從各個角度和層面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質,包括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被資本所統治,追求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繼承和發展五千年中華文明又注重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優秀成果,堅持和平發展、共同進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致力破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在遼寧省瀋陽新松機械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考察。(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按照習近平擘畫的發展圖景,到2035年,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意味着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十億規模以上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中國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取得巨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的最大貢獻。

那時,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的高鐵系統總長擴大近一倍,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目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超過4億人,按聯合國標準,中國人民生活已經進入相對殷實富足階段。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在廣東省深圳市蓮花山公園遠眺特區新貌。(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從「文明蒙塵」的劫難歲月到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僅讓14億多中國人感到自豪,終結了「歷史終結論」,還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漢弗萊·莫西的辦公桌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著作十分醒目。「中國的發展故事告訴我們,貧窮和落後是可以被戰勝的,找到正確的路徑,非洲國家也能夠實現繁榮發展。」

曾任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的中國問題專家羅思義說,中國以人類歷史上最快的速度提升了最多數量人的福祉,不僅造福自己而且造福他人,這才是它最偉大的成就。「誰不希望見證歷史?又有誰不希望從中吸取可供借鑒的經驗呢?」

一個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大國正屹立於世界東方。這意味着誕生500多年、經歷曲折發展歷程的世界社會主義,不僅沒有在喧囂圍剿中被判失敗,反而是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手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10年前,剛剛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擔任總書記的習近平面對中外記者表示:「全黨同志的重託,全國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對我們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們肩上的重大責任。」 

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總書記後,習近平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我們一定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恪盡職守、勤勉工作,決不辜負黨和人民重託」。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新征程已然開啟。「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