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冀加快文化基建 助力文創走向國際

香港話劇團的作品《最後晚餐》,於2016年8月30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小劇場演出第100場(香港話劇團供圖)

(香港文匯報 副刊部)在2022年施政報告(下稱「報告」)中,特首李家超公布了「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的細節,政府將銳意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化,使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具體措施包括制定新的「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提升文化基建;成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支持國際大型文藝活動落戶香港;聚焦大灣區藝術人才培養;藉助平台力量推動流行文化走出香港;在2024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等等。業界喜見藍圖既顯現高屋建瓴之決心,也有不少貼身落地舉措。本版專訪本地多位不同界別的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解讀報告中具體措施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對於施政報告的發表,策展人俏玉蘭喜見其各方面都提出了實際措施,「雖然實行得怎樣還在未知之數,但起碼在疫症籠罩之下灰暗中看到一些希望和曙光,是件開心好事。」她認為報告對藝術界來說有不少佳音,「國家希望香港能夠發揮其國際交流的特殊作用,藝術是一個重點。所以無論是博物館,還是演藝等文化藝術方面,都有具體的資助及規劃,對從事藝術推廣工作者而言,深感鼓舞。」

香港將着重打造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圖為西九文化區(新華社)

曾讀演藝學院的粵劇演員藍天佑則表示,政府設立「文化委員會」來制定藍圖,對於文藝界是一件好事,「因為文化政策的統籌策劃不是即刻可以做到,而是長期發展的成果。」他特別提到政府鼓勵開展不同文藝範疇的見習計劃,資助相關學生到藝團和西九實習,這對粵劇界來說也有助益,「在見習計劃方面,其實在粵劇實習過程中,只有演藝及八和,如政府在這方面多培訓人才,將對業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報告亦提出對區域人才培育的建議,希望香港演藝學院重點研究為本地及大灣區培育人才,在「北部都會區」設另一校舍和增加非本地生比例。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回應認為,政府的支持將有利學院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首屈一指表演藝術高等學府的地位,以提供最高水平的表演藝術教育,為區內培養更多年輕藝術家,配合香港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長遠目標。

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管弦樂團聯合呈現的最新製作《布蘭詩歌》好評如潮,據悉演出未來將至內地巡演(攝影:Conrad Dy-Liacco)

期待增加表演場館 解決「場地荒」

施政報告中重點提出「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聚焦文化基建,具體舉措包括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館數目至19間,增加表演場地座位數目約50%,未來更會鼓勵私人發展項目加入文化藝術設施。這對常年面對「場地荒」的業界來說,無疑是一束曙光。

著名畫家及收藏家傅世亨就指出,本地展覽場地一直緊張,「目前香港藝術家想搞展覽找場地很困難,需要一年前去book期,而且因為排隊的人太多,競爭激烈,通常只能分配到3天左右,這樣的展期很不足夠。加上畫家籌備和搬運作品到場地都需要成本,(展期太短成效太低)所以令人卻步。如果多了展覽場地,在政府支持下展覽活動肯定會更蓬勃。」他建議政府可以學習內地政府,提供免費或平價場地給藝術家做展覽。除解決場地緊缺外,他亦指出現時香港書畫家可以去內地及外地交流的機會仍不多,大部分都是社團組織的交流,只有少數人可參與,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可以組織和支持大型展覽,讓具一定水平的書畫家都有機會參加,「交流層面廣闊,對推動香港文化藝術水平提升很有幫助。香港政府文化藝術部門若多組織藝術家去東西方國家外訪交流,香港肯定可以做到真正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可為香港藝術界拓展更大市場。」

政府未來鼓勵更多私人項目中加入文化設施。圖為位於太古坊的多用途藝術和表演活動場地ArtisTree中,著名藝術家曾文通帶領公眾體驗頌缽藝術(ArtisTree供圖)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梁子麒則認為,鼓勵私營場地的加入是可喜的舉措。他解釋道,要在未來大力推動文化產業,首先必定要面對市場,必須突破現有場地大多為資助場地的框架,同時發展市場化的商業劇場或藝術空間。他分享早年到劇場比較多的歐美及亞洲城市考察,發現其共同特點之一是商業劇場蓬勃,可供製作公司和劇團靈活租用。「這方面,我們落後很多。」他說,「這其中需要界定清楚的是,要產業化,需要增加的不是現行康文署式的資助式、租期短小的空間,更加是要能租用兩三個月,可以支持連續演出的劇場,這樣才能發展盈利模式。商業劇場與資助劇場應該一起發展。」

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則認為,香港現時的確場地緊缺,但發展場地,重要的一點是挖掘場地的identity。「(場地)適合什麼地區?需建什麼類型的場地?必須經過仔細的地區資料蒐集。私人項目加入藝術設施有助提高藝術普及程度,當然要建基於雙方都具有共同的理念。」

施政報告指出未來將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館數量至19間。圖為公眾參觀香港藝術館舉辦「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中新社)

促中外交流 打造原創精品是王道

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吸引更多國際文藝活動在港舉行;同時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平台發展,助力香港文創產品走向世界,真正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中一項重磅策劃,是將於2024年舉辦的首屆演藝博覽會。

「我看到政府的雄心,要將香港的好東西推廣出去,但成效仍需觀察。」梁子麒說,「過去,香港話劇團也參加過多個在各地舉辦的博覽會,但成效不高。其中的關竅是,香港演藝作品的內容或製作流程是否適合這一套推廣方法?博覽會面向市場,受青睞的作品往往需要包含較多受歡迎的市場元素;而當別人購買了作品,劇團是否能調整檔期順利成行又是另一個問題。對於商業製作蓬勃的地方,比如韓國,這套機制很適合;但對香港,我們的製作模式、作品類型、劇團的營運模式如何配合,這要未來大家一起嘗試。」

著名畫家及收藏家傅世亨

在藍天佑看來,博覽會集合各地的藝術家及製作人、藝術中介人等,業界可藉助其品牌效應,不僅可以交流創作,亦可展示作品,增加國內外知名度,是好事一樁。「在文化交流方面,希望政府能更多元化一些,策劃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這方面可借鑒一些其他國家的文創產業,如韓國等地,他們也有好多自己的文化品牌。香港其實也具備這方面的元素,可在工廈活化然後打造一個文化地點,但要給私人機構去管理,這樣會更加多元化。」

梁子麒則進一步指出,在國際交流的大趨勢下,以香港話劇團多年的經驗,香港節目要走出去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品質,「要竭盡全力做精品,不一定要大型,越精巧的作品反而越容易出去。話劇團近年去最多地方巡演的是小劇場節目,例如《最後晚餐》。所以,細團不用妄自菲薄,內容和表演打動觀眾就有機會走出去。香港藝術家必須在藝術修為上努力,而政府的資源支持,則不應光是支持走出去,還要支持創作好的作品。當劇團有機會外訪時,希望政府可以打破常規、特事特辦,支援他們申請資助,讓更多的中、小型團體也能抓住機會。」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梁子麒 攝影:Lee Wai Leung

打磨精品需時耗力,梁子麒盼望政府推行藍圖的同時留意經濟跌宕對業界所帶來的重大衝擊。「希望政府要更加留意保持對演藝業界的穩定支持,如果大幅削減資助會很危險,多年培養的人才會流失,而重新來過需要很長時間,這將會是很大的損失。」

資深傳媒人李漢源亦指出政府資金支持的重要性:「演藝博覽會的舉行一定程度上能協助業界,及為業界提供未來的發展機會,但過往業界想舉行項目,在資金上總是缺乏不能成事,希望藉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能幫助到業界在這方面發展。」

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易璇(受訪者供圖)

「流行文化節」助「港風」走向世界

為推動香港流行文化走出香港,報告指出會着力於電影、電視及串流平台三方面為市場擴容,亦計劃每年與業界合辦「流行文化節」,並研究長遠設立「流行文化館」的可行性。本地最大電視台TVB表示,電視台多年來積極參與和推動與內地、國際的內容合作,近年更加發展多元媒體平台,這正與施政報告的重點相合;而籌辦「流行文化節」將是一項與業界抓緊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關鍵策略。

音樂人倫永亮認為,將港產文化推動到內地甚至世界各地,絕對是好事,因為業界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文化表演,比如出色的中樂團,但外國人未必人人熟悉,如果有更多推廣,一定是好事。此外,政府將增加表演場地,倫永亮也讚好:「起碼我們不用經常申請不到紅館的演出場地,像我11月開音樂會,也選西九戲曲中心大劇院作嘗試,所以會予以支持!」

演員李國麟(資料圖片)

獨立歌手兼歌唱老師李璧琦亦大讚表演場地增加是好事,她表示早前原定舉行音樂會,但因去年12月底開始有第五波疫情,政府收緊防疫措施,演唱會被迫煞停,之後欲再訂場舉行都未能成事,所以表演場地當然是越多越好。「尤其現在製作費昂貴,要有一定入場觀眾才cover到製作費,大約要有1,500至2,000個觀眾座位,而香港能夠容納這個數量觀眾的演出場地只有幾個,如能有更多這類型的表演場地當然更好。」

政府亦將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影視文化互相合作,這對香港的影視行業及從業員有很大幫助。歌影雙線發展的蘇麗珊就認為,政府多提供資源,對業界及藝人都是好事,藝人可有更多機會拍到好的作品,如有機會她亦想到大灣區演出。

粵劇演員藍天佑(受訪者供圖)

而導演韓平就指出,「現今很多的影視人員都北上大灣區尋找發展機會。內地近年影視行業發展蓬勃,雖亦受疫情影響,但未來將會有不錯的前景,香港融入大灣區,將會令到香港更多的從業人員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內地市場,無論在文化交流上還是就業上都有很大的幫助;也讓更多的香港人認識到內地文化及生活模式,認識到內地現在的高速發展,絕對是一個雙贏的措施。」

資深演員李國麟則結合早前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講話,認為香港的文化事業應該要面向世界,「因為我們背後有強大的祖國,而我們有需要讓國際知道今時今日的中國是怎麼樣的,不要被西方不良傳媒抹黑的中國消息誤導,要讓年輕人看到真實的中國。」

音樂人倫永亮(中通社)

「香港的文藝界應該要好好珍惜『一國兩制』的機遇,這可以說是一個禮遇。其實一部分香港人在回歸之後對祖國的情懷是不太夠的,可能因為受到西方的長久薰陶。既然祖國表明對香港作這麼強大的支持,我們就不要故步自封,中國有十幾億人,團結起來是百毒不侵的,祖國的教育、科技、軍事、貿易、農業以及各方面都非常進步。這次二十大我也非常留意,我覺得大家都可以接收到一個很明確的信息,未來應該怎麼走,我們很幸福,身在一個以民為主的國家,國泰民安是最重要的。」

(來源:香港文匯報A18:藝粹 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