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香港新機遇3|內地邁老齡社會 港醫養業迎商機

9月30日,老人們在杭州市文化禮堂觀看助老志願服務隊編排的節目(新華社)

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着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中共二十大報告

(大公報 記者 毛麗娟)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接受大公報採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在着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方面,香港的民生行業大有可為,無論是醫療、康養還是教育,港資機構可充分發揮優勢,輸出專業人才傳授經驗,同時對接國際認可標準,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內地其他城市拓展商機。有業界人士受訪時表示,內地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催生了「銀髮經濟」,有着先進服務意識的港資機構可在內地康養產業大展拳腳。

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副會長林至穎最近一直在內地推進香港項目的落地。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林至穎是最早一批往返兩地尋覓經貿、民生領域合作的專家。在他看來,香港因其國際化的城市定位在醫療、康養、教育等領域積累了不少發展經驗,隨着內地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香港的醫療、康養行業將迎來發展良機,而我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香港的教育培訓行業去內地發展亦是大有可為。

助建國際認可考評體系

林至穎表示,過去每年都有不少內地民眾來香港看病就診,而香港很多醫生都曾接受國際化的培訓、擁有不少國際醫療系統的資源,這些醫生或機構在大灣區發展既可為在內地的港人提供醫療服務,又可為有國際化醫療服務需求的內地居民提供支持。此外,內地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也催生了「銀髮經濟」,有着先進服務意識的香港療養院亦可在內地康養產業發掘合作商機。「一方面是港人內地養老,另一方面是內地老人對高品質養老服務也有需求。」林至穎認為,向內地輸出香港療養院服務將創造雙贏的局面。教育方面,「祖國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需要更多的國際化人才,香港的教育機構有着對接境外優質大學的經驗,如果可在內地打造受國際認可的考試標準、考試體系、提供此類考試服務,將為更多內地學子求學國外知名高校提供機遇。」

專家倡北都拓跨境醫養合作

港青莊淑玲是深圳奧米諾餐飲的聯合創始人,過去幾年,她一直和自己的母親在深圳生活。「如果香港的醫院和深圳的醫院能夠建立病人醫療項目檢查互認、檔案互認,對於在深生活的港人來說,就可避免過度醫療檢查、節約更多看病資源。」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主任研究員明亮受訪表示,深港醫療領域跨境融合(包括放開國際新藥准入)仍需破局,港澳地區與內地醫療行業規則銜接和資源要素流動方面仍存在一些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的制約。「在『面』上突破很難的時候,可以先從『點』上突破,比如深港兩地醫院可以試點共享醫療診斷結果,試點將香港治療手段、手術治療方法應用到深圳醫院,還可在深港邊境片區比如北部都會區合作跨境醫療服務、發展醫療康養產業。」明亮為兩地醫療的互聯互通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港青曾祥盛計劃在廣州南沙購房,盼望出台便利港青置業政策措施(受訪者供圖)

探建新模式 灣區湧現港式社區

二十大報告提到,支持港澳「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少港人對此表示振奮和激動,他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發展,為港人大大拓展了工作和生活空間,也為緩解港人「購房難」和「養老難」等問題提供更多解決方案,很多在內地的港青受此鼓舞,紛紛表示會考慮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安居。

2021年底,香港青年曾祥盛萌生了在廣州南沙置業並接父母過來安居養老的想法。那時,曾祥盛已經在南沙創辦英才盛世教育科技一年多,業務走上了正軌。在南沙工作生活的日子,也讓曾祥盛對這裏的交通、醫療、教育等生活配套有了足夠的了解。

曾祥盛告訴記者,港澳居民在南沙區範圍內購買商品房可以享受與廣州市戶籍居民同等待遇,同時南沙區首個共有產權住房項目首筑花園共有首批產權人才住房251套,也向港澳青年供應。此外,南沙還為港澳青年提供多種不同房型和面積的人才公寓。

在曾祥盛的未來規劃中,將把父母接到南沙安居養老,很重要一個信心來源於當地逐漸成型的港式社區。港式社區位於南沙慶盛樞紐,這裏距離香港西九龍僅35分鐘車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和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已於今年9月正式開學,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還牽頭引進了聯合醫務,將在南沙拓展港人醫療服務渠道,逐步擴大「長者醫療券」的使用範圍,加強藥品和醫療器械互通,探索建設「藥械互通零距離」模式等,為港人在南沙生活提供醫療、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

港大深圳醫院,工作人員指導在深港人就診。

內地民眾嚮往高質生活

醫療

去年四月公布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立完善港澳及境外專業人才職稱申報評審機制,推動港澳專業人才在大灣區內地便利執業。這讓更多在香港註冊的醫師看到了前往內地發展的機遇,相繼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港式醫療中心。

託育

目前,三孩生育政策已經落地實施,但人們的生育意願仍然不明顯,「生了沒人帶」也是影響生育意願的一個重要因素。為解決年輕父母「不敢生」的後顧之憂,各地通過多種措施,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普惠託育機構,培育多種模式的託育服務,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託兒等服務,解決小家庭生育困惑。

置業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住房總面積超過500億平方米,家庭戶擁有住房間數達到14.9億間,總量上已經進入了「不缺房」的時代。但受居民收入差異和人口流動等因素,仍有較多居民的住房條件有較大的改善需求和提升空間,中國居民住房的結構性需求仍在。

拓跨境支付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在中共二十大記者招待會上表示,要加強公共服務領域共建共享,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高質量發展典範。近日,港青趙先生就通過深圳推出的「灣區通」社保費跨境支付業務,在香港跨境使用港幣完成深圳社保繳費。他跟着指引使用支付寶客戶端軟件繳納港幣1060.97元,後台自動完成人民幣換匯,僅用7分鐘,就拿到了社保繳費成功回執。

據深圳市稅務局社保處處長高鵬介紹,「灣區通」社保費跨境支付業務,可為港澳居民實現深圳社保繳費的跨境支付。使用「灣區通」社保費跨境支付系統可自動完成人民幣換匯,繳費人在香港、澳門、或者境外,只需手機登錄支付寶APP,進入其「熱門服務」裏的「社保繳費」功能模塊即可完成繳費。近年來,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深港兩地的交融進一步密切,在深圳就業、居住和就讀的香港居民,以及在港就業的內地居民人數持續快速增長。為了給港澳居民辦事提供更多便利,2021年底,深圳社保打通深港跨境服務,與中銀香港聯合推出「灣區社保服務通」,港澳居民返回香港也可以在銀行辦理相關社保業務,對於逐步實現大灣區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優化和跨區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雲診症」及時雨 港人在深享港醫療

今年9月,因深圳疫情被封控的港人胡先生第一次有了互聯網醫院覆診的經歷,他通過港大深圳醫院微信小程序預約,提前準備好個人病情的描述和需要諮詢的問題,在就診當日與醫生進行了時長約15分鐘的視頻看診,隨後開藥、網上填寫地址,次日就能快遞收藥。網絡醫院的出現,極大的解決了患者在特殊時期看病難的問題,目前,深圳已有40餘家醫療機構開通了互聯網醫院,提供線上問診、覆診續方、藥品配送等服務,市民足不出戶也能線上問診。

港大深圳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首個深港合作的醫療創新工程,港大深圳醫院去年迎來「港澳藥械通」政策的發展機遇,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以患者為中心」的藥事服務轉型,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融合加速。

港人孫先生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他長期在深圳工作生活,看病習慣首選港大深圳醫院。他告訴大公報,以前要回香港才能享受免費醫療,疫情發生以來,往返香港不方便,他選擇在港大深圳醫院看病。孫先生說,他還看中的是深港兩地電子病歷互通,深圳的醫生能看到他在香港就診的病歷,診療更有延續性。

2020年11月,「香港醫管局在粵患者覆診治療服務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支援計劃」提出,內地港人向港大深圳醫院提出申請,並提交所需證明文件,看病可以享受資助。截至目前,該計劃已經服務患者近4萬人次,深受患者歡迎。

(來源:大公報A9:要聞 2022/10/21)

相關鏈接:

中國式現代化香港新機遇1|灣區大科學裝置 港創新成果搖籃

中國式現代化香港新機遇2|國家升級產業鏈 港專業服務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