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施政報道|銳意打造文化之都 穩中求進

(大公報 記者 徐小惠、劉毅、顏琨)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昨日公布的施政報告中表示,將着力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一屆特區政府從政策及路線制定、人才培養、文化基建、海外市場拓展等方面,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及建設產業生態圈,包括成立「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及「文化藝術盛事基金」,制訂「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吸引更多國際文藝活動在港舉行,持續提升本地文化基建及培育藝術人才,打造香港成為「文化藝術之都」。

施政報告中關於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相關舉措還包括推動與內地的文藝交流合作,2024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擬設立流行文化節及流行文化館;強化香港演藝學院的人才訓練基地角色、扶助新一代藝術人才及藝團;弘揚中華文化;開拓海外市場邁向產業化;深化知識產權貿易活動等。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回應表示:「憑藉香港獨有的多元文化背景、籌辦大型藝文活動的能力、與海外藝文機構的聯繫等優勢,多個大型的國際文化藝術盛事早已落戶香港,加上本地藝文活動漸趨豐富,藝文界對藝文設施及專才的需求越見殷切,增建藝文設施及培育人才對推動香港藝術的未來發展及打造香港成為文化之都最為重要。」

業界冀提供具體資源支持

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表示,今次施政報告致力於推動香港成為「文化藝術之都」的不少文化舉措,相信會受到業界的歡迎。不過她亦期待有關舉措可以更加具體化,其中「中國戲曲節」、「香港周」,此前已在本地舉辦過多次,今次雖然是「補針」,但政府願意加大投入力度,也有利於本地文化更加蓬勃發展。

對於推動與內地的文藝交流合作,包括在2024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鍾珍珍希望可以提供具體的資助方式,實現兩地文化真正的對接,「倘若沒有具體資源支持,香港藝團很難真正走出去。特別是如今受困於疫情,不少演出計劃都或取消、或推遲,無以為繼。」

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亦談到,如何將「增加表演場地座位數目約50%」這樣的政策落實尤為重要。他認為,要實現「文化藝術之都」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基建、教育、資金方面的支持,而香港當前缺乏國際一流的表演場地,現有的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大會堂等場地,還存在設備老化、無法使用國際前沿的舞美設計等問題。

推動港產流行文化走出去

施政報告提出,要以電影電視串流平台三大媒體,推動港產流行文化走出香港。銀都機構董事兼副總經理楊雪雯表示,串流平台當前已經成為電影製作很重要的銷售地,她希望未來政府可以從資金以及宣傳推廣等方面提供更多幫助。另外她提到當前電影界在人才方面青黃不接,報告中對於青年人才培養的內容十分重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認為當前香港文化建設重要的方向是對外傳播和青少年教育工作。他表示,香港故宮將繼續致力於文化交流工作,積極引入海內外高水平的展覽,同時通過與外國文博機構的合作,將中國的展覽帶到外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見習計劃冀放眼大灣區

文化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對藝術領域多元人才的培養。施政報告提到,已要求香港演藝學院重點研究為本地以至大灣區培育所需文化藝術人才,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舍和增加非本地生比例。同時,特區政府還將開展不同文藝範疇的見習計劃,資助演藝學院或大學修讀文藝課程的學生在藝團和西九文化區實習,增加資源扶植及培育有潛質的年輕藝團及藝術家。

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感謝特區政府對學院的鼎力支持,以提供高水平的表演藝術教育,為區內培養更多年輕藝術家,並配合香港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可為學生提供跨境工作機會

香港資深藝術行政人員丁羽亦關注有關文藝範疇的見習計劃。他表示,政府希望學院能夠重點研究為本地以至大灣區培養所需文化藝術人才,是對學院成績的一種鼓勵。另外,他希望學院在培養人才時,可以關注對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培養文化產業藝術行政人才。

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蘇曉明認為,見習計劃體現了「產學研」精神,讓學生能在實踐與理論之間取得平衡,豐富他們對行業的實際了解。見習計劃若能放眼大灣區,為學生提供跨境的工作機會,便更能彰顯文化交流的使命。

此外,施政報告中提及將制訂新的「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包括增加康文署旗下博物館數目由15間增至19間,增加表演場地座位數目約50%。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回應道,香港一直存在表演場地不足的問題,今次能夠有所增加,令人期待。

(來源:大公報A23:要聞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