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由住屋問題入手解決醫護短缺

文/周伯展

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來港是近期社會熱話。筆者作為醫生,尤其想談談對民生至關重要的醫護人手短缺問題如何解決。

醫生流失 惡性循環

香港醫生不足毋須贅述,1.5萬名西醫需服務745萬市民,平均每1000市民只有兩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的2.5名與美國的3名,亦低於世衞要求。從增加醫生總體人數方面看,若是想達到與新加坡同樣的水平,需增加3000至4000名西醫。令情況更加嚴重的是公私營失衡,僅有約5000名醫生在公營醫院服務,按照在公營醫院就診人數計算,約1000名市民僅有1個醫生,而7000名私營醫生服務10%至20%的人口,約1000名市民可有6、7個醫生。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字,2021年年中至2022年年中的離港人次錄得11.3萬,根據傳媒報道,其中有大約3000名醫護人員,從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近期表態可以看出,醫護人手短缺情況嚴峻。雖然目前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已恢復八成,但暫時未能百分百恢復的主要原因,「未必與疫情有關,而是醫護人手流失嚴重」。

想要留住公營服務醫生便首先要了解他們流失的原因。醫管局醫院的工作環境實在不能說理想。例如眼科醫生早上9點至下午1點的4小時需要看60個病人,而英美同等時間大約是10人;如此強度令每方面持份者都很難滿意。病人等待這個機會可能已經幾個月甚至一年,最終只能與醫生見面幾分鐘;醫生則是沒有足夠時間與病人溝通,詢問病史、進行檢查、出具及解釋醫療方案。而流失醫護帶來惡性循環,人手愈少,留下的人壓力愈大,更加劇離職的速度。改善香港醫護工作環境,減輕工作壓力,勢在必行。

宿舍配套 至關重要

增加本地醫護人手,除了從長計議培養更多本地醫生,吸引外來醫生亦是有效辦法。除了工作環境,更需要考慮住屋成本、子女教育等等配套問題。香港是全世界住屋最貴的地方之一,房子小、價格高,令本地人也頭疼。照顧醫護的其中一個辦法便是在醫院附近建造醫護宿舍,雖然現在也有類似安排,但數量遠遠不夠。足夠的空間和舒適的居住環境是吸引境外的醫生來香港的第一步。類似吸引人才的方式在其他地區已經非常常見。與香港生活成本類似的深圳前海地區,夢工場就提供月租僅2000元人民幣的500方呎人才公寓,為創業者解決後顧之憂。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早前帶團赴非洲毛裏塔尼亞考察,見到在當地的中國內地醫療支援隊也有比較舒適的配套住宿設施,康樂室、健身室一應俱全。非洲地方尚可以提供,香港作為較為發達地區是否真的難以做到?數間醫院附近均有可開發的土地和空地,利用來建造醫護宿舍,有何不可?梁振英早前提出在大欖郊野公園邊陲地區建造非牟利的養老院和護理院,並附帶護理員和醫護宿舍,就是解決問題的務實辦法。大膽規劃、務實執行相信是可以解決外來醫護的住屋難題。除了住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子女教育。優秀醫護人才來到香港都會帶着家人。但眾所周知,香港國際學校的學費昂貴,入學門檻高。政府當局也需要想辦法合理解決,否則流為空談。

其實此次並非香港第一次試圖吸引外來醫生在港服務。差不多10年前亦有嘗試,當時亦是採用降低在港行醫的門檻,大約吸引了50人來港,幾乎都是港人後代。而兩年後只剩下十幾個。由此可見,若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配套條件跟不上,很難吸引境外醫生,尤其是要人家留在公營醫院服務。政府若此次下決心要成功吸引人才,需要有破格創新的政策。

(作者為香港太平紳士、眼科專業醫生、「香江智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