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融入灣區戰略發展 香港基建發展要先行

文/李聖潑

黨的二十大會議勝利召開,為香港打開新篇章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自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為振興經濟、改善民生以及鞏固香港多個中心地位,提出了多項政策,與此同時各項工作亦穩步推進。香港由亂及治的社會氛圍下,特區政府亦即將發表首份施政報告。近三年的疫情,令香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陷入被動,社會各方各面對振興經濟可謂翹首以盼。筆者認為,基建投資應當作為目前香港特區政府刺激經濟的主要措施,不僅可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硬件條件,更為進一步發展多元產業打下良好基礎。

回望十餘年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波及,為提振經濟及令香港繼續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曾提出「十大基建」計劃,其中包括現在已經落成的港珠澳大橋、西九龍文化區、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等項目。這些項目無疑為香港進一步發展,鞏固各項國際中心地位起到重要作用,而隨着西九龍文化區多個建築的落成,香港更正朝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大步前進;至於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則令「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了現實,令香港將更好地發揮內地與世界連結的窗口作用。

由此可見,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有項目本身所帶來的經濟方面的利好,更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不同的大型基礎設施完工後,將為當地創造出新的經濟需求,當地的社會面貌亦將有所變化。故此,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之中,特區政府更應盡可能地做到基建先行,為可能形成新產業集群進行投資。只有如此,新興產業才能在此聚集,新的經濟發展點才能形成。

長期以來,香港的產業結構主要由「四大支柱產業」,即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作為支撐,但較為單一的產業結構,亦逐漸成為香港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就因應香港的實際情況,結合內地與香港的優勢,提出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目標。

要達成目標,就需要在科研上加大投入,按照目前的數據,香港明顯離達成目標是有距離的。根據立法會公開數據,2020年香港於研發活動總開支,僅佔GDP的0.99%,與深圳的5%以上相距甚遠。同時,香港在世界範圍排名前列大學及學科,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亦未表現出高水平的科研轉效率。港大一項調查發現,90%珠三角地區高新科技企業從未使用香港技術支援,原因竟是不了解香港科技成果、認為成本高昂等等。

故此,在科研領域加大投入是特區政府勢在必行的工作,筆者認為,想要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基建設施自然是必不可少,從創科園區到科研機構,特區政府理應大力規劃建設基礎設施,令其達成一定規模,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香港在科研方面,包括學術研究能力在內的各項優勢。

近年,由於客觀原因及人為因素,部分大型基建項目工期遭到延誤,社會對此有許多意見,特區政府須正視這些聲音,盡可能地排除可能影響工期的因素。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不能因社會對某個項目有「不同意見」,便望而卻步暫緩基礎建設。過去數年,香港許多議題陷入了議而不決的窘境,許多嚴重的民生難題,亦因而一步步積累,成為老大難問題。筆者希望特區政府能擺脫種種困境,在發展基建時制訂好路線,然後全力執行,勿受細節、討論等干擾,如在行動中發現問題,就馬上改善,展現「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新風氣。

香港機場擴容,可令香港成為了國際航運中心;西九龍文化區現代而美麗的博物館,可令香港文化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科學園的規劃發展,聚集了一批高新科技創業者「孵化」成果。香港過去的成就,始終離不開基礎設施的配套發展,在香港今後的發展新篇章之中,基礎設施建設,始終都是重中之重。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香港亦要團結向前,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作者為廣東省政協常委、北區防火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