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根治內憂防範外患 助港繼續發揮所長

譚志源表示,香港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愓,不能鬆懈,以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及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得到保障。(中新社資料圖片)

文/譚志源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昨日(16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總結了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過去五年的經驗及成就,亦為未來發展方向及原則定調,提出中心任務。

報告總結過去十年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過去五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國家堅持「動態清零」,保護人民生命和健康;同時平衡經濟發展,經濟實力躍升,國內生産總值倍增,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展望將來,報告提出黨的中心任務是致力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五年是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目標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國家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身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能夠見證黨和國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倍感光榮,引以自豪;對於黨和國家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建成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願景,我充滿信心,深感鼓舞。香港除了在自身傳統優勢領域發揮所長,如何在創新關鍵範疇貢獻國家,全面配合國家建設強國新征程,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根治內憂防範外患 助港繼續發揮所長

二十大報告以專門篇幅闡述港澳及台灣議題,明確提出「一國兩制」是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支持港澳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這是習近平主席繼七一講話後,再次表明中央長期推行「一國兩制」的堅定立場,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建立堅實的政治基礎,亦彰顯其現實意義。

值得留意的是,報告提出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時,亦要求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支援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過去兩年,中央果斷製定香港國安法,以及完善選舉制度,及時帶領香港由亂及治。香港必須乘着此良好政治氛圍、藉着新一屆政府開局優勢,帶領香港由治及興,着力解決房屋、教育、安老等各項民生難題,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等主要功能和角色。

另一點是要求「堅決打擊反中亂港亂澳勢力,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經濟體,向來容易被外部勢力滲透。刻下,世界大國博弈、地緣政治存在不確定性,二十大報告提及各種「黑天鵝」及「灰犀牛」事件可能隨時發生,提醒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香港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愓,不能鬆懈,以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及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得到保障。

全方位貢獻高質量發展

一直以來,國家是香港最堅實的靠山,香港則是國家發展的推動者、受惠者和貢獻者。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香港必須繼續發揮自身傳統優勢,從各方面繼續貢獻國家發展,同時探索新關鍵領域,利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配合國家建設強國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擴大內需,以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意味着國家經濟發展「重質」遠比「重量」意義重大。為了大幅提升發展品質,創科是不二法門。報告亦提出「創新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一動力」,國家需要「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香港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的國際創科中心,除了緊貼國際創科趨勢投入研發,亦需要配合國家戰略需求,例如研發農業生產技術,提升生產質量,支持國家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十大報告亦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包括「統籌職業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等。全國人大今年四月已經修訂《職業教育法》,開宗明義提倡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為未來培育相關行業的實務人才提供基礎。報告建議「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近年本港幾家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都在內地設立分校,建議可充分利用這些分校作平台,加強兩地合作共同培育高端人才,尤其是創科人才,貼合國家發展所需。

二十大報告以青年發展作結,習近平指「青年強,則國家強」。報告提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景,除了為廣大巿民照明前路,更為青年開拓廣闊前景,讓年青一代看見希望,對國家發展充滿信心。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特區政府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