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故事 | 維修鉗工王樹軍:土專家創新工藝治好洋設備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胡臥龍)在一號工廠,香港文匯報記者見到了正在「搶修」的王樹軍,他和同事鑽進了一台設備,一手拿着手電,一手拿着工具,正在認真檢修、調試故障設備。周末兩天,他們已經基本排除了故障。
作為工信部評選的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基地,一號工廠是高端柴油發動機智能工廠,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生產設備。王樹軍正在調試的是一號工廠新建的第四期生產線,預計10月初投產,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高精尖設備維護第一人
「濰柴2005年籌建一號工廠,當時就從德國和日本引進了世界頂尖數控加工中心和加工單元,投資近2億元(人民幣,下同)。」王樹軍參與了一號工廠的籌建,他不但接觸到了行業內最先進的裝備技術,也一次次向外國技術發起挑戰。
在這些頂尖設備安裝初期,某品牌加工中心調試過程中,其廢品率高達10%,負責調試的外國專家一籌莫展。王樹軍在原設計基礎上大膽創新,將廢品率成功控制在0.1%之內。他還進一步提出成立「中外聯合設備調試小組」,為中國維修人員打開了難得的國外高精尖設備維修禁區。聯合調試僅4個月,王樹軍帶領中方調試小組解決技術難題72項,不僅得到外國專家的肯定,更積累了近3萬多字的技術資料。
高端設備維修細密過「繡花」
王樹軍有兩項高超的技能,一是擅長自動化設備的定製化設計及自主研發製造;二是精通各類數控加工中心和精密機床的維修。在一號工廠,人人都知道王樹軍「膽子大」,他敢於向「洋權威」挑戰,也敢於在進口高端設備上「動刀」。
王樹軍維修過的進口設備每台都價值上千萬元,其中最貴的一台價值7,000多萬元。廠家當時回覆,外國3名維修人員可以飛來中國維修,維修費用170萬元,維修時間一個月。「我們的生產是按秒計算的,當時處於高產期,一個月根本等不起,也不能等。」王樹軍毛遂自薦,得到了領導的支持。
沒有詳細資料,只有一張示意圖,王樹軍用手將設備一塊一塊拆開,拆下的每一個零件都做了標識,一邊用相機拍一邊記錄。王樹軍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高端進口設備都非常精密、複雜,每次維修比「繡花」還要細密。王樹軍最終鎖定故障點,其故障部位足有兩噸重。只用了21天,王樹軍和同事修好了該設備。至今回憶起來,他依然覺得很有成就感。
見證中國高端裝備製造高速發展
2013年,濰柴專門為王樹軍成立了創新工作室。依託這一平台,王樹軍和團隊從修設備到改設備,再到造設備,共實施各類創新230多項,已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62億元。
王樹軍帶香港文匯報記者參觀一號工廠,在這裏工作近20年,他見證了一線工人的工作環境、地位以及薪酬發生的巨大變化。「濰柴今年首次將全球柴油機本體熱效率提高至51.09%,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內燃機行業的話語權。」王樹軍說,從歐II發動機到如今的國六,從傳統動力到新能源領域,他也見證了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在質量、環保、創新以及智能化方面的高速發展。
「此次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很激動,感覺國家對我們一線產業工人越來越重視。」王樹軍說,作為新一代的產業工人,他很慶幸趕上了這個新時代,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產業升級做貢獻。
心無旁騖攻主業 幹到老學到老
「你去的這個廠區都是國外最先進的加工生產線,外國技術人員調試的時候,你要把他們調試的細節和手法記在腦子裏。」李文博上個月從一號工廠調到濰柴集團的一個新廠區,王樹軍再三叮囑他一定要做好學習筆記,「好腦子不如爛筆頭。」每天不管多忙,一定要堅持抽出半個小時去學習。
王樹軍不僅技藝過人,他還將自己總結的經驗和方法傾囊相授。李文博和王樹軍共事20年,李文博受王樹軍影響頗大。他也學着王樹軍,把維修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記錄下來,已經記錄了十多本。王樹軍通過首席技師大講堂和濰柴網上學習平台與濰柴全球各子公司進行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每年授課達240課時。李文博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王樹軍的創新工作室就像是濰柴的「黃埔軍校」,他把自己一手帶出來的維修骨幹,輸送到濰柴旗下各個廠區。
「心無旁騖攻主業。」王樹軍說這句話是他的工作方向,他還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大力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讓更多的年輕人以誠實勞動為榮,以爭當工匠能手為榮。
(來源:香港文匯報A06:要聞 2022/10/08)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