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社評|乘勢而上大力發展香港航天產業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國家首次在港澳選拔航天載荷專家,立即「燃爆」香港輿論,連日來,電視、電台、報紙、網絡無處不在討論這個熱門話題。對特區政府來說,接下來不僅要全力協助和配合人員選拔工作,更要趁熱打鐵,把這一活動變成推動航天教育、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的重大契機,以己之所長,貢獻國家之所需,實現自身更大發展。

港人全城沸騰、關心國家航天事業,從2003年航天英雄楊利偉訪港開始。其後,香港青少年多次組團去內地酒泉等衛星發射地參觀,香港院校也紛紛建立起與航天科技相關的專業,包括理大、科大、城大等不斷加強相關學生的培養。在科研方面,香港創科基金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資助,包括生物醫學、機械工程等。最近幾年,航天科技產業開始興起,成立了香港航天科技集團,香港亦加入「國際宇航聯」,第一顆屬於香港的衛星也於去年成功發射。香港科學家參與天問一號、月球取壤等國家重大航天任務,更是家喻戶曉。可以說,伴隨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香港在航天教育、科研、產業方面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

國家今次選拔載荷專家一共只有2名,何止是千裏挑一,更是萬裏挑一,但不管競爭如何激烈,港人實現「太空夢」已經由過去的不敢想像,變成了近在咫尺的機遇。這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一貫支持、關愛和信任,同時也是對香港科研實力的肯定,必將激發更多香港年輕人的創科熱情。特區政府正好借此東風,因勢利導,加強STEM教育。投身創科一樣有發展前途,一樣可實現理想,長遠而言,這會改變香港社會、家長對孩子成才的期望,拓寬香港青年的擇業方向,對香港經濟轉型、可持續發展大有助益。

港人有更多機會參與國家航天事業,對香港科研發展也是一大推動力。過去,香港創科確立了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四大發展範疇,現在完全可以加上航天科技這一塊,變成五大領域。國家給了香港機會,不能錯過,香港也有這個實力,有這樣的人才。香港創科基金今後還會把更多資源投入到相關領域,支持相關研究,並不斷深化與內地的合作。

實現香港航天科技產業化,是未來的一大方向,這與香港推動再工業化、北部都會區發展相輔相成。當香港的航天產業不斷壯大,國際創科中心的內涵將更豐富,地位將更穩固。國家有完整的航天產業,香港引入一部分,就有一個很好的平台。香港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引入國際人才。

不可不知,航天產業大有「錢途」,單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2025年有機會達到一萬億人民幣的年產值,而目前香港仍未有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系統。正如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所指出,香港只要將北斗的一部分做起來,哪怕只做到年產值一千億,也相當於香港GDP上升一個百分點,也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國家在港選拔載荷專家再次掀起全城航天熱潮,成為香港STEM教育、科研、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說明國家是香港堅強後盾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到的事實。香港的未來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發展創科事業,香港年輕人的未來一片光明。

(來源:大公報A3:要聞 2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