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央華戲劇創始人王可然:中西合作戲劇結出新果實

《龐氏騙局》劇照

香港文匯報綜合中新社報道,作為人類文明中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戲劇在中西方都擁有源遠流長的傳統。當西方導演來到中國,會與中國的演員、劇場、觀眾碰撞出怎樣的藝術火花?會為世界戲劇舞台帶來怎樣嶄新的詮釋和觀看體驗?

近年來,以央華戲劇創始人、藝術總監、製作總監王可然為代表的中國戲劇製作人,通過中西方頂級導演、劇本、演員合作的形式,製作了包括《新原野》《猶太城》《龐氏騙局》《雷雨》《雷雨·後》在內的多部戲劇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實現了藝術手法的突破,也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央華戲劇創始人、藝術總監、製作總監王可然

總結其間的經驗與得着,王可然說道,藝術表達不必過於拘泥於手法,中西碰撞為經典作品的再詮釋點燃火花,「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用最好的手法表達中國文化,才是文化自信。

2017年,王可然製作了話劇《新原野》。此劇改編自曹禺的女兒萬方的小說《殺人》,由萬方擔任編劇,請來立陶宛鬼才女導演拉姆妮·庫茲馬耐特指導。講述中國農村女性命運的故事被注入了西方視角,呈現出了獨特的詩意。劇作後來更獲得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演藝博覽會「最佳新創話劇獎」。

《新原野》劇照

為什麼要選擇外國導演來演繹這麼一個經典的中國故事呢?

「民族自信也在於承認對方的優點。」王可然說,「目前,歐洲戲劇在整體上是世界一流的,歐洲導演的藝術手法、技術手段普遍很高超。這植根於歐洲戲劇市場的整體環境——在歐洲發達國家,戲劇是政府特別重要的扶持對象,因為當地觀眾很願意看戲,所以政府會加大力度扶持。在保護藝術家成長、支持藝術家和市場接軌的機制等方面,歐洲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

在王可然看來,中國有許多經典劇本,骨子裏有無窮活力。「以《雷雨》為例,人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已經有一個《雷雨》版本,而經典必然有不同的呈現方式,那麼央華就可以做不同呈現方式的踐行者,所以我們在2020年邀請法國著名戲劇導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製作了連台戲《雷雨》《雷雨·後》(後者為萬方對父親名劇《雷雨》的續寫)。其實,戲劇活力的根不在於手法而在於文本,最重要的是去表現中國人的命運。如果拘泥於手法是否傳統,就一定走錯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用最好的手法表達中國文化,這才是文化自信。用最先進的手法表達自己的靈魂,這才是最好的戲劇創作思路。 」

請來外國大導 合作不是放任自流

在創作的過程中,中、西視角又是如何交融的呢?例如當外國導演面對《雷雨》這個本子,如何對其內容及戲味進行精準把握?王可然分享道,在選擇導演時,他的首要考量是:「這個導演要衝着創作的慾望來,即能否在中國得到更好的藝術創作上的突破?這個慾望決定了他/她能否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創作才華以及和中國創作團隊配合的角度。」在創作的實踐中,也並非任由外國導演天馬行空。「在《雷雨》《雷雨·後》創作之初,我就告訴埃里克導演,有幾個環節必須由中方決定,比如服裝。埃里克導演對《雷雨》創作年代中國人的服裝習慣並不了解,就算他很想靠近,在我們看來也會覺得不生動。 」他說,「只要劇本故事是我們的、服裝是我們的,無論換到哪裏,都是表達中國人的故事。在此基礎上,我們同意埃里克對《雷雨》進行藝術創作上的大膽創新。比如,周家的客廳不再是古香古色的中式客廳,而是採用現代風格的極簡設計,整個舞台空間由白色大理石砌成,除了幾張桌子、沙發,沒有多餘的裝飾,以此烘托周家父權的壓抑和親情的冷漠。 埃里克在歐洲享有盛譽,曾多次指導法國阿維尼翁教皇宮的劇本,這樣的大牌導演,在創作上的掌控慾極強,但只要從導演的角度與他細心溝通,他會接受。因為我方所做的一切並不是要壓制他,而是提出中國戲劇的需求,助他變得更成功。 」

連台戲《雷雨》《雷雨.後》呈現凌厲的當代風格。

事實上,將《雷雨》與《雷雨·後》交到埃里克的手上,的確是一次大膽的演出策劃。通過對兩部作品風格迥異地處理與呈現,如同對曹禺與萬方父女二人的一次對照與解讀。這是兩代中國劇作家間思想的碰撞,也是當代西方導演對中國時代經典的再描摹。其間創作者們的靈感迸射,帶來豐滿的藝術滿足。最幸運的,自然是觀眾。

引進外國劇本 重在適合中國觀眾

除了請來歐洲的頂級導演詮釋中國劇作,近年來,央華還引進了《明年此時》《猶太城》《西貢》《龐氏騙局》《悲慘世界》等外國劇本。王可然說,選擇劇本最重要的,是思考這部作品的根是否中國觀眾需要的。

2017年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的「劇王」《西貢》被央華戲劇引進中國。

「以百老匯著名愛情喜劇《明年此時》為例。2017年,央華製作了中文版《明年此時》。這部戲1975年首演,曾獲得美國話劇和音樂劇最高獎,在文本上探討了愛情、探討了人在成長過程中和社會的關係,而這些恰恰是現在的中國觀眾能夠理解並覺得好奇的。劇本中對越戰、感情的忠貞、責任、人性弱點的刻畫足夠深刻,所以我選擇了它。同時,在國外參加戲劇節的過程中,我見到了一些非常優秀的戲劇作品,比如2017年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的『劇王』《西貢》。這部戲發生在一間名為『西貢』的越南餐廳,時間從1956年跨越至1996年,講述了大量越南人逃亡法國、40年後回歸故土的歷史事件。雖然離中國觀眾很遠,但這部戲本質上對『我是誰』這個充滿時代精神的主題進行了深刻追問,它表達的生離死別、大時代對命運的衝擊等,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在先進表現手法的襯托下,足以打動中國觀眾。 」

(來源:香港文匯報B05:藝粹 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