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月堂明成館自得堂 攜手辦單色釉展覽

今年適逢嘉德香港10周年,三位單色釉瓷器藏家以此為契機合辦展覽。(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在藏家聯合辦展越來越少見的當下,生活於香港和內地的3位藏家,竹月堂主人簡永楨、明成館館主黃少棠,以及自得堂主人馮瑋瑜,將於10月3日(明日)起至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御案存珍—清初三代御窰單色釉文房瓷器」展覽,攜手通過皇家御窰單色釉文房這個特殊的門類,以小見大,重現盛清康雍乾三朝御窰製瓷的高水準。黃少棠與馮瑋瑜日前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講述展覽背後薪火相傳的文化情懷和兩地藏家之間的交流。

本次展覽,是香港首個成體系以景德鎮御窰廠所製單色釉官窰文房器物為主題的展覽。單色釉文房器物,體積小,多為量身定做之器,不曾進行大規模生產,存世量少,十分稀有,而單色釉中的文房器物則更加少見。從陳展的色彩豐富度、器物的趣味性等角度,展覽共精選了80件(套)作品,集真精稀於一身,種類豐富,釉色多樣,器物精美,可謂難得一見。參與展覽的三人之中,簡永楨收藏最盛,帶來的藏品也最多,有40多件;另有30件左右來自黃少棠的收藏,其餘為馮瑋瑜所有。

單色釉有感情有溫度

出生於廣州,馮瑋瑜的家庭一直有着收藏的傳統。在家人的影響下,馮瑋瑜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收藏並確認了收藏方向:明清官窰中的單色釉瓷器,並以黃色為主線。馮瑋瑜介紹:「沒有彩瓷的熱烈,單色釉沉靜、純淨的審美吸引了我。在自然多樣的釉色的襯托下,更加能夠感受到器物的精美。」2016年中國嘉德在北京為其舉辦的「皇家氣象──明清御窰黃釉器特展」,是內地私人藏家首次序列化、系統化收藏和展出明清御窰黃釉瓷器的展覽。馮瑋瑜說自己喜歡雅緻一點、有回味的收藏,她相信不同顏色、不同器形的單色釉都有自己的感情和溫度。

通過收藏黃釉瓷器闖出名堂,馮瑋瑜也在此過程中結識了不少收藏名家。簡永楨是單色釉收藏的「高山」,黃少棠則為香港知名的古董商,長期來往兩地,三人均以單色釉瓷器為個人收藏核心,相識多年。馮瑋瑜說,幾年前他們就有一起做展覽的想法,今年適逢嘉德香港10周年,因此提上日程。

最近正在北京的黃少棠,為這次的展覽穿針引線,是促成此次展覽的「功臣」。簡永楨在此前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提到,之所以參與這次展覽,原因之一也在於黃少棠的盛情難卻。

展出康熙豇豆紅「八大碼」

本次展覽按器物的用途劃分,共設五大區域,呈現了諸多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品,高度覆蓋了該時期最典型、最優美的釉色與器型。黃少棠特別提到,三人在交流各自的展品的時候,發現每個人都至少有一隻豇豆紅的單色釉瓷器,「說明這是在單色釉收藏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個類別,在這次展覽中,我們也會把我們三個人收藏的豇豆紅的單色釉擺在一起,讓大家來對比欣賞。」

豇豆紅常見的器型有8種,皆為文房用具,俗稱「八大碼」,康熙豇豆紅「八大碼」中的印盒、鏜鑼洗、太白尊、柳葉瓶、菊瓣瓶都會在本次展覽中出現。除此之外,如天藍釉蘋果尊,松石綠釉浮雕蓮紋乳釘水洗,以及一些罕見孤品,如雍正珊瑚紅釉沖耳三足香爐,雍正仿汝釉渣斗式尊,也會在此次展覽中一一呈現。

是次展出的藏品主要集中在清初三代,黃少棠說,這是因為清朝單色釉瓷器發展到巔峰,其工藝取諸古今中外,無論從琺瑯等技法的傳入,還是各種新顏色的出現,令單色釉釉色在這一時期達到40餘種之盛,都令之十分具有代表性。另外展覽在展廳設計方面參考了乾隆的三希堂,布置成文房的樣子,令觀眾能夠親臨期間,從單色釉的視角,一窺皇帝書房的擺設,感受中國傳統文房文化。

本次展覽的圖錄《御案存珍──竹月堂、明成館、自得堂藏清初三代御窰單色釉文房瓷器展覽》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並在內地與香港同步發行。

(來源:大公報B4:副刊 202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