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共二十大|中國清潔能源供應躍升世界首位

內地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和在建核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圖為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源街道的華能沾化清風湖風光同場項目區,工人們進行光伏電站的日常巡檢。(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海巖)過去十年來,內地不斷加大清潔能源的生產比例,力求在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並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中國的寶貴經驗和可複製範本。國家發改委26日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多個可再生能源或清潔能源的供應能力躍居世界首位。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突破11億千瓦,比十年前增長了近3倍,佔世界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30%以上;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和在建核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並且建成充電基礎設施約400萬台,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網絡。另外,中國已累計建成加氫站超過270座,約佔全球總數的40%,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佔世界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居全球第一。

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宋雯在26日發改委舉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專題發布會上說,中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構建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能源自給率穩定在80%以上

宋雯引述數據指,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發電裝機達到24.7億千瓦,超過G7國家裝機規模總和;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226萬公里,建成投運特高壓輸電通道33條,西電東送規模接近3億千瓦,發電裝機、輸電線路、西電東送規模分別比十年前增長了1.2倍、0.5倍、1.6倍。油氣「全國一張網」初步形成,管網規模超過18萬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戰略通道進一步鞏固。十年來,能源生產以年均約2.4%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6%的增長,能源自給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

中國自主研製的「扶搖號」浮式風電機組浮體平台上配備6.2兆瓦抗颱型I類風力發電機組,在深遠海應用場將實現固定。圖為早前「扶搖號」從茂名廣港碼頭拖航前往羅鬥沙海域進行示範應用。(資料圖片)

未來加大新型電力設施建設

「未來中國將加大新型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穩步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西南水電基地以及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可再生能源電量輸送比例原則上不低於50%。」宋雯還表示,將推進一批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2025年常規水電、核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8億、0.7億千瓦左右。

提升網間電力互濟能力

為強化能源安全保供,將加快提升網間電力互濟能力,到2025年西電東送能力達到3.6億千瓦以上。加快天然氣管網建設和互聯互通,拓展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幹線通道及南北聯絡線,2025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21萬公里左右。建設山西、蒙西、蒙東、陝北、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夯實煤炭煤電兜底保障基礎。

內地電力裝機結構(部分)

中國基礎設施規模優勢凸顯

此外,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指,中國基礎設施規模優勢凸顯,到2021年底,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突破600萬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79.4萬公里,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5,481萬公里,分別相當於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高鐵、高速公路、電網、4G網絡規模等長期穩居世界第一。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張志華在發布會上強調,下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用好中長期貸款、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積極性。同時,補齊短板弱項,持續實施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民生設施;強化以用促建,優先支持建設滿足群眾迫切需求、對實體經濟帶動作用突出的新型基礎設施,鼓勵新技術在能源、礦山等垂直行業的融合應用。

東北首個核電供暖項目今冬啟用

內地核能供暖版圖在今年冬天將擴大到東北。位於遼寧省大連瓦房店市的紅沿河核電站,六台機組於近日全面投產,總投資近900億元人民幣,在運總裝機容量達到670萬千瓦,成為中國在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也是世界第三大核電站。同時,這裏也將啟動東北首個核能供暖項目,周邊紅沿河鎮居民今年冬天將用上核能供暖,計劃供暖面積達24.24萬平方米,比傳統煤電供暖效率更高,而且無碳排放。

推動現役核電機組向周邊供暖

目前內地冬季採暖供熱的一次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對能源消耗以及環境保護都造成巨大壓力。清華大學建築節能中心在2018年的測算數據顯示,北方城鎮每年供暖能耗為2.12億噸標煤,碳排放量約5.5億噸,約等於2億輛小汽車一年的碳排放。業內估算,冬季供暖面積還在以年均約10%的速度增長,每年供暖能耗佔建築總能耗約四分之一,由此推動清潔能源供暖成為近年政策方向。有關部門提出研究探索依靠核能餘熱解決城市供熱問題,推動現役核電機組向周邊供暖,安全發展低溫泳池堆供暖示範。

核能供暖已在山東浙江試行

目前核能供暖已在山東、浙江等地試行。2019年,山東海陽核電站落地首個核能供暖項目,供暖面積覆蓋海陽全城區,惠及20萬居民,供熱價格每平米下降1元人民幣。海陽從過去每年冬季供暖消耗原煤10萬噸,轉變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2021冬天,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開始對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3個小區試用核能供暖,計劃到2025年核能供暖覆蓋海鹽縣主城區。採暖需求最大的東北三省也積極推動核能供熱,除遼寧紅沿河核電站外,黑龍江佳木斯、吉林白山等地在開展項目前期工作。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要聞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