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連挫兩周 恐陷加息惡性循環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金融市場拋售潮席捲全球,在各國央行陸續加息應對通脹下,投資者對經濟衰退憂慮愈演愈烈,全球股市前日紛紛下瀉,連續兩周大跌。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至今年新低,標準普爾500指數更較今年初最高位累挫23%,是自6月以來在技術上再次墮入熊市。市場普遍擔憂若通脹居高不下,全球經濟或會陷入「增長疲弱、利率卻節節攀升」的循環,衰退危機將進一步加深。
道指前日收報29,590點,跌486點或1.6%;標指收報3,693點,跌64點或1.7%;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報10,867點,跌198點或1.8%。標指過去兩周已累跌9.2%,道指下跌近8%,納指跌幅更超過10%,是前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
歐洲股市慘烈 各類資產難言避險
歐洲股市同樣「慘烈」,英國富時指數、法國CAC指數和德國DAX指數前日均急瀉約2%,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下挫2.3%,跌至前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較今年最高位累挫逾20%,意味跌入熊市。分析指歐元區9月Markit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疲弱,製造業前景不容樂觀。在英國,英倫銀行早已警告當地經濟陷入衰退,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大規模減稅措施圖刺激經濟,令外界擔憂引發通脹持續飆升、政府債務居高不下。
通常股市下跌時,投資者會尋求固定收益避風港,帶動債券價格上漲、孳息率相應下降。然而隨着經濟衰退憂慮加劇,各類資產似乎都難言「避險」。美國10年期債息上周已升至近3.7厘,漲勢持續8周,兩年期債息更飆至2007年以來最高水平的4.2厘。英國10年期債息也在減稅措施公布後,由3.5厘飆至3.8厘。
德意志銀行統計顯示,現時全球每有一間央行減息,就有足足25間央行加息,比例是1990年代以來最高。眼見全球央行接連出手,投資者不得不快速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投資機構卡森集團首席市場策略師德特里克便表示,「這延續了投資者一周以來的擔憂:由聯儲局牽頭對抗通脹的全球加息潮,較預期來得更快。」
完美風暴衝擊新興市場
部分投資者開始將注意力轉向下月,密切注視美國大型企業陸續公布第三季業績,不過市場悲觀情緒仍揮之不去。Bessemer Trust投資組合主管羅斯米勒坦言,聯儲局試圖實現經濟「軟着陸」,但有太多風險因素存在。花旗銀行資產管理團隊更強調,聯儲局「幾乎已經承認美國會陷入衰退。」
世界銀行負責公平增長事務的署理副行長科澤更警告,美元走強勢必衝擊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在貿易和海外投資領域面臨完美風暴:經濟增速乏力、利率水平高企,外部環境極具挑戰。由於全球資金短缺,加上市場對發展中國家商品需求下降,多種因素夾擊恐成為致命打擊。」
拋售股票黃金揸現金 投資者情緒2008年以來最悲觀
美國聯儲局上周三再次加息0.75厘,在目前貨幣緊縮政策下,全球「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的趨勢為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罕見,連黃金也難受青睞。美國銀行策略師團隊近期發布的報告指出,投資者的情緒「毫無疑問地」是2008年以來最悲觀的時候;曾經對前景充滿希望的投資銀行高盛策略師團隊,現在也在報告中說,如今前景「異常混亂」。
截至上周三的一周內,全球市場出現大規模資產外流,例如股票基金流出78億美元(約612億港元),債券基金流出69億元(約541億港元),當中政府債券的流出規模為1920年代以來首見;市場甚至開始拋售黃金,流出4億美元(約31億港元),而現金則流入303億美元(約2,378億港元)。在股市部分,歐洲股票基金已連續32周外流;美股則是過去六周以來第五周下跌,高市值企業股票依然呈現流入,但是中小企業的股票則全面外流。
高盛策略師團隊表示,絕大多數客戶認為,經濟衰退的「硬着陸」前景已不可避免,雖然投資者過於悲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經濟衰退仍不一定會發生,但目前如通脹、經濟增長率、企業營收、資產價值等預測高低落差甚大,前景異常混亂。
美銀策略師團隊則指出,除金融市場緊縮之外,市場還面臨地緣政治緊張,經濟增長勢頭減弱等多重壓力,況且聯儲局的態度表明,儘管當前市場恐慌程度愈來愈類似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但這次不會有人出手相救。
貨幣緊縮或過度 難及早挽救
美銀策略師還稱,聯儲局加息的影響要數個月時間才能顯現,當發現貨幣緊縮過度時早已為時已晚,「我們認為,這就像是開着時速逾百公里的汽車,卻不知道路何時會轉彎向何方,一場意外恐怕很難避免。」
強美元致經濟失衡 歐亞地區承受代價
俄烏衝突和通脹高企的陰霾持續籠罩全球,美國聯儲局為遏止物價飆升而大手加息,雖然美國經濟尚未因此受到嚴重打擊,但加息使美元變得更強勢,如同向其他國家輸出通脹,導致歐亞地區復甦步伐受阻,形成美國與歐亞之間經濟失衡的局面。
《華爾街日報》指出,相對於全球其他地區,美國較能抵受通脹高企、經濟放緩和俄烏衝突的影響,當地消費者開支和職位增長仍保持強勁,部分製造商同時將生產工序從海外轉移至本土,可刺激投資。標普環球的美國採購經理人指數亦能反映上述情況,當指數低於50時,便代表美國的生產和服務業活動出現收縮,8月份的指數為44.6,在9月份則為49.3,顯示收縮步伐減慢。
歐消費信心大跌 亞洲出口放緩
另一方面,歐元區近期消費者信心指數卻跌至1985年有紀錄以來最低水平,導致零售銷售下降,區內今年7月工業生產量亦按年下跌2.4%,明年經濟更估計收縮2.2%。德國零售協會的調查顯示,逾半商戶認為他們的生計受到能源價格飆升威脅。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調查指出,行內一成公司已因能源成本高企而減產,另有三成正考慮這樣做,四分之一公司更希望將投資轉移至海外。
由於西方國家的消費疲弱,對電子產品的需求下降,令亞洲多個主要貿易經濟體的出口增長放緩。以韓國為例,當地9月份首20天的出口按年下跌8.7%,主要受影響範疇為汽車和通訊裝置。三星電子表示,由於全球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數據伺服器的銷量下跌,估計三星芯片銷量的跌勢持續至明年。
IMF:通脹尚未受控 明年環球經濟難全面復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表示,除非通脹情況受控,否則明年全球經濟可能較今年更差。
格奧爾基耶娃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訪問時稱,今年全球經濟情況黯淡及艱辛,新冠疫情逐漸減退後的經濟復甦情況不明朗,供應鏈樽頸和俄烏衝突的衝擊仍然持續。
格奧爾基耶娃相信,明年全球經濟亦不大可能全面復甦,眾多不確定因素仍未消散,持續困擾經濟前景,特別是物價穩定方面,可能帶來更大的損害。
IMF發言人本月較早前曾表示,下行風險繼續主導全球經濟前景,預計部分國家明年會出現經濟衰退,高通脹及供應鏈問題繼續加劇全球經濟放緩,預料今年第三季經濟表現並不理想,美元強勢亦對很多國家的經濟造成影響。
(來源:香港文匯報A05:要聞 2022/09/2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