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習近平帶領億萬人走中國特色糧安路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陝西省榆林市考察。這是13日下午,習近平在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考察。(新華社)

大公報報道,9月22日,新華社發表題為《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幹好這件頭等大事》的文章。文章指出:9月23日,秋分,我國將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放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稻浪隨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田野上鋪展着豐收的圖景。糧穩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四川考察糧食生產時指出:「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烏克蘭危機、極端天氣頻發等背景下,我國夏糧實現增產,秋糧克服多重挑戰,豐收有基礎、有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確保產能|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三農」工作和糧食生產、糧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吉林的農民操作農機將水稻送入拖拉機。(新華社)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三農」工作闡釋了五方面重大問題,將「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強調「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方面,總書記指出:「我反覆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今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充裕功不可沒,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2013年至2022年,連續10個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三農」工作,圍繞抓好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10年來,我國糧食產能再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越來越多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擺上百姓餐桌。2021年糧食產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國家倉廩充實,為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

良種攻關|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種子。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工作人員在黑龍江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內查看大豆種質情況。(新華社)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大腦」─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總書記說:「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早在4年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沿着田埂走進「超優千號」超級水稻展示田,聽農業科技人員講稻穀。聽到我國科研人員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屢創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總書記十分高興,指出「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大部署為種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今,我國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製種基地為核心,96個製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基地為骨幹的種業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

1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7個百分點,超過61%;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力保障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保護耕地|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東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區之一。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踏上梨樹縣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裏同農業專家細細攀談,深入了解黑土保護的「梨樹模式」。

黑龍江一處水稻科技示範園的氣象監測設備。(新華社)

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如果耕地都非農化了,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就沒有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嚴格落實黨中央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這個決心一定要下,該拿的錢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

今年6月,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面的黑土地保護法誕生。從初審到三審通過,「小快靈」的立法實踐僅用半年時間。除了為黑土地保護立法,各地還加強土壤監測、設立「田長制」、採取保護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機肥,多措並舉守好大糧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優質良田。到今年末將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實現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農民增收|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

「真沒想到!總書記會給我一個普通農民回信!」今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讓他很意外也很感動。11年前,習近平到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考察時,曾向徐淙祥和鄉親們了解小麥種植情況。今年夏天,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表達了繼續做好農業研發推廣工作,帶動更多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決心。總書記在回信中說,這些年,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一紙書信,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億萬農民的深切關懷和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右)查看作物長勢。(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到農村調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輕人不多,青壯年男性更是寥寥無幾」「農業後繼乏人問題嚴重,這的確不是杞人憂天啊!」在這次會議上,總書記強調,「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這方面,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怎樣實現農民增收和糧食增產同步發展?這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糧食生產一大軟肋是生產成本偏高,解決辦法還是要創新經營方式,要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划算的事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辦。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一定能夠牢牢守住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來源:大公報A16:要聞 2022/09/23)

相關報道:

喜迎二十大|兩岸政治交往歷史突破 反獨促統力量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