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勞工 |「復康先導計劃」推出 料5000人受惠

(大公報 記者 王亞毛)近年工業意外頻發,政府在2019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為工傷六星期後仍未復工的工傷僱員,提供私營門診復康治療服務。勞工處今日正式推出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適用於今年9月1日或之後因工受傷的建造業僱員。

合資格受傷僱員確認參加後,最快一周內可獲安排首次治療。先導計劃預計可令5000人受惠,未來會考慮擴展至更多行業。

「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的啟動資金逾三億元,主要由政府資助。勞工處會根據工傷僱員已呈報的資料,初步識別合適個案,並轉介至專為計劃設立的工傷復康辦事處。辦事處會在5日內委派個案經理主動聯絡工傷僱員。若工傷僱員同意參加計劃,會獲安排約見醫生,一周內可接受首次醫療服務。個案經理會全程跟進及協調工傷僱員的治療計劃及復工安排。

無損參加者其他補償權益

政府已委聘盈健醫療集團旗下的雅名有限公司,提供先導計劃下的綜合復康治療、個案管理及工傷僱員重投工作安排服務。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為策略夥伴。計劃在全港提供逾70個復康治療服務點,工傷僱員只需支付公立醫院或診所的費用,便可獲得私家門診復康治療。勞工處負責監管計劃推進。

計劃目前僅適用於建造業僱員。署理勞工處處長梁永恩表示,2021年全港因工傷引致損失6個月或以上工作日數的補償申請,共有5100宗,當中1504宗涉及建造業僱員,佔比例超過四分之一。他稱工傷通常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若超過6個星期仍未得到治療,後續可復工的機會將大大減低,且建造業較其他行業發生意外的幾率更高,需更快處理。

梁永恩強調,參加先導計劃不會影響工傷僱員在《僱員補償條例》下的權益,僱員可按條例向僱主索還醫療費用,而僱主則須履行其在條例下的法定責任,支付僱員醫治工傷的醫療費,若僱員懷疑僱主未向勞工處呈報其工傷意外或指明職業病,可直接聯絡勞工處僱員補償科。

僱員會獲派個案經理跟進

盈健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營運總監潘振邦介紹,提供私家門診康復治療包括醫藥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影響檢測服務等,每個工傷僱員會獲指派個案經理跟進。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認為,整體計劃較已有的「自願復康計劃」有力,勞工處可發揮監管和統籌管理作用,為工傷工友提供醫療資源及轉介服務等,他表示以前曾出現很多工友未能完全康復,但被迫返工的情況,相信新的先導計劃下類似情況將會減少。

骨折未獲適當治療 電工逼轉行收入減

工傷若不及時治療,隨時成為長期傷患,影響患者生計。現年65歲的曾先生曾是持牌電工,無奈工傷後未獲適當治療,恢復不理想右手至今仍無法提重物,最終被迫轉行,收入亦大不如前。他期望政府持續有不同的計劃,幫助工傷僱員。

曾先生回憶,2014年他仍做電工時,工作時因金屬梯老化發生意外,右手骨折,送入急症室後又做手術,經過近一年的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休息才康復,但在公立醫院斷斷續續的治療,右手只恢復到以前的六成左右,到現在都不敢提重物,之後才知公司並未向勞工處呈報工傷,最後他要請律師才追回賠償。他亦被迫轉行。

部分公司沒主動呈報工傷

曾先生表示,不少工友因工受傷後,公司因不想承擔責任而不主動呈報工傷,他希望先導計劃幫到受傷工友及時治療,亦希望政府加強監管,幫助工友取得應得賠償。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權益主任吳偉樑亦提到,有地盤雜工工友曾因用力不當導致腰骨問題,出現坐骨神經痛等,一度嚴重至若站立時間較久,後頸、臀骨等位置會麻痹,遂向公司呈報工傷要求賠償,但因曾於公立醫院看診,在法庭上被公司認為是舊患而非工傷,未能得到賠償,時隔多年,該工友的腰骨位置仍有後遺症,只能做較輕鬆的散工維生,薪金少了大半。

吳偉樑表示,若當時該名工友有類似勞工處此次的計劃幫助,相信能及時得到適切治療,又可以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

工會倡擴展至其他專科服務

「工傷僱員復康先導計劃」目前只涵蓋僱員因工導致肌肉骨骼受傷,或患上《僱員補償條例》訂明並與肌肉骨骼有關的職業病,若涉及綜合其他專科的複雜問題,則未必可以受惠於該計劃。工會期望計劃試行暢順後,未來可再擴展至其他專科服務。

署理勞工處處長梁永恩稱,目前在建造業所有工傷中,肌肉骨骼問題佔到九成以上,通常為拉傷、扭傷,再嚴重至骨折都不少,故此次先導計劃會先選擇這一類傷患試行。被問及若僱員受傷情況較複雜,涉及多個專科,如腦部問題等,是否可以參與計劃,梁永恩回應稱,將會與醫管局商討該個案後續應如何跟進。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權益主任吳偉樑表示,平時接觸到不少受工傷工友,除肌肉骨骼問題外,還可能產生創傷後遺症、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問題等,甚至涉及精神科。他稱理解勞工處的先導計劃是想先從較輕程度的受傷僱員着手,希望試行暢順後,未來可再擴展至其他專科服務。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亦建議,建造業多發工傷,政府可考慮試行一段時間後再檢視計劃,將服務擴展至其他專科,令更多人受惠。

(來源:大公報A10:港聞 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