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共二十大|「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 糧食安全是國家頭等大事

9月23日,秋分,我國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圖為 9月21日,拉薩市林周縣邊林鄉當傑村的村民在收集秸稈。林周縣目前累計糧食收穫面積為12.43萬畝,已收穫秋糧總產量預估6萬噸,豐收在望。(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綜合新華社報道, 9月23日,秋分,我國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放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稻浪隨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田野上鋪展着豐收的圖景。糧穩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四川考察糧食生產時指出:「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據新華社報道,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烏克蘭危機、極端天氣頻發等背景下,中國夏糧實現增產,秋糧克服多重挑戰,豐收有基礎、有希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14億多人口要吃飯是最大國情

今年糧食問題備受關注。國際糧價高位波動,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去年秋汛造成中國三分之一的冬小麥晚播、長勢複雜。糧食壓艙石能否穩得住,直接關係經濟基本盤。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

有措施有能力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為做好今年糧食生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中央財政分三批累計下達補貼資金400億元,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分赴田間地頭,推動小麥促弱轉壯;農業農村、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加強會商和預警、因地制宜抗旱減災……春去秋來,夏糧產量在去年高基數上再增產,秋糧豐收在望,有力檢驗了中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證明了中國有措施、有能力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10個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三農」工作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2013年至2022年,連續10個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三農」工作,圍繞抓好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10年來,各地各部門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良田建設,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推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構建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有關部門制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共同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各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

10年來,中國糧食產能再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越來越多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擺上百姓餐桌。2021年糧食產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國家倉廩充實,為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

十年糧食成就

◆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糧食產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

◆人均糧食佔有量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習近平對「三農」工作三指示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三農」工作和糧食生產、糧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三農」工作闡釋了五方面重大問題,將「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強調「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方面,總書記指出:「我反覆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今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充裕功不可沒,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秋日的松遼大地,金風送爽,豐收在望,洋溢着黑土地的芬芳。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泉眼溝村,路邊「田長制」公示牌高大醒目、內容清晰:從縣級總田長到鄉鎮田長再到村級田長,姓名、職務、聯繫方式、職責、目標,一目了然。

東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區之一。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踏上梨樹縣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裏同農業專家細細攀談,深入了解黑土保護的「梨樹模式」。

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中國耕地家底並不豐厚,佔世界9%的耕地,要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關係緊張是基本國情。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如果耕地都非農化了,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就沒有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嚴格落實黨中央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2019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決定,「永久基本農田」取代了原來的「基本農田」,體現了永久保護理念。

去年12月,自然資源部通報100起涉刑土地違法案件,涉及31個省區市,包括企業法人代表、投資者等160餘名自然人入罪獲刑。

「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種子。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大腦」——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總書記說:「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早在4年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沿着田埂走進「超優千號」超級水稻展示田,聽農業科技人員講稻穀。聽到中國科研人員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屢創世界水稻單產最高紀錄,總書記十分高興,指出「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被列為「十四五」開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2022年3月,新修改的種子法正式施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

推動更多良種走向沃野

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大部署為種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突破性品種選育、前沿育種技術研發……各個環節久久為功,中國現代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推動更多良種走向沃野。

如今,中國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製種基地為核心,96個製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基地為骨幹的種業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節水小麥、優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保證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來源:香港文匯報A12:要聞 2022/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