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3+4」作用有限 通關才是根本

文/張學修

上月12日,抵港人士的「3+4」檢疫方案正式生效,至今已實施了一個月。當初調整的初心是為了恢復香港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地位,恢復與各地的連通等,然而,從這一個月的表現來看,「3+4」方案的成效甚微,對吸引外來旅客入境本港作用不大。根據入境處的各口岸出入境數字,撇除香港居民,8月份本港的入境訪客為58880人次,內地訪客為47959人次,較7月份增加8081人次,佔入境訪客的81.4%;其他訪客有10921人次,較7月份只增加3316人次,佔入境訪客的18.5%。從數據可見,「3+4」措施實施後,8月份的海外訪港旅客未見明顯上升,該方案「治標不治本」,只有通關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誠然,相較於之前的隔離方案,「3+4」已經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真正不自由的日子只有三天,極大地方便了海外旅客入境香港。但為什麼海外人士沒有「報復式」地來港呢?很重要的一點是,雖然入境檢疫期縮短了,但航班卻沒有隨之增多,換言之,「3+4」方案並不足以吸引航空公司增加來港航班。香港航空公司代表協會上月指出,只有少數航空公司因為放寬到「3+4」而恢復航班,主要原因是香港特區政府依然對外地機組人員有檢疫要求,不少航空公司基於運營限制,決定繼續停飛香港。好在政府最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日前已經更新了機組人員的檢疫措施:從9月10日開始,本港開始對駐港機組人員免除三天的酒店檢疫,到香港後只需要在機場進行「檢測待行」,陰性之後就可以離開。國泰航空表示,歡迎這項政策,相信會恢復更多航班,但是,恢復到正常的運輸程度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想必短期內未能有太大的進展,如果政府能盡快放寬至「0+7」,才有可能讓航空公司恢復或增加直飛香港的航班,在短時間內拉動一定的人流來港。

設置針對入境人士的檢疫期,最大的用意就是要「外防輸入」,然而根據香港明報計算,放寬到「3+4」的一個月,來港人士整體上陽性率為4.66%,離開機場後到第七天,也就是完成「3+4」的感染者人數是2.38%,頭三天檢測出陽性的比率為1.22%,後四天檢測出陽性的比率為1.16%。與日增將近上萬的本地確診數字相比,當前外來輸入的風險已經沒有當初第五波疫情時那樣嚴重,在做好入境人士的核酸檢測、疫苗接種要求等一系列配套工作後,相信本港有條件開放至「0+7」而不會給本地帶來額外的風險。

一直被視為本港勁敵的新加坡早已取消入境檢疫,在疫情期間吸引了不少人才和企業。特區政府定於10月底至11月初舉行「香港金融科技周」,但新加坡亦決定同一時間主辦「金融科技節」,有機會推動與會者「二選一」,大有「搶生意」之勢。香港倘繼續固步自封,保持「兩頭不到岸」的尷尬局面,只能是百害而無一利,單從二者的入境政策來比較,新加坡顯然就已經「贏在起跑綫」了。世界衞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14日表示,全球新增通報新冠確診病例數字已降至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呼籲全球把握機會,終結這場疫情大流行,表示「終點近在眼前,但尚未到達,仍需嚴陣以待」。通關與世界內外連接,是大趨勢,是保持、提升本港競爭力的關鍵。香港現在應該盡力提高疫苗接種率,尤其是「一老一少」這兩個高危群體,同時加快對外通關的步伐,二者並不矛盾。

嚴厲的防疫政策令香港近兩年人才流失情況嚴重,各行各業亦遭受重創,苦不堪言。「3+4」只能是過渡之策,對吸引海外遊客的效果有限,也就是説本港經濟要依靠這一方案來改善,並不現實。十一月的兩場國際性的大型活動將至,而周邊地區和國家亦逐步開放,有消息指日本也將在十月開放自由行,留給香港的時間不多了,再不行動,注定落後。希望特區政府盡快提高疫苗接種率,推動「0+7」方案落實,從根本上拯救香港的經濟。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