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公屋」臨重建 村民難捨半世街坊情

(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何嘉駿<圖>)在港島南端、可以三面觀賞南中國海景的華富邨,是著名的「老牌公屋」,也是公屋典範。這條已有55年歷史的屋邨,近年面臨重建,政府已公布時間表及搬遷計劃。海風輕拂,當初的5歲小孩,如今已年近50歲,他說最忘不了的除了這片海,還有每個老街坊的笑臉。路邊的車仔麵店老闆指着招牌,憶述父親帶着自己在華富邨平台上開「走鬼檔」養活一家人的故事。隔壁茶葉店,檔主高舉茶杯請街坊喝茶,有人即興唱了幾句潮州歌曲,數人拍掌和應,他們說着喝着的都是人情味。

老街坊來食飯,不過是加雙筷

平台旁的一家店舖傳來陣陣茶香,老人們喝着茶,笑談當年勇。店主邱禮賢於90年代搬進華富邨,「現在商場的大家樂,以前是華富國貨,那時很多國貨店的,我就在裏面打工。」後來華富國貨倒閉了,賢哥就到西環開了茶葉舖,輾轉幾年,還是回來華富邨開舖,一做便21年。

「這裏的人情味是其他地方比不上的。」開門做生意,賢哥的店舖更像是一個茶友聚腳地。幾個老友聚在一起,喝喝茶、說說往事,突然一個茶友即興唱起了一段潮州歌曲,數人拍掌和應。有時候路過的家庭主婦要去買菜,也會把孩子放在賢哥的店裏暫託看管。「不放心怎麼會把孩子都放在這裏呢?」有時候街坊早上做完運動,經過檔口時還會跟他說說今天學來的太極新招,有講有笑。

邱禮賢的茶舖是一個茶友聚腳地,閒時幾個老友聚在一起,喝喝茶,說說往事。

賢哥說,90年代時候的華富邨,治安沒有現在那麼好,「有蠱惑仔收保護費,幾乎天天都有人打架、劈友。有時候還看到警察拿着盾牌過來呢!」

賢哥又說,老街坊都像家人一樣,平時都會互相幫助。他的店裏經常坐着一個90多歲的伯伯,兒孫都搬走了,剩下他一人住在邨中。伯伯獨自在家不願吃東西,賢哥就叫伯伯到店中一起吃飯,「這樣有點氣氛,有人陪他,他就願意吃了,我有什麼所謂?不過就是加雙筷。」這些點點滴滴,就是賢哥口中的人情味。

熟客一來麵店,已知他們吃什麼

華富邨華安樓樓下的「鑑記車仔麵」已經開業10年,老闆郭珠倫說「鑑」是爸爸的名字,爸爸從1967年屋邨建成時便入住,是最早期的居民。

「97年我還是個小學生,那時候華富邨平台開始有人擺攤,爸爸看到有商機便開始做起車仔麵走鬼檔生意,16元3個餸,我一下課就來幫忙,一做就做到凌晨。」平台對着巴士站,居民下班時都會經過買車仔麵。珠倫說,有些熟客一來,一句話都不用說,爸爸便知道他要什麼餸。

郭珠倫從小眼見爸爸在華富邨經營 「走鬼檔」 養活一家,長大後子承父業在邨內開設車仔麵店。

一家人輪流幫忙做車仔麵檔,勉強能過活。珠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房屋署特遣隊突擊檢查的時候,「大家馬上就四散,跑得有多快就多快,車都不要了,讓他們沒收,不然被抓到了要罰錢。」

每次被沒收車仔,珠倫便要走一轉垃圾房,找別人丟棄的衣櫃重新改裝成一架車仔。小學的珠倫已經駕輕就熟,一個櫃子,輕鬆分成八格,用來裝餸菜,然後底下掏空用來放火水爐,再裝上輪子,新的車仔就可以用了。

閒時,珠倫喜歡到華基樓的小童群益會打乒乓球、踢足球,「還記得那時候一起踢足球的都是些阿叔;現在小童群益會沒了,那些老頭有不少也不在了。」

2012年,珠倫一家獲分配了店舖,他們放棄了在街上的走鬼生意,在店內開了「鑑記車仔麵」。對於華富邨重建,珠倫最希望的是這間養活兩代人的小麵店,能夠在新的屋邨繼續營業。「即使這些老街坊可能都被打散了,不再來幫襯,我也希望這個麵店能夠繼續做下去,然後等我的孩子長大了,再傳下去,也將華富邨的故事傳下去。」

重建很不捨,但也確實是時候了

阿楠快30歲,他與華富邨的故事是從5歲開始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在這裏讀的。最記得小時候與小夥伴們一起冒險。」華富邨流傳很多鬼故事,由學校到屋邨,處處都有不同的鬼故。阿楠說,小學時經常流傳學校的沙池有鬼手,會伸出來扯學生的腳,把人拉下去,又有廁所鬧鬼的傳聞。

阿楠憶述,小時候最喜歡跟朋友一起到瀑布灣一間小屋探險,「他們說,那裏是日治時期的亂葬崗,死了很多日本士兵,所以住在附近的人,晚間經常聽到步操的聲音。我這麼多年都未聽到過奇怪的聲音,但故事確實很嚇人的!」

阿楠自小在華富邨長大,最難忘小時候常與小夥伴們一起在邨內玩耍冒險。

來到華基樓平台的休歇處,阿楠拿出一張兒時的照片說,「這是小時候的我,這裏就是同一個地方。」他笑言小時候在這裏玩,除了一些爬架,什麼都沒有,現在已有新的遊樂設施,還有籃球場。記者馬上讓他站着,同一個地方,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拍下來的照片,感覺完全不一樣。

「老實說,華富要重建,我很不捨,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時候了。」阿楠看着照片說道。像是華樂樓、華康樓及華昌樓等,因為過於老舊,結構出問題,已需要用大鋼架支撐。」

阿楠自小在華富邨長大,最難忘小時候常與小夥伴們一起在邨內玩耍冒險。

「最可惜的,就是大家搬遷了,各散東西,現時的鄰里關係可能也會消失。」阿楠說,自己家的鑰匙,隔壁家都會有,這是20幾年老街坊和上一代人才會有的人情味和信任。現在新搬進來的家庭,出門都不會互相打招呼,新一代的人比較冷漠,也不會輕易與人建立信任關係,「所以這一份鄰里關係的消失,應該是令我最為不捨的……」

建築特點

全港首個市鎮式屋邨

●華富邨是香港首個以市鎮概念打造的公共屋邨,邨內有齊街市、商店、銀行、圖書館和學校等設施,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可自給自足,在當時是一個創舉。邨內的薄扶林公共圖書館,連自修室,是當時繼大會堂公共圖書館後,第二個在港島區的公共圖書館。

香港首批雙塔式大廈

●華興樓及華昌樓是香港首批落成的雙塔式大廈,有別從前的中央走廊式及露台相連式大廈。在華富邨,近海邊的大廈主要是較矮的大廈,而較遠離海邊的大廈是高於20層的雙塔式大廈,此種設計布局令更多住戶擁有海景,同時各住戶更享有露台等設備。

雙塔式大廈環保實用

●「雙塔式」大廈用兩個天井作為中庭(圖),接連着兩幢不同高度的大廈,省卻平整坡度的工程。天井之間是電梯大堂,走廊則包圍着天井,天井大小跟樓層高度按比例制定,既讓更多日光照射到各層,也有助通風、散熱,減少局促感。

景點傳說

扶林飛瀑

●華富邨附近的瀑布灣公園裏有市區難得一見的瀑布。瀑布約15米高,水源自薄扶林水塘,曾有「扶林飛瀑」(圖)的美譽,獲譽為香港八景之一。該瀑布早在清朝時已小有名氣,據說不少途經香港島的商船都會到這條海邊的瀑布取水補給。現時仍有不少人在黃昏時分或下雨後,到瀑布前影相「打卡」。

神像山

●瀑布灣附近的「神像山」是區內打卡點之一,據說這裏有近8000個神像,不只有中式神像,更有耶穌像、印度象神等,集各國信仰之大成。除了神像,連招財貓、小豬撲滿,甚至兵馬俑都能在這裏看到。據當區居民說,多年前已有居民在搬屋時,把神像放到這個山坡上供奉,結果神像愈來愈多,成為該區的獨特地標。

瀑布灣雞蛋仔

●「瀑布灣雞蛋仔」位於瀑布灣公園對出的海岸,由蜂巢般的石頭結集而成的石灘,形如街頭美食「雞蛋仔」。每當潮退和日落時,總會吸引很多「龍友」來拍攝。

火藥洲釣魚

●在華富商場對開海面,有一個叫火藥洲的小島。那裏原本是火藥庫,後來廢置,現為不少華富邨民的釣魚勝地。若從田灣的水警基地碼頭搭艇仔出發,約10分鐘就到。

地靈人傑:華富邨名人輩出

華富邨可謂地靈人傑的福地,不少名人曾在該邨居住和成長,由政府高官到明星藝人都有,例如: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前電盈副主席張永霖、I.T時裝集團老闆沈嘉偉、歌手周華健、漫畫家邱福龍等。因此,華富邨除「平民豪宅」外,還有「名人搖籃」的稱譽。

公屋典範:設施齊全 如小市鎮 享海景「平民豪宅」

華富邨是本港首個以市鎮概念興建的公共屋邨,堪稱公屋典範,由有「公屋居屋之父」之稱的建築師廖本懷設計,60年代落成時,政府還為它製作宣傳影片,以「平民豪宅」來形容這屋邨。華富邨的「雙塔式」大廈設計,配合背山面海的地理優勢,讓更多居民可享南中國海的景觀。

華富邨背山面海,是看日落的好地方。

華富邨是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房屋委員會前身)的第八個廉租屋邨,1967年開始陸續落成,1968年正式揭幕,全邨有18座住宅大廈,共約9100個單位,現有約25000名居民。

當年獨立廚房浴室成賣點

在上世紀60年代的政府宣傳影片中,華富邨以每個居住單位都是空間寬敞,有客廳、獨立廚房、獨立浴室為賣點。該段宣傳片由已故著名演員譚炳文旁述,影片中一句:「每日放工返到屋企,用花灑沖番個涼,真係人生樂事。」在現時看來好像很普通,但換作當時,這個條件確實是非常誘人。

華富邨是廖本懷的得意之作,設計華富邨時,年僅30歲。近年他接受訪問時,憶述當年構思華富邨設計說,由於預計屋邨人口達五萬,所以萌生「小市鎮」概念,社區設施必須自給自足,所以堅持邨內要有學校,還要有街市、圖書館及老人宿舍等。

(來源:大公報A9:港聞 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