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家 | 內銀為何下調存息?

內地目前住戶儲蓄存款高達80萬億元人民幣,涉及4億多家庭,10億多儲戶。\資料圖片

文/黃大智

9月15日,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在內的國有四大行均不同程度的下調了存款利率。今年以來,銀行存款產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之前的中小行帶頭下調存款利率到如今國有大行同樣如此,已經多年不變的存款利率為何紛紛下調?未來是否還會繼續下降?對於銀行、儲戶、資本市場又會帶來哪些深遠影響?

銀行存款利率的調整歷來都是大事,目前內地住戶儲蓄存款高達8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也就是說存款利率10基點的下調,會在未來至少降低居民每年利息收入800億元,因此相比於銀行貸款利率,存款利率調整的頻率更低,影響也更大。

近兩年雖然大額存單利率幾次調整,但涉及全面的存款利率調整,還要追溯到2015年10月人民銀行調整存款基準利率。時隔七年,銀行為何再次全面的調整存款利率?如果從年初至今存款市場的變化來看,大行全面下調存款利率其實早已勢在必行。筆者此前就提及過,在中小行帶頭下調存款利率,以及LPR(基礎貸款利率)不斷下行的情況下,銀行通過降低存款利率實現降低負債成本是必然的。

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為何會存在這種必然性。從銀行的經營模式來看,資產端收益率和負債成本分別主要決定了銀行的收入和成本。在資產端,銀行的貸款利率是不斷下行的,年初至今兩次調降1年期LPR利率,三次調降5年期LPR利率,年內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分別下降15基點和35基點。無論是中短期的貸款還是中長期的房貸利率,均不斷下行,這些都導致銀行的資產端收益率快速下滑。

例如上市銀行中的「優等生」招商銀行,其上半年生息資產收益率降低11基點。其他零售貸款佔比更低的銀行,其資產端收益率的下滑也同樣只多不少。

但如果從銀行負債端的表現來看,其成本下降幅度遠遠低於資產端下降的幅度,甚至有所上升。具體來看,上半年國有大行計息負債成本逆勢回升4.5基點,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平均計息負債成本分別下行了3.4基點、5基點和3基點。如果進一步拆分計息負債成本的結構,可以看到主要銀行的存款成本甚至是上升的。譬如招商銀行上半年生息資產收益率降低11基點,而其計息負債成本率則提升了3基點。

短期內利率趨平穩

資產端收益率快速下行,而負債端受制於存款基準利率的限制下降緩慢,甚至有所上升,導致銀行的淨息差的快速下降,而淨息差收入又是絕大多數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勢必會影響銀行業經營的整體水平。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銀行又是金融業中最主要的力量,對於經濟而言「銀行好百業才能好」,穩定並保障銀行業的經營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保證銀行業自身健康發展,同時還能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勢必需要從銀行的負債端努力,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這也要求銀行通過降低存款利率實現。

面對貸款利率的市場化與存款利率的剛性,人行在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人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1年期LPR來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也就是說,未來銀行存款利率的調整,將綜合參考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1年期LPR利率水平。而從兩個參考利率的走勢來看,存款利率的下降當然在意料之中。

既然存款利率的下降有其必然性,那麼問題在於,大多數人關心的是未來存款利率還會不會繼續下降?這直接關係到很多人的資產配置,是存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甚至是還要不要把錢放到存款中?

如果短期來看,存款利率再次下調的可能性不大。正如前文所述,存款目前還是內地居民金融資產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住戶儲蓄存款超過80萬億元,涉及4億多家庭,10億多儲戶,其影響面之大沒有任何一種產品能夠比擬,短期再次調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無論是3個月、6個月、1年期等中短期的存款,短期內利率也都不太可能會變化。

但如果從長期看,存款利率的走勢還是要取決於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1年期LPR兩個參考利率的水平,且未來大概率會持續走低。

以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來看,2019年的LPR改革基本完成了貸款利率的市場化,但並未涉及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因此2019年至2022上半年,存款利率的錨依然是存款基準利率。這也導致近年來LPR不斷壓降,但存款基準利率未進行調整,即銀行負債端成本下行速度偏慢,銀行利潤空間持續壓縮。在今年4月份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後,存款利率的市場化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未來存款利率也將把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1年期LPR作為參考基準利率,在1年期LPR下調時,存款利率很可能很快就同步進行調整。而從發達國家發展的歷史來看,利率水平也會伴隨着經濟增速的放緩而下降。

內銀股盈利獲提升

那麼,存款利率的全面下調,到底會產生哪些影響?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利率下行當然有利於促進經濟,特別是當前面臨多重因素干擾下,降低利率,更好的服務於實體經濟,當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對於很多的儲戶而言,可能並非如此。

首先受到直接影響的是銀行存款的用戶。不過,存量用戶須知道,無論是哪種期限的存款產品,利率的調整針對的都是9月15日之後的新增存款,對過去存量的存款並無影響。

對於風險偏好低的儲戶而言,可以選擇其他具有一定替代性的產品。如貨幣基金、純債基金、銀行現金管理類理財工具(如銀行各種寶寶類產品)、同業存單指數基金,以及可以鎖定長期收益率的增額終身壽險等產品。與銀行存款相比,此類產品雖然不像銀行存款有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但在風險性、流動性與收益性方面,與銀行存款都非常類似,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存款。

除選擇同樣具有保本性質產品和類似的產品外,適當提升個人的風險偏好,增加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也是一種選擇。從財富管理的發展來看,當前權益類資產配置的性價比要顯著提升,如註冊制的改革、退市制度的完善、機構投資者佔比的提升、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等資產的入市、養老金及險資入市比例加大等因素,這些都使得權益市場的發展日漸向好。而未來隨着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模式的轉變,也必然需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因此,對於財產增值需求較高的投資者而言,加大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更加有必要。但鑒於權益類資產的高波動、高風險,這種方案僅適用於風險偏好更高的人群。

其次是對於經濟和資產配置的影響。理論上來說,存款收益率的下降會一定程度上驅動居民將「存款搬家」,轉移至銀行理財或其他投資品,或者會促進居民的消費。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影響居民理財和消費的因素更多,例如資本市場的表現、居民未來的預期收入、外部經濟形勢等,因此並不絕對。

最後是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對銀行股是利好。存款利率的下降將有效的改善銀行的淨息差水平,提升銀行的盈利能力,改善上市銀行的基本面。另一重更重要的影響在於,本次存款利率的調整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進程,未來隨着LPR變動,存款利率可能同步變化,這將對於銀行的影響更為深遠,長期壓制銀行股的估值因素可能出現變化,銀行股有可能迎來估值業績雙修復的「戴維斯雙擊」行情。

(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來源:大公報A11:經濟 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