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仿生小口徑血管 搭橋手術「神器」

國產仿生小口徑血管,可望成為各類外科搭橋手術「神器」,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圖為醫護人員在進行心臟搭橋手術。

(大公報 記者 張聰)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趙強教授課題組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徐清波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獲了一種具有仿生天然血管功能的新型生物複合人工血管,它比歐美同類產品更先進,可在體內緩慢釋放一氧化氮,促進血管組織再生並抑制血管鈣化,顯著提高血管長期暢通率,有效破解了小口徑人工血管再狹窄難題,成為心臟搭橋手術「神器」,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儘管由合成材料製備的人工血管在大血管(主動脈)置換術中已成功應用,但直徑小於6mm的人工血管,由於其再狹窄發生率高,目前仍沒有產品成功用於臨床。」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趙強告訴記者,小口徑人工血管一直是心血管植介入器械領域最具挑戰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制約我國創新醫療器械發展的關鍵難題之一。

心血管疾病因其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為全球範圍內重大公共衞生問題。血管旁路移植術是目前治療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臨床手術使用的橋血管多取自患者自身,包括橈動脈、內乳動脈和大隱靜脈等。自體血管由於長期通暢率高,成為臨床治療的「金標準」。但是,血管來源有限且會帶來二次創傷,亟需發展用於替代的人工血管。

近年來,動物(豬)來源的天然血管由於其來源廣泛,並具有與人血管類似的尺寸,受到了廣泛關注。其可經過去細胞化處理消除免疫原性,並保留良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和結構。基於此,研究團隊將天然細胞外基質與靜電紡絲人工血管結合,設計了一種具有緩釋一氧化氮功能的生物複合型人工血管。

雙層結構 抑制血管鈣化

「這種新型人工血管具有雙層結構,內層為去細胞化處理的豬大隱靜脈,其可提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再生活性;外層則採用課題組前期研發的硝酸酯功能材料,起到力學支撐作用,複合血管的力學強度可達到或接近天然動脈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硝酸酯材料可以在體內環境中通過多步反應轉化生成一氧化氮。」研究團隊負責人趙強介紹,實驗發現,在小鼠和兔子模型中,新型複合人工血管局部釋放的一氧化氮有效改善了血管組織再生,促進內皮形成,並抑制內膜增生和血管鈣化等病理性血管重構,顯著提高了血管長期通暢性。

「一氧化氮作為心血管系統的一個重要信號分子,起到抗凝血和抑制內膜增生的重要作用,是降低人工血管再狹窄的一個關鍵因素。」趙強告訴記者,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遺傳譜系示蹤等技術系統考察並闡明了一氧化氮在調控血管幹/祖細胞命運、改善血管組織再生方面的關鍵作用和調控機制。不僅為新一代小口徑人工血管設計製備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而且豐富並發展了組織誘導心血管生物材料的相關理論。

可用於末期腎病血液透析通路

目前我國冠心病患者超過1100萬,下肢動脈疾病患者超過4500萬,相當一部分病人需要接受血管置換(搭橋)治療,對於小口徑人工血管的需求巨大。此外,我國血液透析患者已超過69萬,人工血管還可以用於終末期腎病患者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對於延長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作用。「我們研發的這類新型人工血管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們努力推進它的臨床應用,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趙強說。

人工血管Q&A

上方為生物複合型人工血管實物圖,下方為顯微照片顯示血管兩層結構。(受訪者供圖)

主要醫療用途?

人工血管主要應用在冠狀動脈疾病、靜脈疾病、動─靜脈瘺、終末期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領域。在我國,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國內相關患者數量不斷增加,人工血管市場需求不斷增加。

內地依賴進口?

我國人工血管高度依賴進口並沒有可替代的國產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邁柯唯、泰爾茂等國外企業憑藉技術、研發、品牌以及規模等優勢佔據全球人造血管市場主要份額。這兩家企業合計市場佔比達到90%左右在中國,人工血管市場完全由外資品牌把控,其中邁柯唯佔據了70%的市場份額,泰爾茂把控市場份額20%,剩餘的10%由戈爾公司等品牌瓜分。

市場規模多大?

2020年,內地人造血管市場規模50億元左右,佔全球市場22.12%。進口人造血管售價在1萬-4萬元之間,直徑越小,費用越高,同等長度的4mm內徑人造血管費用大約是8mm的2-3倍,使用長度也會直接影響費用。

生產技術難點?

用於小口徑人造血管的可降解材料若自身的血液相容性及抗凝血性能不佳,當與血液接觸後會不同程度的產生纖維蛋白和血小板沉積,造成管腔狹窄,血管閉塞。小血管系統中血流速度慢、血壓低,而這些非降解材料無法支持內皮細胞的黏附和生長,人工血管植入體內後不能盡快內皮化,造成血管狹窄、栓塞發生,小口徑人工血管的遠期通暢率無法保證。

歷時八年攻關 樹立「中國標準」

綜合第一財經、記者張聰報道,研究團隊負責人趙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前,全球只有四家公司在做小口徑人工血管。其中,美國耶魯大學勞拉教授生物技術產品已經用於三期臨床,其餘兩家合成高分子材料技術產品處於臨床前期。

「不同於國外的技術路線,我們認為,單純的合成材料和單純的生物血管都不能解決這個人工血管的難題,因此我們選用了生物複合型技術。」

「從2014年開始,歷時8年的實驗研究,我們不斷完善提升產品的仿生修飾功能。」趙強透露,我們賦予了仿生血管緩釋一氧化氮功能,促使我們的仿生血管相較於國外其他競品具有更好的體內的通暢性,這也是我們相對於其他國外主流產品的一個重要區別,也是我們一個突破性進展。

知名心外科專家、上海德達醫院院長孫立忠對記者表示:「國產化是中國醫療器械產品必須堅持的發展方向,我認為從政策方面應該給予更大的扶持,在醫療器械審評方面,我們應該鼓勵建立中國自己的標準,為國產醫療器械廠商提供更多發展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

(來源:大公報A10:內地 2022/09/12)